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庆历新政”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北宋“庆历新政”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17 更新时间:2024/1/14 8:12:57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治能力,使得北宋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同时,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

背景

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为限制宰相权力,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军事上,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财政上,设置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冗员”问题突出。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至仁宗时,总人数已达140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形成“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12月,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爆发了。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直接起因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二年(1041年),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大将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

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才得以解决。

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经逆转恶化的时期中产生的。

其时,冗官、冗兵、冗费严重,贫弱局面已经形成,统治危机日趋恶化。

仁宗即位元年,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3]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也有盗寇出没。

当时,已有一些官员感到危机的严重,富弼就曾说:

“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

标签: 庆历新政

更多文章

  • 中国目前岛屿数量及被侵占或消失的岛屿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目前,岛屿,数量,侵占,消失,盘点,打开,中国,版图,

    打开中国的版图可以看到,中国的海岛从南到北绵延起伏,宛如镶嵌在祖国万里海疆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这些海岛位于亚欧大陆以东、太平洋的西部边缘,分布在南北跨越38个纬度、东西跨越17个经度的广阔海域中。自北向南分别隶属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

  • 如何客观评价秦朝“焚书坑儒”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焚书坑儒历来被视为秦始皇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之一。秦始皇一生统一六国,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了中

  • 东夷族的来源 历史上东夷族出生于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夷族

    东夷族来源: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

  • 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六镇起义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

  • 晋武帝太康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康之治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西晋占田制的实行,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r

  • 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

    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ldquo

  • 唐朝后期“庞勋兵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勋

    晚唐时期唐懿宗昏庸无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地方,胡作非为,使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咸通九年(868年),军官庞勋率军反唐,沉重打击唐朝统治,成为比黄巢更早的唐朝掘墓人。那么庞勋之变是如何打击唐朝的一,驻守桂林咸通三年(862年),因为南诏攻克安南都护府,唐朝命徐泗节度使招募士卒八百驻守桂林,三年一换

  • “永嘉南渡”的目的是什么?永嘉南渡起到哪些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永嘉南渡

    南渡背景公元331年,汉赵攻下洛阳城,而此时正逢晋怀帝被杀。汉赵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对汉族人大型屠杀,导致许多民众大肆逃难。由于晋怀帝年号为永嘉,故将此持续了多年的大规模南迁称为“永嘉南渡”。登基前言公元317年,长安已是陷落。当此时,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就此灭亡。西晋的星辰就

  • “永嘉南渡”对中原格局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亦称作衣冠南度,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大意指我国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南方地区。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后伴随战争、政局动乱、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我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的转移,文学界一般描述为“衣冠南渡&

  • 唐朝初年的官职是左仆射大还是右仆射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仆射

    众所周知,唐朝继承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叫门下侍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令。据说是因为唐太宗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在唐太宗登基后就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