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元丰改制”历史事件介绍

北宋“元丰改制”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67 更新时间:2024/1/10 8:27:16

元丰改制,中国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进行的大规模官制改革。

唐朝律令体制下,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首的精密官制体系,唐玄宗以降的社会变化,现实和理念偏离越来越大。唐朝大量设置临时官使职。使职包括观察使、节度使和转运使等。使职让律令之外的官员掌握实权。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倾向更加严重。宋朝成立统一中国,并没有大规模改变混乱官制。北宋中期,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进行熙宁变法充实财政、军事。王安石退任后,元丰三年(1080年)着手官制改革,1年8个月完成。宋朝官制根据《唐六典》,使唐风三省六部体制在形式上复活。又按照当时时代特征进行修正,对其后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官制影响巨大。宰相制度延续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六部等制度沿用到清朝末年。

具体内容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辞任宰相,翌年引退。元丰改制基本按照王安石的路线,但不同的是由宋神宗主导。

元丰改制内容首先是解体三司。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为管理财政的巨大官厅。王安石新法实施,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在新法第一段阶集中新进官僚。同时三司解体,三司权限移交司农寺、太府寺、军器监、将作监、大理寺、刑部、工部,三司权限限制于经济事务。元丰时经济权限交到户部,三司完全消灭。

第二是移管人事权。改革以前人事权被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枢密院四者分割,分别管理京朝官(中高级文官)、选人(下级文官)、三班使臣(下级武官)、大使臣已上内臣(中高级武官)的人事安排。熙宁三年(1070年),审官院分割为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枢密院人事权归属审官西院。分割的人事权在元丰时全部归属吏部,原人事四部署改为吏部属下四选司:审官东院改尚书左选、审官西院改尚书右选、流内铨改侍郎左选、三班院改侍郎右选。上级文武官人事权交到中书手中,枢密院还保有一些武官的人事权。

第三是宰相职务变更。元丰改制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空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执政官(副宰相)则由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各1人)担任,自此双相四执政成为定制,宰执之任不复为员数不定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第四是寄禄官一本化以及职事本官职权的恢复。宋代初期沿袭五代习惯,职事本官只是有名无实表明待遇的虚衔,而原本表示待遇的文武散官则形同虚设。元丰改制后,旧制文职本官按唐制散官名号进行更名,成为寄禄官,取代了唐朝散官九品二十九阶制,形成文官寄禄官九品二十四阶的格局,而原本的文武二十九阶散官则成为藩国羁縻官专用的官衔[注1]。改制前,寄禄官根据科举成绩等因素,四阶或五阶寄禄官并立于一品秩,比如九品制从五品的寄禄官,元丰前分别担任光禄卿、卫尉卿、少府监、司农卿、太常少卿等,这些官职不理本衙实务,实际出任的官职为差遣,其中,有科举出身者授太常少卿,无出身者授光禄卿。而改制后,从五品官员,不论其出身成绩如何,寄禄官就是中散大夫,而原本的光禄卿、太常少卿等本官,则与对应的旧差遣(如“判光禄寺事”、“同判太常礼院”)进行统合,基本恢复了《唐六典》所规定的职权。这项改革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进一步推展到武官和技术官,形成五品五十二阶武阶[注2]和四品二十二阶技术官[注3]。

唐律令没有的枢密院是否废除也进行了讨论,最后得以保留。但是人事权被中书夺走,权限缩小。

神宗后,司马光为宰相,元丰改制基本方针继承。将御史台、谏官言官(台谏)权限强化,继承本来属于门下省的职务。为了回避频繁发生的宰相执政和言官之间的冲突,由宰相来强化人事权。

宋钦宗时,余应求上疏,言:“天下钱粮,祖宗时尽緫之三司使。自改官制以来,钱榖散漫,不尽属戸部久矣。近世中人緫领名色尤不一。欲乞令天下钱粮尽归戸部”(《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十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页二十四,余应求上疏)。据此,神宗元丰五年的官制改革,破坏了政府的财政制度,原先三司使掌管的事务,并未全归户部;徽宗时甚至命宦官掌管各样上贡,于是财政制度大坏。

标签: 元丰改制

更多文章

  • 北魏权臣尔朱荣为何在河阴之变后放弃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尔朱荣

    自古以来,权臣如果在是否篡位称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可是这个问题非常棘手,好多权臣左右摇摆,无法下定决心,结果是纵然材华出众,贡献良多,还会落得个惨死,身败名裂的下场。尔朱荣就是这样的权臣,他本是契胡族尔朱部落的领民酋长,虽然身为贵族,但是他和其他庸俗的贵族不同。从小就有大志。北魏末

  • “陈桥兵变”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发生在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的军事政变。后周禁军效仿后汉乾和八年(950年)军士拥立郭威登基称帝的澶州兵变,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拥戴赵匡胤为帝。此次兵变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亦标志着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时期的结束。过程公元959年,周世宗柴

  • “杯酒释兵权”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和平演变手法。与周朝的‘二桃杀

  • 宋朝的疆域与行政区划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依旧建都于开封。太平兴国四年,北宋攻灭北汉,结束自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然而,宋朝与辽国的疆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

  • 宋朝中央官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

    北宋初期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者充任,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或三员,宰相还兼馆、殿大学士之职。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官者充任,亦无常员,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三员或四员。宰相

  • 宋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宋朝禁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

    宋朝军队实施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军队构成,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参55],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注18][注19]。北宋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其中禁军厢军为募兵,乡兵藩兵为征兵。禁军是直属朝廷的正规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 宋朝人口数量介绍 宋朝高峰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99,145户,人口约3250万。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1,730万。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数达2

  • 宋朝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

    宋朝税收制度特点是赋重役轻。首先,兵役基本消失。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解体,兵农分离的募兵制逐渐取代兵农合一的调兵制。南宋人王栐说:北宋“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募兵制已占居主导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样调集世袭军户,也不像南唐那样差调全国农民,[参104]而主要

  •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历史介绍 AD916-AD1276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北宋(960-1127年)公元年号皇帝备注-----------------960建隆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963乾德964甲子年968开宝976太宗(赵匡义,939-997)976太平兴国984甲子年984雍熙984王延德(939-1006)着《高昌行记》988端拱989隐士陈抟(-9

  • 西汉末宗室刘玄为什么能称帝?刘玄是如何对待王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玄

    王莽,在整个封建历史中意义都是非凡的。商周以来,天下由贵族、诸侯共分之。刘邦的胜利,意味着平民第一次扭转阶级,进而登上政治舞台。而王莽的篡汉,则代表在汉代外戚家族的颠覆。在此之前,其实外戚都是汉朝的隐患,例如吕氏、卫氏、霍氏,可他们统统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只有王莽,不仅篡汉,还称帝,不仅称帝,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