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宋朝禁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宋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宋朝禁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55 更新时间:2024/1/9 3:58:55

宋朝军队实施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军队构成,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参55],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注18][注19]。北宋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其中禁军厢军为募兵,乡兵藩兵为征兵。禁军是直属朝廷的正规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虽名禁军,实际上奉皇命出戍八方,分守天下要紧之处,而非仅仅戍守京师。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但在重内轻外的国策下,精干兵员均被抽调至禁军,因此厢军战斗力低下,实际上只负责地方治安与后勤杂役,军事任务均交予同驻地的禁军。此外,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则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参56]。靖康之变以后,原有的禁军战力遭受毁灭性破坏,故开始依赖诸如岳家军这样的武将自建军队。绍兴以后,朝廷重新收拢兵权,岳家军等“行营护军”逐步演化为直属中央,戍守固定区域,由武将直接统领的地方正规军,号称“御前诸军”,俗谓“屯驻大兵”,取代了原本禁军的主力地位。

禁军方面,北宋初年沿袭后周制度,设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以统率,合称两司[参57],设有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侯、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侯、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都虞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步军都虞侯等高级军职。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剥夺权利[参58]。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殿前司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军职。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军权,同时废除殿前司副都点检一职[参59],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长时间不置[参60],真宗景德二年废置侍卫亲军司都虞侯[参61],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前两者和殿前司并称三衙,至此完成了从两司到三衙门的演变,三衙分别由殿前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衙虽有掌兵之实,却无发兵之权,具体的军事谋划与武官奖惩任命由枢密院负责。

宋朝在三衙以外,另设枢密院以司符节边备、武官铨选等战略规划事务,与三衙并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太祖、太宗之时,其他任何官员,即便是宰相,未得皇帝许可都不得过问枢密院事务。该项规定后来逐渐松弛,南宋时由宰相兼枢密使渐成惯例。而枢密院虽能发兵,且掌统兵官任免之权,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宋朝又实行更戍法,经常更换统兵将领,同时打散禁军的番号军、厢、厢下军等高级编制,调配军力时以满编五百人的“指挥”(营)为单位进行调动,作战时经常将来自不同军厢的指挥交予未曾管理过这些兵士的武官指挥。如是,使将不得专其兵,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参62]。此外战争时战区最高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对宋朝战力有负面影响。宋朝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真宗朝以后,枢密院使和枢密院副使多由文臣出身者担任,少数武臣曾入枢密院,但都遭到文臣以祖宗成法反对[参63],都遭到罢黜。真宗以后,以文官任统兵官,督率武将,渐成惯例;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注20]。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参64]同时,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参65]“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参66]。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参67]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参68]。针对以上弊端,熙丰变法后开始实行置将法,将禁军分为“繋将禁军”与“不繋将禁军”,“不繋将禁军”诸指挥(营)仍如旧法,“繋将禁军”诸指挥(营)则被组织为固定的大编制单位“”,不行更戍法,一般驻扎在固定的地域,由固定的将司长贰官员正将副将负责管理与指挥。各地置将法实施状况不同,其中边事繁重的陕西、河东实施较为彻底,东南诸路禁军则仍以不繋将禁军为主[参69]。

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原本是武将自行召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绍兴十一年,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相继被削减,屯驻大兵逐渐演变为中央统管的正规地方军,与禁军三衙平行[参70]。

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宋朝以前仍处于冷兵器时代,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球、铁火炮、火箭、火球、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参71]。各代中央和地方多设立兵器制造与管理机构,严格控制兵器的制造和发放,还规定有兵器查验、维修和授予制度。

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与驮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国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其中以山城防御体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将余玠于四川防御蒙军,为了巩固川西地区,他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针,修筑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重庆万县西)等十余城,形成一个防御网,成功抵御蒙军攻击[参72]。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宋朝人口数量介绍 宋朝高峰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99,145户,人口约3250万。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1,730万。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数达2

  • 宋朝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

    宋朝税收制度特点是赋重役轻。首先,兵役基本消失。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解体,兵农分离的募兵制逐渐取代兵农合一的调兵制。南宋人王栐说:北宋“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募兵制已占居主导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样调集世袭军户,也不像南唐那样差调全国农民,[参104]而主要

  •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历史介绍 AD916-AD1276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北宋(960-1127年)公元年号皇帝备注-----------------960建隆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963乾德964甲子年968开宝976太宗(赵匡义,939-997)976太平兴国984甲子年984雍熙984王延德(939-1006)着《高昌行记》988端拱989隐士陈抟(-9

  • 西汉末宗室刘玄为什么能称帝?刘玄是如何对待王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玄

    王莽,在整个封建历史中意义都是非凡的。商周以来,天下由贵族、诸侯共分之。刘邦的胜利,意味着平民第一次扭转阶级,进而登上政治舞台。而王莽的篡汉,则代表在汉代外戚家族的颠覆。在此之前,其实外戚都是汉朝的隐患,例如吕氏、卫氏、霍氏,可他们统统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只有王莽,不仅篡汉,还称帝,不仅称帝,更

  • 北宋的经济和唐朝相比谁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北宋和唐朝两个朝代都有经济非常鼎盛的时期,毕竟两个朝代都出现了非常强大的盛世。那么北宋时期经济的巅峰和唐朝的相比,哪个更高一些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北宋的经济发展是远超过唐朝的。1、观念的极大更新唐代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农为

  • 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恢复皇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宣帝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卫皇后所生的太子刘据之孙,从小就受连累而陷于囹圄,刘据被平反后他也出狱,在民间长大。在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年少早夭、无子继位的情况下,权臣霍光先立刘贺为帝,不久后废为海昏侯。皇位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了刘病已头上。刘病已继位之初,就有两件小事,颇为后人称道。一件是改名为刘询,

  • 齐明帝萧鸾为了皇位屠杀了多少皇室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齐明帝

    先简单梳理一下南齐皇位的传承:齐高帝萧道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萧赜,也就是齐武帝。齐武帝晚年,文惠太子病死,文惠太子的长子萧昭业被立为皇太孙。齐武帝死后,萧昭业继位,也就是郁林王。一年之后,萧鸾发动政变,废掉萧昭业,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被扶上皇位,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同年十月,萧昭文被降封为海陵王。萧

  •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

  • 南朝后期侯景之乱爆发原因及平定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侯景之乱

    说到这个侯景之乱,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将领侯景发动的一次武装叛乱事件。最后侯景被杀了之后,这一次的叛乱才停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侯景之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且还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那么这个侯景之乱到底是怎么被平定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梁应对北魏,互有胜负,应

  • 东突厥汗国历史介绍 东突厥汗国历代可汗介绍 AD581-AD630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国于581年正式分裂后的东部汗国。历史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在位时期,实际上有数位可汗并立,实际上已经分裂。583年沙钵略出兵攻击另一可汗阿波,阿波逃到西部的达头可汗那里,达头派遣阿波带兵东征,与沙钵略相攻,突厥正式分裂成东、西突厥。东突厥保有原突厥汗国东部地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