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结局与生活状态如何?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结局与生活状态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62 更新时间:2024/3/9 20:23:04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算武则天再强势,终归有没落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武则天到了晚年,已经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随即放松下来,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趁虚而入,朝廷大权旁落,武周政权陷入空前危机。

一、张易之、张昌宗肆意妄为

史料记载“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

男性皇帝自然是要后宫佳丽三千,武则天没有那么大魄力,但同样找了不少男宠服侍。仗着武则天的宠信,张易之、张昌宗权倾朝野,愈发放肆妄为。

公元701年,一次,李重润(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和永泰君主(李显的七女)夫妇,私底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作为李唐子弟,自然不说张易之什么好话。本来这事不是什么大事,但有人私底下将这事透露给了张易之。

心胸狭隘的张易之马上将其禀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对两位面首的宠爱,已经到了无法附加的地步,很快武则天下令,逼迫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夫妇自杀。邵王李重润可是太子李显的儿子,正经的皇亲国戚,仅仅因为私底下说了张易之几句坏话,就稀里糊涂被逼死了。

由此可见张易之的能量有多大,朝臣是有苦难言,大多弹劾张易之兄弟的奏折毫无效果,甚至还会被他们倒打一耙,就算不丢命也会被扒层皮。太子李显本来胆子就小,他很怕哪天武则天一生气,把他也整死,所以也是夹着尾巴做人,没有一点太子的威势。

二、五大臣同太子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唐王朝的根基还在,李世民的恩泽和影响力也在,大臣们大多支持还政李唐王朝。张易之、张昌宗的肆意妄为,激起了众臣的一致反对,奈何文斗没有任何效果,于是几位重臣准备采取特殊措施,即发动政变。

张柬之、崔玄、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密谋决定,直接率兵进入皇宫,杀掉张易之、张昌宗,为国家铲除毒瘤。张柬之身为宰相,德高望重,他找到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李多祚的支持。

史料记载“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五位大臣的政变目的是扶李显即位,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太子的支持,而且政变当天李显必须一起去,只有这样政变才有可能成功。李显起初是答应了,但在政变当天又犹豫了。政变不同于其他,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而且他们面对的是武则天,一旦失败,这帮人可能一个也活不了。

公元705年,二月二十日,张柬之、崔玄等人率五百人羽林军到了玄武门,李多祚、李湛奉命去接天子李显,到了关键时刻,李显害怕了。李显对母亲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杀掉张易之、张昌宗不是他最关心的,他最怕惊动了武则天,可见李显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箭在弦上,怎能不发,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谏下,李显才勉强同意。在军兵的簇拥下,五百羽林军杀入玄武门,直接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位害群之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张柬之很清楚政变的性质,那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张易之兄弟必定要杀,而逼迫武则天让位也必须要做。八十多岁的武则天从梦中惊醒,看到周围的军兵,起初她有些惊慌,但很快镇定下来,对于武则天而言,这也算不上什么大风大浪。

武则天在人群中看到李显,随即说道:“这事是你指示的吗?既然那两人已经死了,你就回你的东宫去吧。”李显不敢答言。桓彦范马上插言:“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政变已经开,怎么就此收手,就算众人不敢杀了武则天,将其囚禁起来也毫不费事。武则天见此情景,也只得委曲求全,败下阵来。

三、武则天大彻大悟,放权太子李显

张易之、张昌宗的同党亲友一同被处死,男宠集团被彻底瓦解。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是那个君临天下的武皇,而是一个被软禁的老人,这一生她痛苦过、徘徊过、妥协过、强大过,她利用酷吏残害群臣,却也能知人善任,纳士招贤,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在政变之前,武则天已经打算还政给儿子李显,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武则天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曾经犹豫过,武承嗣是侄子,而李显是儿子,但毕竟还是儿子亲近,在众臣的说服下,才立李显为太子。

事已至此,政变已经发生,理论上,想要制服一国皇帝,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杀,除非对方自动认输,否则难逃一死。或许武则天在骨子里还是想反抗,毕竟她已经强大了太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人敢违背他的指令,而现在的武曌不同以往。

不论政变发生与否,她都会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只不过因为政变的原因,把这个时间提前了,而结果也没有任何变化。既然如此,那还做什么无意义的抵抗?

