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70 更新时间:2024/2/5 17:38:30

毛阶给曹操的:(奉天子而令不臣)是三国史上最高的策略。诸葛亮给刘备的:(取荆、益,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的军事策略,魏吴假如一方取下荆州益州,将平天下。诸葛亮是被刘备三兄弟给坑死的,说好的《隆中对》每人去执行,取益州刘备害死庞统,取完益州关二哥又玩没了荆州,再加上法正去世,使整个蜀汉没有了战略部署和战场指挥,那个时候就已经是穷途末路了。说孔明不如仲达的,看下二人唯一正面交战:第四次北伐中孔明如何劣势人数野战反破仲达钳形攻势中间开花,若不是李严拖延粮草还真有机会拿下陇西陇右窥探长安。孔明能入武庙十哲就充分说明问题仲达胜在顺势而为凭国力避战硬拖,生生耗死了蜀汉。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争议良多,但“不败军神”的说法是很客观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并没有真正军事战场的失败,哪怕是马谡失街亭,也能保证主力全身而退(当然赵云也功不可没),试问能不败,历史上有几人?而且当时魏军数倍于蜀军,仍基本不主动击之,是何缘故?主要诸葛亮的无当飞军在当时是无人能出其右,加上连弩,这也使得魏军不敢冒进,才有魏军畏蜀如畏虎的说法,后面姜维也靠着诸葛亮的军事遗产基本将凉州打的没有人,所以称诸葛亮为不败军神还是公允的。如果再给诸葛亮15到20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司马懿养寇自重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他真的打不过诸葛亮。曹魏用四州的国力抵抗一州的诸葛亮却被打的民有菜色,而诸葛亮出征天下震动,蜀中百姓却如平常一样。在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只能龟缩看着诸葛亮在渭南屯田而毫无办法。如果让诸葛亮这么逐步蚕食,雍凉的胡人很有可能趁着曹魏控制力下降而亲近诸葛亮。

看诸葛亮同时用暴力和怀柔两种手段,把南蛮收拾得服服帖帖,就能知道他对少数民族的处理很有心得。如果雍凉河套的胡人亲近蜀汉,那么诸葛亮就能得到大量的战马和粮草,后勤也就不会像原来那么捉急。假以时日,随着诸葛亮不断蚕食雍凉和关中,联合羌胡匈奴收复两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不过诸葛亮54岁就去世了。魏国的地图,形似哑铃,两头粗中间细。粗的两头分别是本土和控制力极弱的西域长史府,中间的细的部分就是凉州。这就可以看诸葛亮高超的战略。夺下凉州,整个魏国西部领土可以“断而有之”(姜维传语)。好处非常多:战马、高素质的秦地兵源、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利用丝绸之路扩大锦官城的蜀锦出口。如果能夺下凉州,就算不能进一步攻下长安洛阳,那也不过是恢复成秦国与东方六国形势,励精图治个几代君王,难说就不能复制秦统一天下的经历。这样,蜀汉这死棋就下活了。

诸葛亮希望刘备学习刘邦在蜀地休养生息,积攒实力,但外部的环境不允许。此时曹魏控制北方,东吴控制东南地区,而且二者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蜀汉并不能渔翁得利,也不能取得此消彼长的优势。蜀国的东征东吴失败,只能选择北伐曹魏。此时魏国的版图就像水舀形,西北地区就像水舀的长柄一样,而长安地区就是这个柄和舀的连接处,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夺取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权,斩断曹魏与西北地区的联系,从实力上削弱魏国的实力,这也是马超希望蜀国为自己完成的任务。夺得长安使蜀汉政权更加名正言顺,因为这里是西汉的首都,出师表中的旧都。

另外蜀汉可以利用西北对魏国进行军事威胁,蜀国北伐经过的山路严重制约蜀国的军事行动,利敌防守不利己进攻,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后勤异常脆弱。联合吴国可以使蜀国的胜算更大,同时对魏国施压,魏国难以应付,顾此失彼。但即使这个目的实现,也仅能保证蜀国立于不败之地,与魏国的实力差距缩小一些,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距离能彻底压制甚至战胜魏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距离一统三国还有相当多的路要走。如果这个目的无法实现,蜀国被灭亡就是早晚的事情,诸葛亮也就没有遗憾了,因为他的理想注定不能实现。对于吴国来说,伐魏征蜀同样困难,只能守成而已,即使与蜀国合作,吴国仅仅能在长江流域地区获得一些利益,太远了也守不住。

