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称王顺序盘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称王顺序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39 更新时间:2023/12/7 7:47:54

西周时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

春秋时期,三个子爵国僭越称王;

战国时期,大王满地走!

1、楚国第一个僭越称王

商朝时,楚人在部落之争中落败被迫迁至南方,与百越地区蛮夷部落杂居。周文王时期,楚人首领鬻熊来到其身边为推翻商朝出谋划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并没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时期,才分封楚国为子爵国。诸侯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国为第四等。因为楚国地位低,且与蛮夷杂居,颇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看轻,在周天子举行会盟时,楚国国君没有资格进入大厅,只能坐在厅外,还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

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国君主。他是楚国第17任君主,此时楚国占据了江汉平原,灭掉了周边小国,国力强大,而经历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给周天子带话: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意思是我楚国军队,可以保护周王室,请周天子提高楚国地位。周桓王没有同意,熊通非常生气:

“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于是楚国不再求周天子改封其为侯爵,直接称王了,熊通即楚武王。

面对楚国的僭越之举,周天子无力讨伐,只得发表口头抗议,自此楚国君主均称王。

2、吴国周王室对其称王喜闻乐见

吴国的建立源于泰伯奔吴。周太王有3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便有王者之像,深受周太王喜爱,因此周太王想传位给姬昌,但受制于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感受到了父亲的为难,便毅然决然和二弟仲雍出走至南方,融入当地蛮夷部落,以成全周太王与周文王。泰伯在如今的江苏南部建立了勾吴古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正式被封为吴国,也是子爵国。

吴国传承到第17任国君寿梦,国力强大,加上旁边的楚国已经称王,便也称王了。不过与楚国称王受到的待遇不同,寿梦称王后还到洛阳认祖归宗,受到周王室的热烈欢迎,丝毫没有感到不快。因为周天子知道,没有当年泰伯奔吴,周太王就不能传位给周文王,就没有现在的周天子,喝水不忘挖井人。

3、越国跨越数千年的逆袭

越国始建于夏朝,是大禹的后裔,因中原地区政权变换,迁到如今江浙一带,周朝建立后被封为子爵国,地位与楚国相差无几,颇受中原诸侯国的歧视。

允常是越国第38任君主,此时距离越国立国已经过去上千年,越国国力强大,眼看楚国和吴国已经称王,允常也不甘落后,自称越王。允常的儿子便是勾践,在位期间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霸,迁都琅琊后欲进军中原,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袭。

4、徐州相王战国时期对周王室尊严的践踏(公元前334年)

韩赵魏三国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成为战国第一个超级大国,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传承到魏䓨时,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反观齐国田婴齐在邹忌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依靠田忌和孙膑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中两次大败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正式取代魏国成为第一强国。

衰落的魏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战略环境非常恶劣,经常被欺负,为改善不利局面,魏䓨采纳惠施的建议,折节事齐,前往徐州朝见田婴齐,并尊田婴齐为王,这便是齐威王。齐威王不好意思独自称王,便拉上魏䓨一起称王,这便是魏惠王,史称齐魏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拉开了战国七雄称王的序幕,周王室的尊严彻底丧失。

5、龙门称王标志着秦国的正式崛起(公元前325年)

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逐渐强大。嬴驷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张仪等人,夺回了河西之地,建立了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为了彰显秦国的强大和东出的决心,嬴驷效仿齐魏两国,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在东方六国眼中,位居关外的秦国就像当年的楚国一样,是蛮夷之地,现在“其君冠冕,其君沸扬”,东方诸国终于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便是魏国,丢掉河西之地后几乎天天被秦国揍,为了拉拢盟友,在秦国称王的同年,魏惠王尊韩国君主为王,即韩宣惠王。拉拢了韩国,魏惠王本以为可以喘口气,结果韩魏两国一起被秦国揍,这就直接导致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称王活动。

6、五国相王对抗强秦的一次集体高潮(公元前323年)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地后,本以为秦惠文王会让他做相邦,结果相邦之位给了张仪,公孙衍心中失落,便离开了秦国,前往魏国。

