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的疆域与行政区划历史介绍

宋朝的疆域与行政区划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08 更新时间:2023/12/25 20:05:15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依旧建都于开封。太平兴国四年,北宋攻灭北汉,结束自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然而,宋朝与辽国的疆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由于没有燕云十六州以北的冀北山地作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作为界线。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党项人、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银州、夏州、绥州、宥州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臣服宋朝的统治。

景佑元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在西北,是从吐蕃夺取唐朝后期以来的失地。

熙宁四年,宋廷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最后收复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大理以外西南地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熙宁五年,宋神宗派章惇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新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族地区同样设置正式行政区[参46]。宣和四年,为北宋疆域极盛时期,共拥有二十六路、二百五十四州、三十府、五十五军、四监。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建炎南渡之后,南宋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

1138年后,宋金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宋朝与大理交界处设立黎、叙、泸、黔、邕等州。至宋徽宗时期,版图最为辽阔,其南至思陵州(今广西宁明)、东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北至代州(今山西代县)、西及西宁州(今青海西宁)。据赵汝适于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为福建路的晋江县所占,但无涉及台湾岛[参46]。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路、州(府、军、监)、县虚三实二级制。宋朝虽沿袭唐制,在州县两级保留稳定的区划建制,但又汲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从固定的方镇(道),改为按需要功能随时变更的“路”。宋立国之初,承唐之制,分天下为十道。开宝八年,改道为路,各置转运使以司财赋转运,又别置他使分掌刑法军事,诸使路名虽同,但辖区不一定相同。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转运司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参47]。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宣和七年正式置路后不足一年即逢靖康之变,旋即丢失。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参48]。

北宋时期,各路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总称监司,号称“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任颇重[参3]。路的划分上,则惯常以转运司路为基准进行户口财赋统计,在其基础上按行政军事需要再划分其余诸司路,所谓“至道十五路”“天禧十八路”“宣和廿六路”皆指转运司路。

安抚司俗称“帅司”,设安抚使一人,俗称“帅臣”,职权有“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以知州事兼充,太中大夫以上者称安抚使,位卑者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真宗景德年间始设于河北、河东路。北宋时,边事繁重之河北、河东、陕西等路,少数民族聚居的荆湖北、广南东西等路,以及副翼京畿的京东京西等路安抚使较为常设,其中,河北路分内置大名、高阳关、真定、定州四路帅司,陕西路分(即永兴军路秦凤路两路转运司所辖)内更置京兆、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帅司,河东路虽止置一路帅司,但与他路帅司仅辖一路兵马钤辖不同,河东帅司下分并代、泽潞、岚石、麟府四路兵马。南宋时期,十六转运司路皆设安抚使,但凡任者二品以上,称安抚大使。

转运司俗称“漕司”,主管所领州县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兼管司法和民政等,每路设转运使一人,俗称“漕臣”,以朝官以上并知州以上官员者充任,如以两省五品以上充任或掌管两路以上者称“都转运使”,资历浅者称“权转运使”、“权发遣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财政等,设提点刑狱公事一人,简称“提点刑狱”或“提刑”,一般情况下一漕司路范围内设一宪司,但刑事繁重之路常划分为两宪司路。宋神宗时,增设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事,一般情况下一漕司路范围内设一仓司,但仓事繁重之路常划分为两仓司路,南宋时与提举茶盐司合并,增管茶盐。四监司以外,又设提举坑冶、茶马、市舶等司处理专务。

路以下设州、府、军、监,其中州府之设为唐朝旧制,军监之设为唐末五代发展而来的新型政区。州是宋代最主要的中层政区,其按户口多少分为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共七等,又按地位高低划为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军事州)五等,都督州、节度州除州名外另有军额。宋初革五代之弊,召诸镇节帅与其支郡牧守上京,赐宅邸留之,至是自节度州以下五等州之牧守官成为高等武官的转迁之阶,而都督州之都督唯授亲王遥领。而各州郡的实际管理,由朝廷命京朝臣出守,每州设知州事一人,号“知某州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若所知州为都督州,则号“知某州军府事”。凡二品以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院使职事者任州长官称“判某州军州(府)事”,资浅者任州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府)事”或“权发遣某州军州(府)事”。除知州事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府)事”为副贰,简称“通判”,大州设两三人,小州一人,而原本的州郡副贰,如节度副使、团练副使、州长史、州司马等,沦为被贬文臣所带恶衔。

