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咸平之治有哪些不足?如何评价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有哪些不足?如何评价咸平之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3/12/21 4:20:31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宋朝的经济,国家收入大大超过了唐朝。公元1009年,国家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唐朝的七倍。遇到了天灾的年份,年收入仍然达到唐太宗时期的三倍左右。粮食亩产量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

不足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不过咸平之治的主要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宋朝出现的具体问题上,但到真宗朝后期,并未适应时代变化对宋朝初期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谨守成宪,不思更革”,反而导致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已经显现的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北宋王朝日渐衰败的主要原因。

治理

权力过分集中,结果只中央有权而地方无权,皇帝有权而百官无权,这便严重地影响了地方和官员的积极性,使“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出现了大量的新机构和新官员,形成了机构重叠、系统紊乱、名实不符的官制结构,结果遇事推诿,行政效率低,严重影响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痴迷道教,东封西祀。黄老思想强调清静无为,少思寡欲,反映到政治上表现为墨守成规,因循持重,反对生事,力求“苛守祖宗成法”。因而当面对内政不肃、社会矛盾激化、外敌扰边的严重局面时,黄老思想只能是统治者作为逃避现实,不思革新的借口。起掩盖统治者因循苟且行为的作用。北宋社会也因此产生一种颓废的社会风气:“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人人因循,不复奋励”。

而宋真宗东封西祀的直接后果是使北宋付出了国库耗费过半的沉重代价,将北宋建国以来,太祖、太宗以及真宗前期十多年来的积蓄消耗殆尽,遂至“海内虚竭”。

军队

为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实行“更戍法”,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失灵,战斗力越来越弱的后果。尤其是养兵之策带来的后患更为明显,将大批饥民拉入军队,不仅破坏了农业生产,还造成了冗兵冗费的恶果。

评价

咸平年间从战争到和平,创造了财富;从廉政建设到政治清明,发展了经济;从拉动消费到促进繁荣,千年前的那个朝代,成为了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朝代,经济总量占世界比率最大的朝代,中国封建王朝生活水准最高、最繁荣的时代。

赵恒在位的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这个时代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后期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宋仁宗庆历初年,枢密副使富弼对真宗朝咸平之治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描述:“宋有天下九十余年,太祖始革五代之弊,创立法度,太宗克绍前烈,纪刚益明。真宗承两朝太平之基,谨守成宪,……安然奉行,不思革。至使民力殚竭,国用乏匮,吏员冗而率未得人,政道缺而将及于乱。

王称:宋兴,承五季之馀,天下得离兵革之苦,至真宗之世,太平之治,洽如也。咸平以来,君明臣良,家给人足,刑措不用,契丹请和,示以休息,德明纳款,抚以恩信,于是朝帝陵、封岱宗、祀汾睢、谒亳社,绝代旷典莫不具举,礼乐明备,颂声洋溢,崇本报功以告神明,千载一时,岂不休哉。噫!守成之贤,致治之盛,周成康、汉文景可以比德矣。

标签: 咸平之治

更多文章

  • 北宋“咸平之治”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咸平之治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咸平之治

    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

  •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为何没有还于西汉的旧都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秀

    中国主流社会自古以来都将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视为西汉的正统继承者,故有“大汉四百年天下”的说法。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并没有还于西汉的旧都长安,而是定都于洛阳。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登基为帝,是为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 北宋“熙河开边”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熙河开边

    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指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由王韶主持,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六州的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河湟地区的军事行动耗费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当地吐蕃的反抗活动更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动,被迫投入更多的兵力维护统

  • 庆历新政的具体经过 庆历新政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

  • 北宋“庆历新政”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

  • 中国目前岛屿数量及被侵占或消失的岛屿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目前,岛屿,数量,侵占,消失,盘点,打开,中国,版图,

    打开中国的版图可以看到,中国的海岛从南到北绵延起伏,宛如镶嵌在祖国万里海疆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这些海岛位于亚欧大陆以东、太平洋的西部边缘,分布在南北跨越38个纬度、东西跨越17个经度的广阔海域中。自北向南分别隶属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

  • 如何客观评价秦朝“焚书坑儒”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焚书坑儒历来被视为秦始皇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之一。秦始皇一生统一六国,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了中

  • 东夷族的来源 历史上东夷族出生于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夷族

    东夷族来源: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

  • 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六镇起义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

  • 晋武帝太康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康之治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西晋占田制的实行,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