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庆历新政的具体经过 庆历新政为何最终失败

庆历新政的具体经过 庆历新政为何最终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14 更新时间:2024/1/10 16:48:44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治能力,使得北宋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同时,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

事件经过

条陈十事

宋仁宗在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给笔札,责令条奏政事。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1、澄清吏治

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间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②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

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8]

范仲淹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

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认为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⑤均公田。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

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2、富国强兵

①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范仲淹建议朝廷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②减徭役。

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

对此,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③修武备(整治军备)。

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

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此项,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3、厉行法治

①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

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②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但多未彻底施行。

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厉行变革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这样,十条中的第四条(择长官)首先见之于行动。

在选择诸路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翻阅班簿,发现不称职的一笔勾去,毫不留情。

富弼不无担忧地说:

“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则回答说:

“一家哭总好过一个地区的百姓哭。”

十月二十八日,仁宗下诏,施行磨勘新法。新法实行后,明黜陟也就见之于行动。

十一月十九日,朝廷对恩荫制度,作出新规定;二十三日,下任子诏,增加恩荫的年龄限制和恩荫范围,但对高、中级官僚的子孙及期亲、尊属仍用旧制,没有任何限制。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十三日,颁布贡举新法,加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比重,并允许州县立学,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

事件结果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仁宗对朋党之论也开始产生怀疑,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说法予以反击,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

五月,范仲淹与韩琦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

六月,夏竦令人依照石介笔迹,诬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废立诏草。仁宗虽不相信,但范仲淹等人惶恐不安,时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仍保有参知政事的头衔。八月,富弼亦以枢密副使离京,出为河北宣抚使。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同一天,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第二天,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

二月初四,罢磨勘新法、任子新法。

三月初五,韩琦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至此,主持变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

二十三日,废除科举新法,恢复旧制。

八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

至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标签: 庆历新政

更多文章

  • 北宋“庆历新政”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

  • 中国目前岛屿数量及被侵占或消失的岛屿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目前,岛屿,数量,侵占,消失,盘点,打开,中国,版图,

    打开中国的版图可以看到,中国的海岛从南到北绵延起伏,宛如镶嵌在祖国万里海疆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这些海岛位于亚欧大陆以东、太平洋的西部边缘,分布在南北跨越38个纬度、东西跨越17个经度的广阔海域中。自北向南分别隶属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

  • 如何客观评价秦朝“焚书坑儒”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焚书坑儒历来被视为秦始皇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之一。秦始皇一生统一六国,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了中

  • 东夷族的来源 历史上东夷族出生于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夷族

    东夷族来源: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

  • 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六镇起义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

  • 晋武帝太康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康之治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西晋占田制的实行,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r

  • 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

    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ldquo

  • 唐朝后期“庞勋兵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勋

    晚唐时期唐懿宗昏庸无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地方,胡作非为,使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咸通九年(868年),军官庞勋率军反唐,沉重打击唐朝统治,成为比黄巢更早的唐朝掘墓人。那么庞勋之变是如何打击唐朝的一,驻守桂林咸通三年(862年),因为南诏攻克安南都护府,唐朝命徐泗节度使招募士卒八百驻守桂林,三年一换

  • “永嘉南渡”的目的是什么?永嘉南渡起到哪些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永嘉南渡

    南渡背景公元331年,汉赵攻下洛阳城,而此时正逢晋怀帝被杀。汉赵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对汉族人大型屠杀,导致许多民众大肆逃难。由于晋怀帝年号为永嘉,故将此持续了多年的大规模南迁称为“永嘉南渡”。登基前言公元317年,长安已是陷落。当此时,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就此灭亡。西晋的星辰就

  • “永嘉南渡”对中原格局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亦称作衣冠南度,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大意指我国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南方地区。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后伴随战争、政局动乱、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我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的转移,文学界一般描述为“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