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化蛮”是什么?宋朝政府为什么要招抚安化蛮?

“安化蛮”是什么?宋朝政府为什么要招抚安化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234 更新时间:2024/2/20 3:19:26

五朝后建立朝。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崛起,极大地压制了宋朝。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内陆边疆”。对这一领域的有效治理尤为必要。然而,在历史悠久的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宋朝无法采取刚性控制有效治理。化治理战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国”思想。宋代在继承中国传统“国”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治理措施。

一、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1、两宋时期“重北轻南”的政策基调

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又一个历史关键期,这一时期宋朝周边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就当时周边民族形势来看,主要面临的边防威胁来自北方,而南方相对来说面临的威胁较小。因此,宋朝统治者在北方边境部署重兵把守,将重点放在了北方地区。而对南方地区,宋朝采取了“恃文教而略武卫”的柔性治理措施。“重北轻南”是针对北方民族地区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形势而言的。

宋朝之所以重视北方,主要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对宋王朝构成的威胁较大,因此受到了宋王朝的高度重视。北宋时期,北方地区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他们是宋朝北方边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这两个民族政权与北宋王朝形成了鼎力之势。相较于北方地区来说,西南民族地区的各部落之间“种姓分别,千人为部,百家为党,见利则聚,轻合易散,族类不一,其心终莫相爱,故其兵利于疾战,而不利于持久”,再加上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于山谷丘陵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致使宋朝无法采取军事手段对其进行直接控制。因此,宋朝在处理西南民族问题时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治理策略。两宋时期的“重北轻南”政策,所谓的“轻南”政策并非对西南民族地区置之不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情况致使宋朝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策略,“重北轻南”是相对于硬性的军事手段而言。就实际的治理政策而言,宋朝从未放弃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南民族地区“蛮乱”与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西南民族地区的反叛事件至北宋前中期达到了高潮,各地接连发生叛乱,宋朝统治者也意识到西南民族地区疏于治理的事实。西南民族地区的叛乱问题直至庆历年间也没有引起重视。西南地区直至侬智高“叛乱”发生之前,疏于治理的实施依然存在,而真正引起宋朝重视西南地区的事件是侬智高“叛乱”。侬智高是广源蛮部落首领,广源蛮长期受到来自交趾的侵犯,侬智高希望借助宋朝的势力进而抵御交

趾,以摆脱交趾的控制。前后七次上书宋朝请求归附,但是最终都被宋廷委婉回绝。自侬智高事件平息以后,西南民族地区城池不修、

兵备松弛的现象有所转变。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开始构建军事防御体系,在西南民族地区组建了峒丁、保丁、土丁等地方武装,用来防御叛乱。在政治文化方面,宋朝采取行政建制的方式分散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势力,进而通过封授官职和建立朝贡关系的形式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了臣属关系。为了维持臣属关系的稳定性,宋朝统治者把文化作为治理的手段运用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过程中,进而增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对宋王朝的政治认同。

宋朝在侬智高事件发生后,之所以放弃硬性的治理手段主要与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由于山川地形条件的限制,宋朝政治势力无法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同时利用军事手段也无法根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事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怀以德,接以礼”,采取了文化治理策略。

二、南宋继续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

1、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地位

南宋中后期,为了防止蒙军绕道云南大理,对宋朝战略后方西南民

族地区构成威胁,于是南宋在加强川陕边防的同时,在广西沿边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进行了步兵设防。由上可见,南宋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整个战略防御体系中的荆湖和四川,事关东南临安首府的稳定。西南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还体现在经济方面,南宋时期淮河以北的农业产区沦为失地,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江浙和四川为主。同时由于北方移民的进入,广南西路、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等“人稀土旷”的状况得到改善,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垦,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南宋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形势更加严峻,宋朝采取了全面防守的军事战略,宋朝的战略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南民族地区,因此维持西南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尤为重要。在治理西南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南宋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治理治理策略。

2、南宋时期对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相对北宋来说,南宋疆域范围再次受到压缩,国土丧失近大半,宋金和议之后仅有秦岭和淮河以南为宋朝统治区域,其中的大部分疆域位于西南民族地区。因此,维持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大后方的稳定,解决朝廷的后顾之忧,对抗金和抗蒙(元)的战略布局来说至关重要。由于移民的进入和对土地的开垦,致使“夷汉”矛盾时发生,由此引发的“蛮乱”问题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时人陈靴对当时的边患进行分析,认为“今为边患者三:有垂亡之金,有新造之鞑,有归附之忠义。”可见,南宋时期不仅有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而且西南少数民族“归附之不忠”也是宋廷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蛮乱”依然是西南民族地区不稳定的因素。西南民族地区由“蛮乱”而引起的社会冲突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南宋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北宋中后期所形成的文化治理策略,在处理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事件当中很少使用武力,而是“欲使边氓同被文化”,大力“推行德化,以安其民”,主要继承了北宋时期所形成的大一统理念和儒家伦理思想,通过对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构建,尽可能避免“蛮乱”事件的发生。南宋时期西南地区虽然“蛮乱”频发,但是“蛮乱”事件作为民族融合的前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基本上都在宋朝的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朝贡关系对西南少数民族与宋廷

