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明朝道教的发展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218 更新时间:2024/1/31 8:38:32

明朝时期,道教走向世俗化。

明朝的崇道政策

明朝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管理上的措施也较为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在历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张中、方士刘伯温、道家学者宋濂、张正常天师等人的指点帮助。

朱元璋亲自为《道德经》作注,推崇道家清静自然的无为之治,并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他推崇地方神祇土地和城隍,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数以千计的城隍庙和数以万计的土地庙。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为了提防群众利用道教作乱,朱元璋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礼部下设置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构,颁发度牒制度来限制道士数量。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过程中,利用姚广孝、袁珙、金忠等方士为其出谋划策、制造舆论,即位后更利用道教为其巩固统治地位。朱棣多次遣人寻访全真派大师张三丰;同时又完善了道士度牒考试制度。

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于永乐十年(1412)派遣三十万军民,在武当山建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并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明成祖对玄武大帝的礼奉成为明朝的定制,历代皇帝经常派遣使者到武当山诣香上供。

明仁宗、明宣宗沿袭了加强道教管理的政策。明英宗统治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他继承朱棣的遗愿,于正统九年(1444)命邵以正组织编纂了《正统道藏》,赐颁天下道观。明代宗赐邵以正真人号,而且任用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

明宪宗即位后,崇道尤甚,任命道士李希安为礼部尚书,李孜省、邓恩常等人通过“传升制”而获得高官。明孝宗即位几年后,好尚方术,广建斋醮,也任命道士崔志端为礼部尚书。明武宗扩大了道士度牒的发放数额,明初定下的对于道教既优宠又抑制的政策被破坏殆尽。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皇帝中崇道最甚的一位,在位时以奉道为首务,使明朝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的崇道表现主要有:宠信道徒方士,授予高官厚禄,除了尊重正一张天师外,还宠信邵元节和陶仲等道士;广建斋醮,迷信乩仙,长年深居西苑斋醮祈禳,并利用蓝道行、罗万象等进行扶乩活动;耗费财物,建宫筑观,在京城及全国兴建了大量道观;爱好青词,提擢工者,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因擅长撰写青词而被提拔,被称为“青词宰相”;爱好长生仙药,玄学方术,大量道士、方士进献各种方术、方药;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

明穆宗鉴于其父崇道过滥,对道教采取了打击、抑制的政策,但他也爱好服食丹药。明神宗即位后恢复了崇道政策,对张天师进行册封,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敕令张国祥天师编印《万历续道藏》,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神宗深受道家黄老学说和世宗潜心修道的影响,深居宫中28年不上朝。明后期的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对正一道延续了利用、扶植的政策。

道教世俗化

道教在学术思想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明代理学的发展以融摄道教思想最为突出,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心学的道教色彩十分浓厚,“致良知”说融入了内丹修炼思想。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归儒尊孔”的三一教(夏教),“其说乃系道教七八分,佛教二三分,而以儒教饰其表面”。道教对佛教的影响也很大,明末四大高僧的著作中都有道教的痕迹,释德清著有《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提倡三教一家。

道教对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明朝四大奇书《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都具有浓厚的道教神学色彩。一大批异彩纷呈的以鬼怪神仙为主题的作品形成了新的小说门类“神魔小说”,包括《封神榜》、《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飞剑记》等。在戏曲创作上,更有一大批以道教神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面世,道教音乐直接影响了戏曲的唱腔。

明朝道教的教理教义、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科仪方术也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玉帝、老君、真武、关帝、文昌、财神、妈祖、城隍、门神、土地、福禄寿三星等道教尊神、俗神,在民间被广泛祀奉;道教尊道贵德、忠孝节义的宗教伦理观随着《感应篇》、《阴骘文》、《功过格》、《觉世经》等劝善书在社会各阶层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现实中无法靠人力圆满解决的送死迎生、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功名富贵等问题,人们都寄托于神仙道术。供奉道教神仙的宫观庙堂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小镇。

标签: 道教

更多文章

  • 北宋和吐蕃的关系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

    《天龙八部》中,说北宋时天下五分,有辽、宋、金、西夏、吐蕃五国,吐蕃国师鸠摩智,亦是书中的重要角色。而真实历史中,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确实兴起了一个吐蕃人建立的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

  • 北宋为什么不攻打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

    大理是我国宋朝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唐朝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

  • 北宋大事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的以汉族人为主体的生活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

  • 春秋黄池之会;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黄池之会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检阅自己的武装力量目的在于誓师(比如二战期间苏德战争时,苏联检阅检阅后,部队就直接开往前线)和示威(我们的隔壁邻居深谙此道)我国古代有几次比较有名的检阅:盟津誓师(武王伐纣),践土之盟(晋楚争霸)和黄池耀武(吴晋争

  • 吴王夫差失败得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王

    吴王夫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是姬姓,大家应该都熟悉,就是西周王室的后裔。因为是吴氏,继承了祖宗的产业,也就成了吴王了。他生活在春秋的时候,也是末期了,阴差阳错下就成了亡国之君。本来不该的,但是命运造化弄人。吴国在他的手中强大,也在他手中灭国了。他的父亲叫做阖闾,大家应该也熟悉的,毕竟五霸之一嘛

  • 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最终,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领土。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首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它集中了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了人力和物质的保障,才能确保抗日

  • 七七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

  •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统一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

  • 隋朝的军事区域划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朝

    隋文帝将全国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下设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总管:晋王杨广镇并州、秦王杨俊镇扬州、蜀王杨秀镇益州、韦世康镇荆州。隋朝共设有三十至五十多个总管,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驻守天下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边

  • 隋朝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朝

    隋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部队建制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