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丽岛事件过程 美丽岛事件的影响

美丽岛事件过程 美丽岛事件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79 更新时间:2024/1/8 16:03:14

事件经过

“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

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委员就达70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并在全岛设立十多个办事处,最多时发行量达8万册。党外人士想借办刊物集结力量为创造实质性政党的目的十分明显。而国民党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来者不善的杂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杂志创刊酒会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门口寻衅闹事;创刊后的2个月中,该刊发行人的住宅和杂志社也多次遭到骚扰和威胁,《美丽岛》杂志与国民党当局积怨已久,对立情绪持续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台湾当局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美丽岛》杂志决定不理会台湾当局的态度,按原计划照常举行集会游行,并准备了一些木棍,以应付可能进行的镇压。他们还派出宣传车,沿街号召民众准时参加。

12月10日,集会如期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6时,聚集在《美丽岛》杂志高雄办事处的民众已达五、六百人。考虑到集会原定地点扶轮公园已经被警察包围,于是临时决定改到另一开阔地区,但队伍却受到警察的阻拦,无法到达。黄信介、姚嘉等就地发表演讲,与会3000多名群众情绪激昂,不断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集会组织者再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在集会结束后,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强行阻拦,并用催泪弹驱赶游行队伍,民众则以木棍、火把、酒瓶还击,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折返杂志高雄办事处后,双方再次发生扭打,直到11时宣布集会结束,仍有不少民众不愿散去。军警用催泪弹、电棍等强行驱赶,冲突进一步升级。到11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

这次冲突共造成双方近200人受伤。事后第三天,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叛乱罪”被抓扣,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1980年3、4月间,经过军法审判,以“为中共统战”和“台独叛乱”罪名,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俊雄等6人有期徒刑12年。另有30多人被刑事法庭判处4至6年的徒刑。

事件影响

使台湾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

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次历史事件,此事件使得台湾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剧烈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的改变最为明显,统治者蒋经国逐渐开放政治上的独裁,台湾摆脱国民党的一党独大,解除党禁、戒严、言论自由、开放媒体以及“国会”全面改选,但一直等到登辉统治时,才开放“总统”直选,民主、人权、自由和主权的价值成为台湾人民前仆后继努力的目标,推动台湾社会从威权独裁的白色恐怖时代,迈向民主化时代。

昔日狱中的受难者,领导民进党一步步迈向执政,然而却是由辩护律师世代全面接班掌握政权。民主进步党在野时期中的多数领袖,几乎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美丽岛事件。

曾任民进党主席的施明德与许信良,因理念、政策路线与辩护律师世代不合纷纷被迫离开执政后的民进党,并常常批判民进党的政策和路线。施明德离开民进党后,因陈水扁本人及其家族、亲信和许多政务官皆涉及多起金额庞大的弊案,而于2006年8月发动百万人民反贪倒扁运动,担任总指挥,呼吁失去民心的陈水扁立即下台。许信良因为对民进党当局执政的失望,于2004年转而支持国民党阵营,直至2008年“总统”选举,才改为支持谢长廷。林义雄本人虽贵为前民进党主席,下台后竟然因为“核四”问题,也曾另外办过一场反核游行,并于2006年1月宣布退党,至此,民进党主席陈水扁之前的历任主席不是死于天年,就是声明退党,仅姚嘉文因担任“考试院院长”一职,仍留在民进党内。美丽岛事件中的主要被告群中的一部份人在民进党执政后,成为党内有相当影响力的领导人,如吕秀莲与陈水扁搭配当选台湾当局首位女性副领导人,姚嘉文担任“考试院院长”,林义雄为前民进党主席,张俊宏为民进党代理主席、陈菊曾担任“劳委会主委”,并于2006年在历经投票前一夜的黄俊英贿选事件,以及选后的选举诉讼后,当选高雄市长。美丽岛辩护律师方面,当年黄信介的辩护律师之一陈水扁,因台北市长任内政绩斐然,获得绝大部分市民的肯定,且长期经营民进党内人数最多的派系正义连线,民进党为求执政,修改党章图利,陈水扁于是于三强鼎立的大选中,以39%的选票成为台湾当局领导人;谢长廷也曾担任民进党主席、高雄市长和“行政院长”;苏贞昌曾任台北县长、“总统府”秘书长、民进党主席及“行政院长”;张俊雄则以高度配合上峰意志的任事态度,两次组阁担任“行政院院长”、民进党秘书长、民进党不分区“立法委员”。

多元化、自由化

其次,在社会上,许信良的中坜事件及随后一连串的事件,让自228事件以来,整个白色恐怖世代沉默了二十几年的压抑,开始有表达的勇气,活络追求民主、自由的社会生命力,从沉闷单一逐渐多元化、自由化。80年代蓬勃发展的各种社会运动即是最佳的表面征象。

美丽岛事件中于当时统治集团中任职的一方,也有许多依然活跃现今政坛的政治人物。当时担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以30多万票的差距败给陈水扁,后担任亲民党主席、并在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成为泛蓝阵营的“副总统”候选人,并参加了2006年台北市长选举,落败后宣布退出政坛。而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民进党的政治资本

美丽岛事件也成为民进党的政治资本。虽然美丽岛事件时民进党尚未成立,民进党内有许多人都曾参与过这次政治事件。民进党以此突显自己在争取民主、推动改革方面的功绩,反映出当时国民党执政的专制统治。但是在民进党内部,美丽岛事件也会被利用来作为党内夺权的政治资本。