1、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宋廷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所居之地,一般都是山岭繁密、土地荒瘠地区,无法像中原那样开展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再加上对外交流的封闭,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农耕技术,导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始终是“刀耕火种”的状态,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出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防范之情,宋廷限制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有过多的接触,所以民间的经济交往受到了官方的遏制。

而相比之下,宋代朝贡关系在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逐步推行,为西南少数民族对外的物质交往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西南少数民族与宋廷之间的朝贡贸易也在此背景下展开。通过朝贡关系,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与宋廷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在获得宋廷承认的同时,为树立其部落内部的统治权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元明清西南土司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宋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西南少数民族与外部往来的增强,其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意识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型。

2、为维护两宋时期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关系的开展,促使西南少数民族驯服归顺,并使之成为宋廷御敌

捍边的重要屏障。从而有利于维护西南边境的稳定,减少宋廷在西南边防的过多损耗。西南少数民族在宋时御敌捍边的“藩篱”身份,是受到宋廷与西南少数民族双方共同认可后的结果,而促成这一共识的关键是朝贡。也正是在朝贡关系的作用下,西南少数民族才极力配合,使得宋廷以极少的代价,完成了在西南地区的边防构建,为维护两宋时期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北宋中前期和整个南宋时期,虽然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事件频繁发生,但是这些“蛮乱”事件并没有引起重大的地方动乱,可以说宋朝大体上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宋朝的文化治理策略有很密切的关系。

标签: 安化蛮

更多文章

  • 明朝辽东军政管理体系是如何转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

    辽东都司作为明政府防御北方游牧政权和部落南下的军事指挥机构,其职权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就发生了转变,从单纯的防御草原民族南下入侵防线的前沿,逐步转变为兼理地方军政、民政事务的管理机构。由单一的军事机关逐渐向军民行政合一的行政机关转变。后又随着行政机构的变化出现了职权逐步分离、削弱的情况。一、辽东都司

  • 唐朝宝应元年政变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关于宝应元年政变的过程,各种传世史料记载基本一致。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过程大致为:宝应元年四月,张皇后假传肃宗之命召太子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入宫,意图谋害;李辅国、程元振知情后,率兵至凌霄门迎候,将张皇后的阴谋告知了代宗,并将代宗强行转移至飞龙厩保护了起来,之后率军诛杀了张皇后等人。两

  • 北宋对于蕃部迁入进行了怎样的管控?有哪些法律条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宋

    在西夏李继迁起兵反宋之前,北宋西边形势相对稳定,蕃汉民众安居。而当边事兴起之后,北宋希望招诱边境的蕃汉民众以助长己方实力,更希望能通过“招诱远处大族首领,啖之以官爵,诱之以货财,推恩信以导其诚,述利害以激其志”,从而达到削减西夏羽翼的目的,而这样也就必然损害了西夏的利益。从宋

  • 宋朝赣南知府是如何建设城市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知府

    淳熙年间,任江西转运判官的赵汝愚便在其奏扎中说:“江西十一州内,赣州地最险,俗最悍,而官吏科扰为最甚。”知州吏治因人而异,朝廷既要精择守臣,守臣也要勤身率下,做好表率与监督。南宋时期,除部分“非人”的赣南知州外,大部分知州都能对赣南进行较好的治理。地方

  • 侯景之乱爆发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侯景之乱

    高欢死时告诫高澄:我死后,侯景必反,举国之中,能敌过侯景的,只有慕容绍宗,但自从他投奔我以来,我一直不重用他,就是留给你的,你可以对他委以重任。高欢死后五天,侯景发动叛变,天下大乱。但侯景没想到,自己叛乱后,除了所部之军,应者寥寥,未免被高澄所灭,立马找了两座靠山:一面派人跑去西魏请求归顺,一面派人

  • 古代帝王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怎么评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庙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

  • 唐朝世家大族:七姓十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

    七姓十家,亦称“禁婚家”,为唐朝“山东郡姓”中的几个世家大族,由北魏四姓、五姓发展而来,为唐代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具清望的十个家族,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这十个家族分别是:“北魏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度世之四子、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

    货币是经济流通的的一种物品。而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货币起源。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各有差异,那么当时货币是否也有差异?下面就由翻历史网为大家解析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战国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1)布币:形状像铲形,主要国家为三晋地区韩、赵、魏三国;(2)刀币:形状像刀形,主要流行

  •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什么有人封“君”有人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

    最近,《大秦帝国之崛起》正式上映,期待许久的小伙伴们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在这部电视剧中,同是秦王的臣子,魏冉和范雎被封为了“侯”,而白起却被封为了“君”。那么,“君”与“侯”这两个爵位哪个更高?一首先,分

  •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