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二世东巡路线盘点

秦二世东巡路线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4/2/12 17:02:57

秦始皇于出巡途中驾崩,车队在“秘之,不发丧”的情况下继续行进。秦二世胡亥与载运秦始皇尸身的辒凉车经行直道回到咸阳。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曾效法“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以扩张行政权势为目的东巡,至辽东,还至咸阳,很可能再次经历直道。导致望夷宫之变发生的“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于是“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事,可能也与直道交通有某种关系。

秦二世直道行迹

对于秦帝国行政史以及秦帝国交通史的研究,都具有值得关注的意义。按照司马迁的记述,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途中病重去世。赵高与胡亥、李斯密谋策动沙丘政变,安排胡亥即位。随后就有直道之行。随后又有秦二世即位,秦始皇入葬事,司马迁的记叙虽简略,却描述了一个时代的庄严落幕,一个新的历史转变的冷酷开。自秦王朝开始,许多代王朝都在第一代执政者与第二代执政者权力交递时发生政治危机。

秦代如此,西汉王朝刘邦拟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引起上层朝臣恐慌也是如此,此后隋代、唐代都重现了同样的政治危机。明清史也可以看到重复的情节。这种历史活剧的第一幕的演出,秦直道作为重要的布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秦始皇设计规划,并指派“名为忠信”,最为信任亲近的名将蒙恬主持修筑了这条直道。这一交通史的杰作,却没有能够迎来秦始皇本人的踏行。他只是在已“崩”之后,以“会暑,上辒车臭”,“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的特殊的尴尬方式行经了这条道路。秦二世胡亥可以说是第一位行经这一当时世界交通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道路的权位最高的执政者。

秦二世元年

李斯、冯去疾等随从新主往东方巡行。这次出行,时间虽然颇为短暂,行程却甚为辽远。《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止于秦二世三年(前207),然而不记此事。由于秦二世是所谓“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亡国之君,后世史家对秦二世东巡也很少予以注意。可是从交通史研究的角度考察,其实应当肯定这一以强化政治统治为目的的行旅过程的历史意义。从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也可以由此深化对秦文化某些重要特质的认识。

秦始皇此次出行,总行程很可能不及秦二世元年东巡行程遥远,然而包括“棺载辒辌车中”自沙丘平台回归咸阳(由于李斯等“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甚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行经这段路途的情形当一如秦始皇生前),历时竟然将近一年。从咸阳启程行至云梦以及从沙丘平台返回咸阳,有较为具体的时间记录。秦始皇仅行历这两段路程使用的时间,已经与秦二世元年东巡历时大致相当。

秦二世四月回到咸阳

七月就爆发了陈胜起义。不久,秦王朝的统治就迅速归于崩溃。可以说,秦二世“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的政治目的并没有实现,沿途山海之神“皆礼祠之”的虔敬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从政治史的视角考察,秦二世东巡不过是一次徒劳无功的迂拙表演。然而从交通史的视角看,却应当充分肯定这一旅行过程虽然作为帝王出巡必然侍从浩荡、仪礼繁缛,却仍然表现出较高效率的重要意义。

最后:

秦二世元年东巡有各地刻石遗存,可知历史记载基本可信。“今石刻犹有可见者,信与此合。前后皆称‘二世,此称‘皇帝,其非别发端可见。”于是才有“(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的政变。可以说,秦二世的地位是随从秦始皇出巡东方得以确立的。而秦二世即位之后,东巡也成为他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由于有随从秦始皇出巡的经历,秦二世元年东巡于是有轻车熟路的便利。而李斯曾经多次随秦始皇出巡,当然也可以使秦二世东巡路线的选择更为合理,日程安排和行旅组织也表现出更高的效率。

标签: 秦二世

更多文章

  • 赵佗为什么会到岭南称王 赵佗是否背叛了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佗

    秦始皇完成一统大业后,便开始进军岭南百越之地。此后赵佗率领大军平定岭南,并任龙川县令。赵佗一边防止范越人反抗,一边大力安抚当地民众,还传播中原文化。而秦朝所面对的情况越来越糟,赵佗也是看在眼里。等任嚣病逝后,赵佗将南海郡的官吏换成自己的亲信,此后找准机会在岭南自立建国。有人觉得赵佗此举是背叛了秦朝,

  •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要解散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曾国藩,湘军

    说到清朝曾国藩的实力,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他所带领的湘军可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运动,而且当时的湘军可是数量庞大,就连清朝政府都会忌惮。但是为什么曾国藩最后却把湘军给解散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864年6月,湘军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灭亡,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7月,曾国藩下令,将12万湘军全

  • 畲族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畲族

    在我国的南方各地都居住着畲族人,人数很少,他们刀耕火种过着游耕生活,到一处,烧一处,烧毁了森林的地方种植粮食,产量低,人口发展不起来。畲族语言单调,自已没有文字,结绳记事,而且互相争斗。社会原始,属于原始部落奴隶制社会结构,黑暗,野蛮。汉族人称这个族群为南蛮。随着大量汉人的南下,这个族群进入了深山之

  • 唐朝“会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幸福来得有点儿突然,作为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唐敬宗和唐文宗的弟弟,王爷李炎眼看着大唐皇帝宝座在哥哥们的屁股下面挪来挪去,原想着

  • 秦朝与隋朝的区别 为何两朝都是短命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

    秦始皇嬴政横扫八荒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可惜的是,繁荣强盛的秦国,却仅仅只存活了15年便二世而亡。和秦朝相似的是隋朝,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却也只能二世而亡。秦朝和隋朝都是在乱世中建立的王朝,为何最后却都二世而亡?历史往往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秦朝和

  • 周朝赏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赏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自从平王动迁洛邑后,周王朝的局势发生巨变,但它仍是天下共主,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宗周灭亡以后似乎周王朝也不复存在了,因此论著中总是较少提及周王室。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渐渐兴盛,周王室走向衰微。在周王室衰败的过程中,赏

  •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客卿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到春秋战国进入了大变革时期。周天子的政权不断衰落,各诸侯国渐渐脱离掌控。春秋战国强者称霸的时代,大诸侯国想称霸一方,小诸侯国想安身立命,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四处网罗人才以求治国良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阶层崛起,周游列国,成为其他诸侯国的客卿,为

  • 春秋时期晋国为何经常出现国君被弑杀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晋国

    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现象频繁发生,我们可以从这一社会现象中窥见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倾向和趋势。晋、齐、郑、鲁、曹、魏、陈、蔡等许多诸侯国中都有弑君的情况发生,其中晋国的弑君现象非常突出。通过分析晋国的弑君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全方位地认识到晋国的军事、政治格局,解读历史事件,也能加深对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争霸,诸侯并起。为了能在动荡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诸侯国相继进行改革,招揽天下人才,希望能在纷乱的春秋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楚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也同样怀有勃勃野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国力,人才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立于国际局势阴晴不定的春秋战国,楚国如何选拔人才?制定了

  • 义和团运动爆发起因 义和团运动失败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