例如在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民进党党内的副手争夺之中,吕秀莲就曾利用此事件来批评29名“反吕”的“立委”,而在“反吕”的“立委”中,也有人批评吕秀莲是在美丽岛事件中供出最多同志的人,以至今日,社会仍在讨论所谓供出同志,因为参与、规划美丽岛事件的人,在游行前已被当时的执政当局掌握全部名单。

经过这次事件,党外势力的骨干基本锒铛入狱,党外运动元气大伤,被迫转入低潮。而国民党也受到重创,宛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被打了一个大洞”。国民党与党外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美丽岛事件发生后,许多重要党外人士遭到逮捕与审判,甚至一度以叛乱罪问死,史称“美丽岛大审”。最后在各界压力及美国关切下,终皆以徒刑论处。

此事件对台湾之后的政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使得国民党不得不逐渐放弃迁台以来一党专政的路线以应时势,乃至于解除38年的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台湾社会因而得以实现更充足的民主、自由与人权。并且伴随着国民党当局的路线转向,台湾主体意识日益确立,在教育、文化、社会意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转变。“美丽岛事件”是一次由台湾进步力量发动的民主运动。

政坛影响

另外,2月28日的林宅血案,发生在美丽岛事件大审时,受审人林义雄家宅中,林母及双生女儿林亮均、林亭均惨遭凶手杀害,独留被杀成重伤的大女儿林奂均成唯一的活口,历经民进党执政,此案至今仍未破。因当时海外台独势力仍是各自为政,统治集团因害怕“二二八事件”重演,在白色恐怖时期采取“外杀内不杀”的策略,以致为有人会选择在“二二八事件”发生日屠杀林家一事成为悬案。

高雄捷运05/R10车站即位于事件发生地,特命名为美丽岛站以为纪念,虽当地极少数的居民力主恢复旧地名大港埔站,但高雄市政府认为全台人民定位美丽岛事件是绝对正确的民主活动,无反对意见,因此仍主张命名为美丽岛站。

美丽岛事件发生时,马英九担任主编的《波士顿通讯》抨击美丽岛事件受刑人,并将美丽岛事件形容为“丑剧”、“逆流”。

由李双泽编曲的《美丽岛》,杨祖珺收录在其1979年发行的专辑《杨祖珺》之中,发行之初并未受到当局关切,仅是不能公开在电视广播上演唱。1979年党外人士以此曲做为杂志之名后,本无政治意图的《美丽岛》,便与党外运动划上等号,从此被打入深渊列为禁歌。然而即便是党外人士,也并非全部人都支持《美丽岛》此曲。1979年9月8日中泰宾馆创刊酒会上,爆发闹场冲突,杨祖珺当场演唱《美丽岛》,试图振奋人心,却有同志以“并非鹤佬话”“猪仔歌”为理由反对。

2010年3月份,施明德出书曝料谢长廷是“抓耙仔”(指昔日国民党的线人),更指出“创党元老皆知”,一时间将淡出政坛的谢长廷撤入舆论风暴。同年4月17日,正逢台湾“美丽岛军法审判”三十周年前一日,施明德在另一本新书《叛乱·遗嘱》的发布会上,指出审判过程中,辩护律师团有国民党卧底,目的就是要在审判中铲除异己,收割利益。这些人当中,有些都当上了“总统”、“院长”、主席,言语中含沙射影,矛头直指陈水扁、苏贞昌、张俊雄等人。政坛“无间道”,震慑岛内舆论。

标签: 美丽岛事件

更多文章

  • 台湾美丽岛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事件(又叫高雄事件、高雄暴力事件叛乱案,当时国民党当局称其为“高雄暴力事件叛乱案”)发生于1979年12月10日的台湾。《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行的一次争取民主示威的游行,有两万人庆祝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一周年纪念会,最后演变成警民对峙,台湾当局出动镇暴部队、镇暴

  • 北魏拓跋珪政治上的贡献有哪些 拓跋珪为政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ld

  • 中国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拓跋珪

    古人喝的酒跟现在喝的酒不一样,现在的酒大都是蒸馏酒或者是酒精勾兑的酒,但是在古代古人们喝的酒可都是纯手工酿造的酒,这种酒跟我们现在的黄酒差不多。它们这些酒度数一般只有七度或者八度,除非是烈酒,否则很难超过十度,这些酒大都入口甘甜解渴,并不是和现在的酒一样特别烧心,所以说古人们就算喝再多的酒也很难醉倒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到达哪三个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是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一即细上已提及的,要使并之家不得乘农民之急大搞高利盘剥,这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抑兼并、乏的思想。其二使农民“时趋事,发展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通过发展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的理财思楚。其三

  • 青苗法在实施过程有什么调整 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苗法

    青苗法目的改革之前的常平制度缺陷,希望抑制兼并之家盘剥农民同时,也期望通过该制度施行为政府“开源”,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终达到“强兵”与“富民”。制度设计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

  • 蒙古灭大理之战过程及结局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理

    战役过程进军大理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

  • 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生于福王京邸,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洛阳

  • 弘光政权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弘光政权

    防御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参见清灭大顺之战),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

  • 曹魏与高句丽发生过几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魏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

  • 庞勋起义: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庞勋起义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这次起义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