府分两类,北宋四京与南宋临安府这类首都或陪都政区称“京府”,其他为“次府”,次府实际上只是是等级较高的州,且大部分次府均为皇帝登基前所领亲王封邑的州,皇帝登基后升格为次府。京府中,东京开封府的令制长官牧、尹不常置,以皇太子和亲王兼,皆为虚衔,实际长官以侍制(从四品)或少卿(从六品)以上文臣充任,称“权知开封府事”,因系京师民事繁重故谓“权知”,军事总决于枢府三衙故不知军事;南宋时期,以皇太子兼临安府尹,俗称“判临安府”;实际长官号“知临安军府事”,以侍从官、卿监官以上文臣充。次府建制与一般州郡相似,名义长官为武官、宗室转迁之阶,实际长官设知府事一人,称“知某府军府事”,简称“知府”,以文臣朝官以上、武臣刺史以上者充任,北宋前期官至尚书左、右仆射及使相以上领府事者称“判某府军府事”,俗称“判府”;府之副贰为“通判某府军府事”,俗称“通判”或“府判”。

军、监均是唐末以来发展的新行政区。唐末五代时,在战事繁重或军事要冲之地常设置“军”作为军队驻地,在矿冶、铸钱、煮盐之所设置“监”处理专务。当时这些专务区划俱不领县,也不管民政户口,以州县所改者,撤销其县级建制。进入宋代以后,“地要不成州,而当会津”的部分州郡,因其军事重要性而不省并入他州,只是降改为军,同时不撤销其属县建制,因而除陕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部分以边垒为军者因无涉民政仍旧不领县外,宋代大部分军俱“领县同下州”,兼管户口与民政,但领县一般甚少;监与军类似,在太宗朝以后的辖区调整中出现领县监,亦同下州。领县同下州的军、监各设知军事或知监事一人,称“知某军事”和“知某监事”,俗称“知军”和“知监”。同时,唐末五代以来的不领县而只负责专务的军监依然存在,这些军监一般隶属于州甚至隶属于县,长官分别称“某军使”和“监某监”。

州、府、同下州之军及监下设县,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三年升降县一次。京都所治之地为赤县,京城旁县为畿县,其余县等,按建隆元年十一月所定: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下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凡大县或驻有兵马的县,朝廷派文臣京朝官或武臣三班使臣充任“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小县以选人赴任,称“县令”或“县尉”(长官为“县尉”者惯称“尉司”而不称县),每两三年一任。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宋朝中央官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

    北宋初期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者充任,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或三员,宰相还兼馆、殿大学士之职。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官者充任,亦无常员,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三员或四员。宰相

  • 宋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宋朝禁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

    宋朝军队实施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军队构成,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参55],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注18][注19]。北宋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其中禁军厢军为募兵,乡兵藩兵为征兵。禁军是直属朝廷的正规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 宋朝人口数量介绍 宋朝高峰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99,145户,人口约3250万。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1,730万。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数达2

  • 宋朝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

    宋朝税收制度特点是赋重役轻。首先,兵役基本消失。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解体,兵农分离的募兵制逐渐取代兵农合一的调兵制。南宋人王栐说:北宋“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募兵制已占居主导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样调集世袭军户,也不像南唐那样差调全国农民,[参104]而主要

  •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历史介绍 AD916-AD1276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北宋(960-1127年)公元年号皇帝备注-----------------960建隆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963乾德964甲子年968开宝976太宗(赵匡义,939-997)976太平兴国984甲子年984雍熙984王延德(939-1006)着《高昌行记》988端拱989隐士陈抟(-9

  • 西汉末宗室刘玄为什么能称帝?刘玄是如何对待王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玄

    王莽,在整个封建历史中意义都是非凡的。商周以来,天下由贵族、诸侯共分之。刘邦的胜利,意味着平民第一次扭转阶级,进而登上政治舞台。而王莽的篡汉,则代表在汉代外戚家族的颠覆。在此之前,其实外戚都是汉朝的隐患,例如吕氏、卫氏、霍氏,可他们统统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只有王莽,不仅篡汉,还称帝,不仅称帝,更

  • 北宋的经济和唐朝相比谁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北宋和唐朝两个朝代都有经济非常鼎盛的时期,毕竟两个朝代都出现了非常强大的盛世。那么北宋时期经济的巅峰和唐朝的相比,哪个更高一些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北宋的经济发展是远超过唐朝的。1、观念的极大更新唐代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农为

  • 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恢复皇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宣帝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卫皇后所生的太子刘据之孙,从小就受连累而陷于囹圄,刘据被平反后他也出狱,在民间长大。在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年少早夭、无子继位的情况下,权臣霍光先立刘贺为帝,不久后废为海昏侯。皇位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了刘病已头上。刘病已继位之初,就有两件小事,颇为后人称道。一件是改名为刘询,

  • 齐明帝萧鸾为了皇位屠杀了多少皇室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齐明帝

    先简单梳理一下南齐皇位的传承:齐高帝萧道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萧赜,也就是齐武帝。齐武帝晚年,文惠太子病死,文惠太子的长子萧昭业被立为皇太孙。齐武帝死后,萧昭业继位,也就是郁林王。一年之后,萧鸾发动政变,废掉萧昭业,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被扶上皇位,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同年十月,萧昭文被降封为海陵王。萧

  •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