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监察制度有什么特点

北宋监察制度有什么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52 更新时间:2024/2/27 17:32:17

代的监察机关在中央有御史台、谏院,后增设纠察、在京刑狱司、监司、通判,加强对司法的监察。

宋代的中央监察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块,即御史制度、谆官制度封驳制度,还有尚书左右司和东西上阁门也有部分监察职能。

宋代中央监察制度比起前代有几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中央监察官的选任者由皇帝取代了宰相、监察官的权力较少受宰执的影响、台谏官职能侧重于监察宰执百官、监察体制完备严密以及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

这几个特点反映了宋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即更加严密化和日益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本来传统中国的中央权力组成在宋代以前一直呈现出一种君权和相权的均衡,在汉代,政府的实际权力要大于皇室,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政府的十三曹所掌管的事务要包括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而皇室的六尚却只管理皇帝的私人饮食起居和部分政府传递过来的书。

此后演变到唐代,君权逐渐增长,相权所受的限制越来越多。尚书、中书和侍中原本都是皇室的官员,现在都成了政府的首脑。而宰相成员的增多无形中也削弱了宰相政府的权力。但这时宰相仍是实际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首领,除了皇帝,没有其他的力量约束他,因而此时君权和相权总体上还很均衡。

到了宋代,这一均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君权日益不受限制地增长,而相权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中央监察制度的变化只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反映。

所以说唐宋之变化,在于君主制的有限发展到无限发展,君主制内在的均衡遭到破坏,这既是君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当时形势的必要。

宋代自建国起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此后更是几乎有退无进,为了保持朝的存续,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尽可能多的权力揽到皇帝手中,这是“家天下”的正思路。

而权力越集中,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这无论是在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都是如此,所以监察制度的日益严密是理所当然的。

只不过,此前它是宰相用来推行政府政策的平衡器,此后它虽然还是保留了许多以前的功能,但是却越来越多地成为君权控制相权的铁钳,换句话说就是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过程。

宋代的地方监察制度首先在承袭汉代刺史和唐代道区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把路一级监察权一分为四,即由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4个机构掌领。

其次,创制了通判制度,以加强对府州军监官吏的监察。

另外,明确规定,地方监察机构要接受御史和谏官的监察。

宋代的路是从唐代的道演化而来的,分为监司路和帅司路。地方路一级的监司和帅司,不仅拥有司法权,也有监察州县司法事务的职权。

如宋律规定:“诸监司每岁分上下半年巡按州县,具平反冤讼,搜访利害,及荐举循吏,按劾奸赃以闻。”监司和帅司须独立行使监察权,“不许关白”。

宋代于每州设通判一至二人,“掌卒贰之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负责对各该州行政、司法事务的监察。

在通过监察机关加强对司法的监察的同时,宋代又规定了对监察机关的监察和互察制度。

在中央,台、谏互察,尚书省左司有权对御史台监察;监司接受御史台的监察的同时,监司之间及监司、帅司之间则实行互抚司。

《庆元条法事类・职制令》对此有多条规定,如“诸灾伤,路分安抚司,体量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常平司崇给借贷,提点刑狱觉察妄滥,如或违戾,许互察按举,仍各具已行事件申尚书省”;“诸监司知所部推行法令违慢,非本职而已,具事牒所属监司,若承报不即按举,或施行阔略而元牒之司不举奏者,减所属监司应得之罪一等,即监司于职事违慢,逐司不互察者,准此。若犯赃、私罪庇匿不举者,以其罪罪之。”

各监司长官各不统属,互相牵制,互相监察,既防止长官专权,又强化了对府州军监的监察。

标签: 北宋

更多文章

  • 北宋审判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

    大理寺是宋朝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在其诸多职能中,司法审判是主要职能。为保证大理寺审判的公平与公正,避免徇私枉法和冤假错案,宋朝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大理寺审判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理寺有效、正确地行使审判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对维护宋朝法律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鞫谳分司制度在狱案审判中,宋统治者将审(

  • 北宋司法机构的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

    宋朝在中国封建发展史上,是一个私有制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科学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内外矛盾突出,社会关系激剧变化的朝代。宋朝既是我国封建统治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法制成就的高峰。宋代司法机构有中央司法机构和地方司法机构之分。中央司法机构包括刑部、大理寺、审

  • 北宋重文抑武的具体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

    重文抑武、国家贫弱,一谈论起宋朝,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这样。确实,自从唐朝时期的蕃镇割据引起的国家灭亡,再经过五代十国时的分裂与战乱之后,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本身又是在军士拥戴下成为皇帝的,由史、由己让赵匡胤以及后来的继承者都时刻警惕军队这把双刃剑,甚至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直接将&l

  • 北宋与亚洲各国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地区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东南地区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宋朝的外交同时也影响到了西亚、印度次大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到非洲的索马里。朝鲜两宋时期,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918年~1392年)。北宋统一后,两国关系密切。高丽曾屡次向北

  • 汉朝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

    汉朝是中国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大王朝,汉朝这个王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两部分历史,汉朝是中国古代国力,那么被史学家盛赞的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将自己建立国家的国号定为汉呢?刘邦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东征西战,中原之地大都遍布他的部下,但是刘邦本人的生命中却和两个地方最有缘:第一个是他出生的地方徐州,第二个则是大汉

  • 清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道教

    清朝统治者主要倡导佛教,但对道教也有一定的规范和扶持,当时道教流派主要是正一道和全真道。简介清代统治者对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为笼络汉人,政治上也利用道教,但由於当时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秘密会社的关系密切,故对道教严加防范,以防其「蛊惑愚众」。顺治要求正一道「不得惑乱愚民」,对全真道在北京的阐教活动予

  • 明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道教

    明朝时期,道教走向世俗化。明朝的崇道政策明朝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管理上的措施也较为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在历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张中、方士刘伯温、道家学者宋濂、张正常天师等人的指点帮助。朱元璋亲自为《道德经》作注,推崇道家清

  • 北宋和吐蕃的关系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

    《天龙八部》中,说北宋时天下五分,有辽、宋、金、西夏、吐蕃五国,吐蕃国师鸠摩智,亦是书中的重要角色。而真实历史中,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确实兴起了一个吐蕃人建立的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

  • 北宋为什么不攻打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

    大理是我国宋朝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唐朝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

  • 北宋大事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的以汉族人为主体的生活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