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清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688 更新时间:2023/12/30 0:30:25

清朝统治者主要倡导佛教,但对道教也有一定的规范和扶持,当时道教流派主要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简介

清代统治者对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为笼络汉人,政治上也利用道教,但由於当时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秘密会社的关系密切,故对道教严加防范,以防其「蛊惑愚众」。顺治要求正一道「不得惑乱愚民」,对全真道在北京的阐教活动予以支持。康熙认为长生久视於世道无补,求方药是愚蠢的,对正一道首领照例行封赐。

雍正提倡三教各有所长,缺一不可,故对道教的功用也给予肯定,优礼天师後嗣及龙虎山道士娄近垣。

乾隆起,清廷对道教活动的限制日趋严格,道教的地位不断下降,组织发展基本停滞,教理教义毫无创新。乾隆将正一道的组织发展限制在龙虎山,禁止到其他地方传道授箓,又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至五品,道光时更下令停止正一真人上京朝觐,正一道与统治者的关系被隔绝。但正一道在民间,其活动还在进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还是有的,并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中传播。

清朝对道教的抑制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的程度较为宽松。顺治册封第52代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天师,册封全真道龙门派领袖王常月为“国师”。

康熙沿袭了册封张天师的定制,但明令禁止跳神驱鬼等道术活动,给正一道很大的限制和打击。雍正是清朝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他主张利用儒道佛三教为统治服务,对道教的治世作用持肯定态度,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也迷恋仙丹方术。

然而,从乾隆开始,满清皇室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强。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他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对道教的活动限制不断加强,嘉庆、道光皇帝对张天师的地位继续贬降。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道教更是江河日下。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江南地区原本昌盛的道教。

娄近垣是清朝正一道中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著有《龙虎山志》等,他提倡三教合一,特别融合禅学,主张性命双修,从无心、无住、无为为要点的性功入手,继而炼化精气来得道成真。清朝正一道的地位很低,但在民间影响很大,乾隆废除度牒制度后,传播到东北、新疆、台湾等边远地区。

全真道在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呈复苏之势。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以振兴教门、光复祖风为己任,开始了振兴全真道的阐教活动,吸引了大批道士到北京求戒,并率弟子南下传教,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建立支派。王常月是“龙门中兴”之祖,他的宗教思想体现《碧苑坛经》、《初真戒说》上,将内丹修炼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无相法门,“戒行精严”是他的修道思想主体,又是他振兴龙门派的主要措施。

全真道在内丹学上成绩斐然,闵一得、刘一明著书立说发展丹道,李西月著有《三车秘旨》、《三丰全书》等,建立了内丹西派;柳华阳继承了明末伍守阳的内丹思想,形成了伍柳派。清朝全真道也走向了世俗化和民间化,兼行斋醮祈禳,谋取香火收入。

鸦片战争后,清室加封了一些道教神仙,如吕祖、文昌、关帝、妈祖等,促进了民间信仰的盛行。各种民间宗教延续明末的热潮,虽然派系繁多、思想复杂,但都与道教思想和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变相的道教,如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混元教、天理教等。

标签: 道教

更多文章

  • 明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道教

    明朝时期,道教走向世俗化。明朝的崇道政策明朝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管理上的措施也较为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在历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张中、方士刘伯温、道家学者宋濂、张正常天师等人的指点帮助。朱元璋亲自为《道德经》作注,推崇道家清

  • 北宋和吐蕃的关系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

    《天龙八部》中,说北宋时天下五分,有辽、宋、金、西夏、吐蕃五国,吐蕃国师鸠摩智,亦是书中的重要角色。而真实历史中,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确实兴起了一个吐蕃人建立的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

  • 北宋为什么不攻打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

    大理是我国宋朝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唐朝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

  • 北宋大事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的以汉族人为主体的生活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

  • 春秋黄池之会;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黄池之会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检阅自己的武装力量目的在于誓师(比如二战期间苏德战争时,苏联检阅检阅后,部队就直接开往前线)和示威(我们的隔壁邻居深谙此道)我国古代有几次比较有名的检阅:盟津誓师(武王伐纣),践土之盟(晋楚争霸)和黄池耀武(吴晋争

  • 吴王夫差失败得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王

    吴王夫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是姬姓,大家应该都熟悉,就是西周王室的后裔。因为是吴氏,继承了祖宗的产业,也就成了吴王了。他生活在春秋的时候,也是末期了,阴差阳错下就成了亡国之君。本来不该的,但是命运造化弄人。吴国在他的手中强大,也在他手中灭国了。他的父亲叫做阖闾,大家应该也熟悉的,毕竟五霸之一嘛

  • 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最终,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领土。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首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它集中了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了人力和物质的保障,才能确保抗日

  • 七七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

  •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统一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

  • 隋朝的军事区域划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朝

    隋文帝将全国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下设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总管:晋王杨广镇并州、秦王杨俊镇扬州、蜀王杨秀镇益州、韦世康镇荆州。隋朝共设有三十至五十多个总管,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驻守天下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