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称帝后的李世民为什么要整修洛阳宫?

称帝后的李世民为什么要整修洛阳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5 更新时间:2024/1/13 22:18:29

李世民非常留恋江都的繁华,自武德初打下洛阳时就被其豪华的宫殿所震撼,贞观一朝有十多次巡幸江都;贞观末年备受李世民信赖的李大亮死前进谏,劝其以关中为意,以宗庙为重,不要效仿隋炀帝南巡。

贞观四年,有关部门在没有巡幸计划的情况下征集百姓修缮洛阳宫,给事中张玄素以当前朝廷所急不在宫殿为由劝李世民停止征役,又言修缮所费计以万财,而今之府库不如隋十分之一,当年陛下攻下洛阳城时曾下令毁掉一些宏伟建筑,如今不到十年又重新修缮,为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张玄素越说越激动,竟放言:"如若继续如此大兴土木,则陛下之恶甚于隋炀帝!"

最后这句话惹怒了李世民,不禁反问:"我不如隋炀帝,那何如、纣?"张玄素与魏征同门,牛脾气上来了丝毫不弱于魏征,因此当着满朝文武直视李世民:道:"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李世民在众目睽睽下服软了,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洛阳中土,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说完又向张玄素保证:"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言外之意就是"睡在大街上我也不修洛阳宫了!"

李世民是大唐创业之君,袭亡隋之弊,国家百废待兴,因此每一笔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贞观四年突厥刚刚平定,李世民采用中书令温颜博的建议,迁数十万突厥百姓于塞下,欲效仿汉武故事,使突厥诸部成为中国北方的防御屏障,此举即可平添数十万人口,又可以充实中国北方荒芜之地。

而这种做法遭到当时许多重臣的反对,其中魏征、李百药、李大亮等人都认为北方胡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能用仁义道德教化,如果贸然迁之于内地,数十年后蕃息倍多,中原土地将沦为"毡裘之域"。然而温颜博的计划实在太具有诱惑力了,当时中国人口在三千万左右,广袤的土地等着人去开垦,若化胡为民数十年后效果绝对令人大吃一惊。

李世民实在无法拒绝这个建议,于是开始大量内迁突厥人民,并派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督运中国粮草接济突厥灾民。除了内迁胡人,李世民大量提拔突厥降臣,令他们担任大将军一职,其余一些小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等职,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五品以上布列朝堂的胡人官员就有上百人之多,"殆于朝十相半",当然这些人不可能掌控实权部门,另外随着这些人入朝的还有家眷奴隶等相关人员,其人数也不下数万。

李世民内迁胡人和封赏突厥的行为着实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仅一个长安就平添数万张嘴吃饭,并且还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这需要多少百姓才能养活他们,令外迁入关内的突厥不善于耕种,国家要不断从内地调运粮草,正如李大亮所说"虚内致外,竟损无益"。

也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李世民还下令修缮洛阳宫,可能被"胡越一家"的盛世冲昏头了,以张玄素为首的"愤青们"自然不能惯着他,"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换句话就是说:"当前的大唐什么情况,自己心里没点数吗!"李世民虽然气愤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也不得不低头认错,一时激动才说出"虽露居亦无伤也"的话。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毛阶给曹操的:(奉天子而令不臣)是三国史上最高的策略。诸葛亮给刘备的:(取荆、益,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的军事策略,魏吴假如一方取下荆州益州,将平天下。诸葛亮是被刘备三兄弟给坑死的,说好的《隆中对》每人去执行,取益州刘备害死庞统,取完益州关二哥又玩没了荆州,再加上法正去世,使整个蜀汉没有了战略部署和战

  • “捐监冒赈”案牵扯出了别的什么案子?乾隆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捐监冒赈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清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捐监冒赈”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伙同各级官员贪污国帑数百万两,百余名官员非死即戍。这起大案如同一场惊雷,深深地触动了陶醉在盛世之中的乾隆帝,他意识到腐败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然而,就在不久,又一起大案浮出水面,而且和捐监冒赈案有着直接的

  •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每当说起明朝,史学界总是争议不断。276年的国祚,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较与其他朝代,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那样的暴君,也缺乏秦桧那样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三无朝代",却延续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烽火

  • 秦末“怀王之约”具体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怀王之约

    秦朝末年,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响了武装反抗秦朝统治的“第一枪”。章邯用骊山囚徒打败了喊出口号的陈胜,但死了一个陈胜,还有千千万个陈胜。刘邦在在沛起兵,项梁在吴起兵,田儋在齐国旧地起兵。不过,当时秦军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义军中强大的项梁号召各路

  • 汉桓帝刘志如何铲除权臣梁冀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汉章帝刘炟曾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生母匽明。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病逝,大将军梁冀迎立刘志为皇帝。汉桓帝刘志当时才十五岁,由大将军梁冀的妹妹梁太后垂帘听政,朝局实际上掌控在梁冀手中,汉桓帝成了摆设。官员升迁,可以不去拜见皇帝,但必须拜见梁冀,汉桓帝的日常活动受到监控和限制。汉桓帝知道

  • 盘点中国古代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古代

    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朝代,一直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最正统的王朝。所以后世在创立政权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都会以汉为国号。而说到所谓的正统,那就跟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学,离不开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一直强调,要把周朝的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周朝,就代表了正统。秦朝

  •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结局与生活状态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算武则天再强势,终归有没落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武则天到了晚年,已经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随即放松下来,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趁虚而入,朝廷大权旁落,武周政权陷入空前危机。一、张易之、张昌宗肆意妄为史料记载“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

  • 澶渊之盟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一场经历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999年,辽朝派兵挑衅,掠杀百姓,由于骑兵战术灵活,宋朝边防压力越来越大。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两国长

  • 秦国“虎狼之国”称呼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

    周平王东迁之时,曾封秦襄公为诸侯,列国之中,秦应该是最年轻的诸侯国。它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封闭偏僻,发展始终落后于他国。从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国,至战国中期,秦始终被中原各国,甚至地处江汉的楚国瞧不起,视其为蛮夷,秦穆公时,有过一段辉煌,但很快秦国再次湮没在西方,悄无声息。春秋初期形势图就是这样的一

  • 中国古代白莲教组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莲教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与净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