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14 更新时间:2024/2/17 7:36:44

郑和为什么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哪些?教科书上给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不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却不知所终。于是谣言四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众说纷纭。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逃到了海外,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他的下落,以彻底消灭自己的对手。这个史实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另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明史·胡濙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任务。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郑和出使暹罗(泰国),永乐二年郑和出使日本,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又出使旧港(印度尼西亚),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第一个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佛牙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牙。佛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据传说,释迦牟尼的牙齿只有两颗流传到人间,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内。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视为珍宝。朱棣是篡夺皇位而上位,他兴师动众迎回佛牙,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是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第二个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四个字来说,就是宣扬国威。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第三个目的,也是军事目的。正因为这样,郑和在执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明成祖朱棣也曾宣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可见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

实际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大多来自陆地上的北面,明成祖朱棣就曾数次亲率大军北征。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说明明成祖朱棣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

郑和下西洋的第四个目的就是要拓展海外贸易。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财政困难的。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以巩固新生的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

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胡椒为例,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是每斤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是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50倍之多。所以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不惜巨资,派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

总结起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寻找建文帝下落。

二、迎回“佛牙”。

三、宣扬明朝国威。

四、拓展海外贸易。

教科书上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只是简单写了”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没错的,这是受教材特点、体例和篇幅所限,也是为了适应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总而言之,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根本目的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

那么,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而不是其他人呢?这和郑和具备了许多优越条件分不开。

郑和原籍云南,本姓马,名和,12岁时入宫作太监,被选拔到北平(今北京)的燕王府邸当差,他“博辨机敏”,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内侍中无其右”。后来,燕王朱棣从北平南下夺取帝位时,他跟随燕王作战,“屡建奇功”。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一役中,郑和出生入死,使朱棣转危为安,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登基之后,就提拔他做了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职位最高者,专门负责宫室的营建以及皇室所用物品的采办,并赐姓为“郑”,特指“郑村坝战役”,以纪念他在这次战役中的功劳。

同时,郑和还具备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宗教信仰优势。郑和为回族人,原先信仰伊斯兰教,入宫之后又信仰佛教。当时印度洋一带的各国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南洋各地则信仰佛教。郑和懂得这两种宗教的礼仪,便于同当地人进行交往和接触,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宗教麻烦”。而且,郑和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都曾经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回国之后,他们都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讲给小郑和听,这使得郑和从小就了解了一些有关西洋的风土人情,这更有利于他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

另外,郑和的体型和相貌也符合一个大国使臣的形象。据史书的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体貌丰伟,身强力壮,精明能干,机敏过人,完全满足一个大国使臣的形象。

正是因为郑和具备了多种有利条件,明成祖朱棣才把三次出海、七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他。

标签: 郑和

更多文章

  • 辛亥革命的意义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

  • 明朝南北差距多大?明末北方六省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

    明朝全国经济呈南移趋势,到了明末时期,南方各省几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明末的北方只有六个省,并不包含东北、内蒙古等地区,但之前一北方为中心的作用已经渐渐被取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陕西人,当时陕西严重缺水,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其他各地也因为粮食、战乱、天灾等问题导致民不聊生。下面就为大家

  • 蒙古帝国西征时三大军事统帅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蒙古帝国

    在公元13世纪时期,蒙古族在各地区分散,当时他们在周围各国势力的眼中并不是很起眼。直到后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蒙古帝国之后,一切就开始发生变化了。蒙古帝国的军队不断对外扩张,纵横欧亚。在领土达到最大的时候,他们的领土甚至到达非洲北部,达到了欧洲多瑙个沿岸。整个征服过程中,西征是蒙古帝国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介绍 中国历史朝代特点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旧石器时代(约前300万年-约前1万年)1、旧石器时代简介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所谓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

  • 五卅惨案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五卅惨案为什么罢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五卅惨案历史背景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2月至4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组织数万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斗争,取

  • 抗日战争大隧道惨案的背景结果 大隧道惨案历史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抗日战争,大隧道惨案

    大隧道惨案在1937年7月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对日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开始陷入危机,国民政府在1937年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陪都。日军为了动摇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迫使其屈服投降,从1938年至1943年,日军出动大量飞机对重庆进行了数年惨无人道的战略

  • 香港六七暴动简介:六七暴动的背景是什么?六七暴动的经过是怎样的?六七暴动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六七暴动

    香港六七暴动简介:六七暴动的背景是什么?六七暴动的经过是怎样的?六七暴动的影响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香港六七暴动简介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和香港五月风暴,当时参与及支持者称它为反英抗暴,于1967年5月6日发动,同年10月份基本结束,是一场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香港政府(港英政府

  • 莽原社简介:莽原社成立原因是什么?莽原社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莽原社

    莽原社简介:莽原社成立原因是什么?莽原社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莽原社简介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是一个文化社团。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社成立原因《莽原》周刊是鲁迅团结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李霁野等

  • 二次北伐简介:二次北伐的背景是什么?二次北伐的过程是怎样的?二次北伐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伐

    二次北伐简介:二次北伐的背景是什么?二次北伐的过程是怎样的?二次北伐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二次北伐简介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

  • 黄花岗起义简介:黄花岗起义的背景是什么?黄花岗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简介:黄花岗起义的背景是什么?黄花岗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黄花岗起义简介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