公孙衍久居秦国庙堂,深知秦国君臣的东出野心,于是他便想联合诸国合纵攻秦,为了加强诸国联系,使他们稳定团结在“合纵”大旗下,公孙衍说服魏惠王,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五国相王”,魏国、韩国、燕国、赵国、中山国相互承认对方王号,至此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几年后诸国在公孙衍的率领下第一次合纵攻秦。

五国当中,中山国最为弱小,作为战国扛把子,齐国觉得中山国不配称王,想要联合燕国等攻打中山国逼迫其去除王号,未能成功。

此外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赵武灵王觉得羞愧,认为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于是在国内自称“君”,对外还是称王。

7、东西二帝王者的强强对话(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齐国国力遥遥领先,堪比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在魏冉的建议下,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既是尊重对手,也为了离间东方诸国的关系,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齐国,尊齐闵王为“东帝”,齐闵王“欣然接受”。

苏秦入齐后,劝说齐闵王放弃帝号,联合诸国合纵攻秦,齐闵王觉得齐国一家独大总比现在的局面好,便宣布去除帝号,并以秦国僭越帝号联合诸国攻秦。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也被迫去除帝号,第三次合纵攻秦自然瓦解。

标签: 诸侯国

更多文章

  • 姜维的北伐拥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维

    诸葛亮死后,北伐的任务还并没有完成,所以北伐的重担就落在了姜维的身上。不过总体来看,姜维北伐的次数更多,而且战绩也比诸葛亮更好。但当时的蜀国已经也禁不起这种北伐的强度了,非常的损耗国力。所以姜维北伐才会被成为是穷兵黩武。那你们知道姜维在北伐的时候一共有多少兵力么?为什么姜维北伐的效果比诸葛亮还好一些

  • 北宋婚礼风俗有哪些 宋朝结婚都有哪些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

    在我国古代,不管是结婚也好,接亲也好,都是有各自的风俗和流程的。对于这个事情,且是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有各自地方的风俗,当然没个地方的风俗肯定都不一样的。那么在北宋时期,婚礼的风俗有哪些呢?结婚的整个流程都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宋婚礼风俗有哪些宋朝结婚都有哪些流程1、北宋婚礼风俗有哪些

  •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鞅变法

    说到这个“商鞅变法”,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听过,毕竟这个事件在历史上确实是非常的出名。那么“商鞅变法”是在哪个朝代发生的事情呢?这个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推行这个变法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发生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和

  • 汉武帝晚年发动“巫蛊之祸”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帝

    公元前90年,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汉武帝刘彻在冷清的未央宫中忽然从梦中惊醒他又梦到了去年被迫在湖县自杀的太子刘据。他回忆起这个从小及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子,想到父子俩这几十年来的亲密时光,他不禁泪流满面。在平复情绪之后,汉武帝拿起桌案上的奏折,突然看到一个叫田千秋的郎官的奏折,上面写到“子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时期评价非常高的一位皇帝。拓跋宏继位时只有5岁,由他的祖母文明太后执政,而文明太后对拓跋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拓跋宏天资聪慧,加上他勤奋好学,亲政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制,例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汉语代替鲜卑语、实行均田制等。期间,拓跋宏还做出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就是迁都洛阳。迁都洛

  • 如何评价金宣宗完颜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金宣宗

    完颜珣(1163年4月18日-1224年1月14日),本名完颜吾睹补,大兴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完颜允恭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母为昭华刘氏。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9月22日-1224年1月14日)。初封温国公,授特进之职,后赐名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 宋朝300年为何出现多次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的秦开始就有太后听政,一直到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听政多援引外戚,扰乱朝政,所以对太后听政的评价总体不高。但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却获得很高的评价,且垂帘人数较多。宋朝能够多次出现太后垂帘听政根本上是因为其听政没有对朝政造成危害,当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她们垂帘听政,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传

  • 西域三十六国主要是指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西域

    “西域”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当时指的是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诸国,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阿尔泰山以南和昆仑以北的地区。而“西域三十六国”这一词则出现在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汉朝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

  • 宋朝300年武将权力的历史变迁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将

    南宋其他史籍也偶见记载,《云麓漫钞》称:“人自为法,时有‘岳家军、‘张家军之语。”,“会诸将稍姿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韩家军、‘岳家军。此外,南宋“部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用于指称&ldquo

  •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的计划为何没有实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匡胤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