小编认为,说起诸葛丞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一直敬佩诸葛丞相的一点是他确确实实做到了“往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昭烈托孤之时蜀汉的确实到了覆灭的边缘:精锐散尽,丧土亡君,幼主当政,强敌环伺,内外交困。而且最主要的是益州刚刚收复不久,人心不稳,刘备一败,益州内部就出现叛乱,诸葛亮凭自己出色的危机公关能力,稳定住了局面,评定内乱,整顿内务,繁荣经济。至于北伐这个国策,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诸葛北伐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以战养战。

从土地来说当时最富饶的还是关中,洛阳一带,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孙吴占领荆州以后凭借长江天险也可偏安一隅,而蜀汉恰恰只有两川之地,领土最小,人口最少,如果只想偏安,覆灭的只会更快。而且蜀汉北伐只能求稳,他们可以不胜,可以自己撤退,但绝对不能败。诸葛外儒内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家随时处于战争状态,内部的一切资源分配以战为核心,所有利益分配以战功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团结一心,使蜀汉不容吴魏小觑,在夹缝中向死而生。蜀汉后期因为国策转变,放弃北伐,导致自己内外交困,最终走向末路。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捐监冒赈”案牵扯出了别的什么案子?乾隆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捐监冒赈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清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捐监冒赈”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伙同各级官员贪污国帑数百万两,百余名官员非死即戍。这起大案如同一场惊雷,深深地触动了陶醉在盛世之中的乾隆帝,他意识到腐败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然而,就在不久,又一起大案浮出水面,而且和捐监冒赈案有着直接的

  •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每当说起明朝,史学界总是争议不断。276年的国祚,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较与其他朝代,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那样的暴君,也缺乏秦桧那样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三无朝代",却延续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烽火

  • 秦末“怀王之约”具体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怀王之约

    秦朝末年,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响了武装反抗秦朝统治的“第一枪”。章邯用骊山囚徒打败了喊出口号的陈胜,但死了一个陈胜,还有千千万个陈胜。刘邦在在沛起兵,项梁在吴起兵,田儋在齐国旧地起兵。不过,当时秦军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义军中强大的项梁号召各路

  • 汉桓帝刘志如何铲除权臣梁冀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汉章帝刘炟曾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生母匽明。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病逝,大将军梁冀迎立刘志为皇帝。汉桓帝刘志当时才十五岁,由大将军梁冀的妹妹梁太后垂帘听政,朝局实际上掌控在梁冀手中,汉桓帝成了摆设。官员升迁,可以不去拜见皇帝,但必须拜见梁冀,汉桓帝的日常活动受到监控和限制。汉桓帝知道

  • 盘点中国古代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古代

    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朝代,一直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最正统的王朝。所以后世在创立政权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都会以汉为国号。而说到所谓的正统,那就跟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学,离不开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一直强调,要把周朝的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周朝,就代表了正统。秦朝

  •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结局与生活状态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算武则天再强势,终归有没落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武则天到了晚年,已经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随即放松下来,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趁虚而入,朝廷大权旁落,武周政权陷入空前危机。一、张易之、张昌宗肆意妄为史料记载“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

  • 澶渊之盟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一场经历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999年,辽朝派兵挑衅,掠杀百姓,由于骑兵战术灵活,宋朝边防压力越来越大。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两国长

  • 秦国“虎狼之国”称呼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

    周平王东迁之时,曾封秦襄公为诸侯,列国之中,秦应该是最年轻的诸侯国。它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封闭偏僻,发展始终落后于他国。从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国,至战国中期,秦始终被中原各国,甚至地处江汉的楚国瞧不起,视其为蛮夷,秦穆公时,有过一段辉煌,但很快秦国再次湮没在西方,悄无声息。春秋初期形势图就是这样的一

  • 中国古代白莲教组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莲教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与净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

  • 匈奴的起源与兴亡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支游牧民族,曾经与中原农耕民族并存近千年,累世为敌。中原历代王朝为抗击匈奴,留下了无数动人传说。万里长城、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匈奴人的影子。汉人与匈奴人之间,历经数百年战争。匈奴起源5000年前,华夏大地的北方草原有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