公元705年,二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布诏书,让太子李显处理国家政务,二十五日,李显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史料记载“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在弥留之际,武则天放弃了一切执念,去掉了自己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人之既老,其言也善,武则天这一生想做的都做了,不想做的也做了,理应没有什么后悔的事,而最终她能顺利将政权交换李唐,也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此人生,足矣!

标签: 武则天

更多文章

  • 澶渊之盟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一场经历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999年,辽朝派兵挑衅,掠杀百姓,由于骑兵战术灵活,宋朝边防压力越来越大。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两国长

  • 秦国“虎狼之国”称呼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

    周平王东迁之时,曾封秦襄公为诸侯,列国之中,秦应该是最年轻的诸侯国。它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封闭偏僻,发展始终落后于他国。从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国,至战国中期,秦始终被中原各国,甚至地处江汉的楚国瞧不起,视其为蛮夷,秦穆公时,有过一段辉煌,但很快秦国再次湮没在西方,悄无声息。春秋初期形势图就是这样的一

  • 中国古代白莲教组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莲教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与净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

  • 匈奴的起源与兴亡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支游牧民族,曾经与中原农耕民族并存近千年,累世为敌。中原历代王朝为抗击匈奴,留下了无数动人传说。万里长城、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匈奴人的影子。汉人与匈奴人之间,历经数百年战争。匈奴起源5000年前,华夏大地的北方草原有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

  • 蜀汉和曹魏两国实力比较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蜀汉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军政权力就掌握在了李严和诸葛亮手中。这两人掌握蜀汉军政大权,也就相当于掌握了蜀汉的主要权力。225年,李严因为作奸犯科,行为过于张扬跋扈,甚至准备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因而被诸葛亮贬为庶民,此后再也没有被起用。因此,从225年到234年诸葛亮病

  • 春秋时期诸侯国许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许国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灭商立周,然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得知整个周期分封了多少诸侯国,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数量是极大的,总数至少在一百五十个以上。这些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大变动,经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到战国时期的称雄,绝大多数的诸侯国被兼并、灭国,到了战国时期不

  • 华督为什么要杀宋殇公 华督之乱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督

    今天的古代人物介绍,准备和大家讲讲春秋时期宋国宰相华督的故事。华督是宋国宗室,宋戴公孙子,但他却被认为是一名奸臣,因为华督为官期间做出了弑君之事,史称华督之乱。而这起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华督抢占了孔父嘉的妻子,后来担心宋殇公会怪罪于他,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带人将宋殇公弑杀。这件事对宋国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后

  • 中国古代火锅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火锅,历史

    这已经到了冬天了,所以这个时候最爽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嘿嘿,吃货们肯定就是想到了火锅了,大家也知道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所以这个火锅的历史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最近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这个汉朝人能否吃到火锅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然后一起来看看中国火锅的发展历史吧!汉朝人

  • 辽朝40年皇位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辽朝

    近日,古装电视剧《燕云台》热播让许多观众对辽国和契丹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夜读史书就借这个话题与大家聊聊辽国皇位之争始末。公元926年,辽国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一场持续了40多年的皇位之争就此拉开序幕。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共育有三子,分别是: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 历史上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怎么从权臣手里夺回皇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周武帝

    历史上不乏一些傀儡皇帝,他们虽然身居高位却受人摆布,甚至有些人还被大臣们结果了性命,不过其中也有不少皇帝虽是傀儡身,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扭转局势,宇文邕就是如此,执政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权臣操纵,却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公元543年,宇文邕在同州出生,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聪明才智,父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