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宋朝的实际国力

从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宋朝的实际国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538 更新时间:2024/2/12 11:43:05

由赵匡胤开辟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那么,宋朝的实际国力究竟怎样呢?

评价一个王朝的国力,需要从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指标来综合衡量。我们就一一介绍吧。

一、经济富庶繁荣

哪怕以最严苛的眼光来审视宋朝,也必须承认,宋朝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发展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宋朝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唐朝,江南地区亩产稻米可达2至3石,最高达到4石,唐朝亩产粮食约1.5石。宋朝商业繁荣举世闻名,是中国古代王朝唯一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清朝直到光绪时期才达到这一水平。宋朝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与58个国家通商,决不搞“闭关锁国”那一套。

正因为经济发展得太好,宋朝的统治者非常不情愿打仗,宁愿花点钱,买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

二、军事前强后弱

宋朝素有“弱宋”之称,指的是军事力量比较差。

其实,宋朝的军事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差。在宋朝立国之初,从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以“假道灭虢”的方略南下平定湖北、湖南,到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路大军北伐辽国,宋朝一直处于对外扩张的阶段,先后灭掉了南平、楚、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这一阶段,宋朝军事是一流水平。

在那以后,宋朝面对辽国、金国、蒙古等强大的敌人,基本上处于防御状态,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被动挨打”了。不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蒙古铁骑打遍天下无敌手,欧洲人有深刻体会),宋朝生不逢时而已。

三、政治开明宽容

宋朝的政治构架沿袭唐朝,但比唐朝更加开明宽容。

宋朝以兵变立国,却以优待文人大臣闻名于世。宋太祖赵匡胤给继承者们立下三条禁令,第二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等于是给文人大臣发了一块免死金牌。

由此,文人大臣能够积极参政议政,以至于“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清朝那种大臣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噤若寒蝉的情况,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四、文化繁荣昌盛

政治的开明,造成了文化的昌盛。

宋朝文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米芾、蔡襄、程颐程颢、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范仲淹、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司马光、柳永、姜夔秦观、晏殊、辛弃疾……如果篇幅允许,我们可以排出一张很长的单子。

五、科技长足进步

宋朝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被称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有一半是在宋朝发明的(印刷术和指南针)。同时,宋朝将造纸术和火药进行了改进后,运用于更大范围内。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沈括,写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杨忠辅创制的历法《统天历》,精确度极高,比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

六、教育首屈一指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俗语诗句,都出现在宋朝。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却在宋朝达到了兴盛阶段。在隋唐时,进士的录取率很低,录取数量很少,而且就算考上了进士,也未必一定能当官,还要经过吏部选拔。到了宋朝,朝廷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22年,总共录取了近1万名进士,而唐朝总共才录取6000多名进士。宋朝取消了吏部选拔,所增加的殿试自宋仁宗后就不再进行淘汰,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就有官当。

七、人口超过1亿

人口数量是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毕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宋朝人口因为经济发展、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数量。根据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记载,宋朝人口在1124年进入峰值,全国为2340万户、12600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超过1亿(唐朝人口在天宝年间达到峰值,为1540万户、8050万人)。

当然,在人口数量上宋朝不及明朝和清朝。明朝人口最多时接近2亿人,清朝人口最多时超过了4亿。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是怎么制定年号纪元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

    现代的中国已经废除了年号纪年,现在全球仅有日本还在使用年号纪年,但古代的时候,经常都会听到乾隆十年、康熙五年等说法,在封建时代,年号的制定以及颁行都与皇帝的政治意志紧密相连,历史上的皇帝正是通过年号的形式,将自己的政治意志体现在国家日常生活之中,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封建时代了,但他们留下的年号,仍然能够

  • 历史上八大晋商为何集体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商

    说到晋商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八大晋商了,非常的知名的,也极富传奇色彩,但是但是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八大晋商好像都不存在了,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历史上的八大晋商集体覆灭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在中国,自古以来做大商人必须有政治背景。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做水银

  • 东汉末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背景及原因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焉

    我们通常认为,历史是由极少数大人物所主导的。绝大多数小人物,在历史进程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小人物也能改变大人物。比如我们接下来即将提到的这位小人物。他叫刘焉。刘焉,字君郎,东汉末年的宗室子弟,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刘馀于公元前128年去世,到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已经过去了

  • 明朝建文帝为何要实行削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建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明朝绝对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朝代,而且皇帝一个比一个有特色。开国皇帝朱元璋目不识丁,在群雄并起的元末竟然笑到了最后,还站稳了脚跟;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居然仍旧有条不紊的运行;最神奇的要数永乐皇帝朱棣,一个谋朝串位的藩王,居然没有得到天下的讨伐,还坐稳了皇位,可惜了建文帝朱允炆,明

  • 北宋雍熙北伐爆发的背景原因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熙北伐

    自从北宋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辽与西夏的武力威胁。其中辽对宋的威胁最大,为此宋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解决北方的祸患。但是随着高粱河之战的失败,宋朝实力受损,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决心还要北伐燕云,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辽圣宗以幼小即皇帝位,他认为最好的时机来到了,其

  • 三家归晋之后魏蜀吴三国末代皇帝的待遇为何区别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家归晋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司马家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公元280年魏国灭掉吴,晋国完成统一而宣告三国时代彻底的结束。魏国灭掉蜀国以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被迫迁往洛阳,

  •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蜀汉

    很多人都说,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为什么不顺势向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扩张,从而扩大自己的领土呢?蜀汉建立,向东扩张公元221年,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刘备登基之后,就准备着扩张,只不过方向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区,而是选择向东攻打东吴。为什么攻打东吴,很多人都说为关羽报仇,其实这只是一个战争理由而已,真正的目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是怎么维护自己统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

    李隆基的皇位得来并不容易。在他之前,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挟持,成为傀儡。而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士集团也蠢蠢欲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当第二个武则天,竟毒死中宗李显,韦后也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这时,李隆基瞅准时机,和太平公主联合,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他父亲李

  • 熙宁变法失败之后王安石为什么会被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都无可挑剔,两次变法也可谓是轰轰烈烈,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堪称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运动。可是,在两人主持

  • 明朝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的工作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锦衣卫

    关于明朝的锦衣卫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但是一般都是反面形象。由于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锦衣卫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也是臭名昭著。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明朝锦衣卫的由来。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锦衣卫一般就是一个特务机构,一般电视剧电影中的人啊,一看到锦衣卫就是什么皇帝的走狗、无恶不作之类的。确实纵观锦衣卫从诞生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