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六镇起义的原因

北魏六镇起义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25 更新时间:2023/12/10 9:34:09

六镇起义是北魏末年以六镇镇民为主力的北方边镇人民的反魏起义。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六镇起义简介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阎步克老师提供了陈寅恪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六镇起义的原因

第一,六镇地位变化导致的变乱。

拓拔鲜卑与柔然之间的外交往来是公元四世纪后期到公元六世纪初期北方地区历史的主要线索,北魏北方军事策略多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后,先后打败高车、库莫奚、刘库仁部、刘卫辰部,攻克后燕都城,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了“诸部率皆服从,独柔然不事魏”的局面,初步形成柔然与北魏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402年,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先后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拔也稽。至此之后,柔然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实力大增。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与柔然南北对峙的局面明朗化。

根据《魏书·蠕蠕传》记载,柔然汗国前期(402~487)的外交重心是针对北魏的。这段时间内,双方发生战争19次,其中柔然主动进攻10次,北魏因柔然挑衅还击柔然4次,主动进攻5次。同一时期,北魏连年发动统一北方其他政权的战争,柔然乘机南下掠夺。在此期间,柔然也曾遣使致贡北魏23次,从北魏那里得到大量的经济实惠。但这种和平交往都是围绕经济目的展开的,所以非常脆弱,期间柔然并没有停止“绝和犯塞”,构成了对漠南地区“卒为边害”的战争形势。因此北魏不得不把对柔然的防卫作为军事防御重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北魏前期北方军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镇将地位尊崇显赫。文献记载北魏建镇之初“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魏兰根曾对尚书令李崇说:“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这些贵奏高门子弟多为世袭军人,极尽优崇,通过出镇北方,他们可以得到更多升迁机会,并享受免除租赋的特别优待,被视为“国之肺腑”,“当时人物,欣慕为之”。

文献记载北魏历史上皇帝频繁巡幸,据统计,北魏12位皇帝,巡幸208次。盛乐、平城时期,北魏诸帝的出巡方向集中于阴山地区,主要目的是针对柔然;从文成、献文时期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原地区;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便完全集中在中原地区了。皇帝出巡方向的转变侧面反映出北方地区的战略位置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北魏前期为北镇地区提供足够的军粮是政府大力提倡农耕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六镇地位下降和内地频繁的灾疫欠收,近洛地区的饥民尚且充斥,对政权的安稳构成了威胁,因此朝廷已经无暇北顾六镇。

第二,流民问题引发的动乱。

西晋末年开始,流民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因素。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提到“西晋以来,大量流民移动,史不绝书,社会因而动荡。大抵西晋末多为避灾就食而流移,起义领袖如王弥张昌、王如等,多依靠流民起事。”到北魏末年因旱灾严重,北方地区出现大量饥民,人口流动更加严重。

终北魏一带饥民问题一直是政府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环节。北魏时期,旱灾发生频繁,涉及范围广泛,对于农业和牧业都造成极大损害,严重影响了北魏食物的供应。从北魏太祖登国元年(386)开始到北魏出帝太昌元年(532)的近150余年内,据不完全统计北魏发生旱灾的年份有69年,占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北魏后期灾害的高发率竟达到更甚,为65%,灾害范围几乎波及北魏全境。这种自然状况造成了北魏后期流民肆虐成风,形成群体,北魏政府已经无力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第三,孝文帝汉化改革引发的六镇鲜卑心理变化。

保持鲜卑传统文化与汉化是北魏政权内部一直存在的两个对立倾向。北魏前期汉化作为一种自然融合状态,在北魏政权中潜移默化展开,保持鲜卑旧俗和汉化两种倾向的矛盾在魏初并不尖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张旗鼓的实行汉化改革,致使两种倾向的对立明显化。政权内部存在一大部分鲜卑贵族“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公元496年孝文帝的太子拓跋询因“意每追乐北方”发动叛乱,这次叛乱被镇压后,太子被杀。随后,拓跋宗室元思誉、元珍与勋贵穆泰、陆睿等人再次想据平城起兵,其时“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可见当时孝文帝的改革受到了强势阻挠,尽管叛乱被挫败后,汉化倾向已经在北魏政权中心的近洛地区占据上风,但是在北镇地区,保持鲜卑传统旧俗,甚至各民族的鲜卑化实占据主导地位。

标签: 六镇起义

更多文章

  • 雍城对于秦国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城

    在热播的《大秦赋》剧情中,经常提到雍城这个地名,不管是嬴政的加冠礼,还是赵姬被赶出宫后居住的地方,都在雍城。我们知道秦国的都城是咸阳,那雍城和咸阳之间的距离又有多远呢?雍城是秦国的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会如此的重要?雍城又是现在的什么位置,在秦国时期雍城是什么地位呢?1、雍城对秦国到底有多重要秦国故

  • “南明三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明三案

    说到这个南明三案,肯定很多人都非常了解吧,这个事情就是发生在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后,不得不说,这三案真的是震惊朝野。所以直接被称之为“南明三案”!那么这三案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三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南明三案为什么这么出名清朝入关占领京城以后,明福王在

  • 匈奴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匈奴

    我国的历史已经存在了有数千年,存在着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封建王朝的周期一般都不会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不超过150年。在中原王朝当中,一般都是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而游牧民则大多数是兄终弟及制度。这么神奇的现象背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原王朝和

  • 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行省制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目的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

  • 清朝直隶总督的年收入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直隶总督

    总督很多,而直隶总督则是一个奇葩的存在。直隶总督很牛,因为身处京畿重地,担负着拱卫京城的重任。直隶总督权力又很大,出了今天北京二环就归直隶总督管,北吞大漠、南亘黄河。晚清的直隶总督全面总管直隶、河南、山东的军事、行政,北洋等事务。简单说,直隶总督是所有八个总督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直隶总督一年要挣多少

  • 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行省制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

  • 明朝为什么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藩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藩王扩土制如果实施成功,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

  • 唐朝不同时期控制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从统一内地到巅峰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此时,唐朝仅占有关中、河东一带,内地还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政权。建国一年内,李世民等就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统一了西北地区;621年,唐朝又灭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宣告北方统一

  • 明朝藩王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十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斗,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登基不足数月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一件影响大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

  • 皇朝与王朝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朝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