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晋国为何经常出现国君被弑杀的现象?

春秋时期晋国为何经常出现国君被弑杀的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4/2/10 10:29:25

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现象频繁发生,我们可以从这一社会现象中窥见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倾向和趋势。晋、齐、郑、鲁、曹、魏、陈、蔡等许多诸侯国中都有弑君的情况发生,其中晋国的弑君现象非常突出。

通过分析晋国的弑君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全方位地认识到晋国的军事、政治格局,解读历史事件,也能加深对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了解。晋国弑君是如何发生的?原因何在?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晋公室内乱导致国君被弑

内乱一直是导致公室中弑君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晋国也不例外。从晋国立国到晋亡国的六百多年内,晋国国内多次发生内乱,因内乱遭杀身之祸的国君不在少数。造成内乱的原因莫过于争夺君权,晋国声势最大的两次内乱分别是“曲沃代翼”和“骊姬之乱”。

第一,曲沃代翼。公元前785年,晋穆侯逝世,晋穆侯的弟弟殇叔继承帝位,他的长子仇却不能继承王位,于是逃亡躲避祸难。四年后,仇率众偷袭杀害殇叔,最终夺取君位,也就是晋文侯,这是晋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内乱。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逝世,他的儿子继承晋国的君主之位,也就是后来的晋昭侯。晋昭侯将曲沃册封给他的叔父,于是他的叔父成为后来的曲沃桓叔。正是这次册封,造成晋国在六十七年之内都处于争夺君位的大动荡中,在这场动乱中先后有五位国君遭到杀害,最终“曲沃代翼”。

实际上在桓公受封之前,晋国就有大夫作出了晋国即将经历内乱的预测,将桓公封于曲沃让晋国呈现出本小末大的趋势,内乱无法避免。在曲沃代翼的这场内乱中,先后有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等五位国君遭到杀害。

昭侯十七年,晋国的大夫潘父杀昭侯,想要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攻打晋国,然而当时晋国公室的实力不容小觑,桓叔最终以失败告终。桓叔之乱以后晋人将晋昭侯的儿子拥立为晋国新任君主,也就是晋孝侯。虽然这次内乱中曲沃桓叔的目的没有达成,但其势力已能与晋王室匹敌,此时的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对峙。

曲沃桓叔死后,他的儿子代替其位,也就是曲沃庄伯,当时晋国的公室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杀害孝侯,晋人击退庄伯后拥立晋孝侯的弟弟鄂侯继任晋王,此时曲沃的势力已大过宗室。

过了一段时间,鄂侯的儿子成为信任晋王,也就是哀侯。哀侯二年时曲沃庄伯死,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曲沃武公。曲沃与晋公室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哀侯也想一举翦灭曲沃势力,两者战争不断。哀侯八年,在谋臣的计策下,哀侯被曲沃武公俘虏,晋人又拥立哀侯的儿子,即小子侯。

后来哀公被杀,接着曲沃武公又杀了小子侯和哀侯的弟弟晋侯缗,献礼给当时的周天子,于是周天子将他立为晋王。至此晋国的内乱终于结束,虽然春秋时期列国内乱不断,纷争不绝,但像晋国这样一次内乱牺牲五位君王的较为少见。

第二,骊姬之乱。经历曲沃代翼后,晋国重新回归统一,但是没过多久,继承晋国君位的曲沃武公之子,也即晋献公就因为宠爱姬妾骊姬引发了一次内乱。在这场内乱中,奚齐、卓子两位国君被试。

晋献公的夫人姜齐很早就去世,此时骊姬又非常得宠,于是晋献公将骊姬立为夫人,这就为骊姬陷害太子申生,企图另立自己的儿子奚齐,引发晋国内部的祸乱埋下祸根。当时晋献公想要立骊姬时,朝中就有大臣反对,认为骊姬会给晋国带来灾难,事实果然如此。

骊姬先贿赂晋献公的宠臣,让他们在晋献公耳边煽风点火,让晋献公把太子和其他公子都调离晋国的国都,只留下奚齐与卓子。其后骊姬又在晋国创造太子神圣已被废的假象,在进一步诬陷申生,在骊姬三番五次的逼迫下,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的病情越来越不乐观,托孤荀息立奚齐为下一任君主,结果九月奚齐就被杀,荀息又立卓子,卓子十一月也被里克杀害,里克同时还将骊姬杀死。

骊姬死后,公子夷吾继承君位,也就是晋惠公,但是晋惠公继位后没有对清理国家内乱,反而将里克和丕郑捕杀,引起百姓不满。同时晋惠公也因为背信弃义之举导致秦晋两国关系恶化,最终爆发韩原之战,直到立公子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晋国的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

二、晋国无公族导致国君被弑

在多次内乱中,晋国的国君相继遭到杀害,晋国也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制度晋国无公族。这个制度看似合理,实际上却是后来晋灵公、晋厉公被杀的主要原因。在曲沃代翼这场内乱中,晋国不但国君被弑,公族大夫的势力也在战乱中遭受极大打击,剩余的公族地位远不如前。

晋献公时,曲沃的新公族势力更加强盛,甚至威胁到新公室。为了消除公族对君权的威胁,晋献公身边的大夫士蒍认为应该削弱公族的势力,在他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的谋略下,桓、庄的势力最终瓦解,晋国公族的势力极大削弱。

不久后,骊姬之乱爆发,在这场内乱中,经过的公族被诛杀殆尽,从此以后,晋国无公族。对国君来说,为了维护君权打击公族势力非常必要,但要掌握适度原则。显然,晋国没有掌握好,公族被诛杀殆尽后,晋国出现了一系列异性子弟组成的假公族。

将公族诛灭殆尽是矫枉过正的做法,这意味着晋国以后的辅臣只能是异性公族,国君就没有宗亲作为屏障。国君与公族之间的离心为后来异性卿大夫专权埋下祸根,也是后来晋灵公、晋厉公被弑的根源所在。

三、卿大夫专权导致国君被弑

晋文公以后,由于晋国公族的灭亡,公族以外的异姓卿大夫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势力逐渐壮大。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强盛必然会引起国君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晋灵公、晋厉公遭到杀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武公、献公时期,在晋国就已有异性卿大夫册封,这是后来异姓卿大夫在政治上崛起的基础。晋文公继承君位以后,晋国的内乱逐渐消弭,鉴于公族宗亲导致内乱的教训,晋文公不再让宗亲担任要职,而是让异性卿大夫参与到国家重要政务的处理中。

文公流亡在外时,身边跟随的臣子大都是异性贤士,争夺君位时也得到异性强族的支持,于是大批功臣和异性者通过晋文公的封赏逐渐打入晋国政治集团内部。后来晋文公又对晋国的政治进行改革,异姓卿族有了担任要职的机会。晋文公的改革是希望晋国的旧族和异性卿大夫之间能够制衡,从而维护君权,但随着异姓卿族的势力不断壮大,最终仍是造成了卿大夫专权的后果。

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晋襄公。晋襄公之时,卿大夫专权已经显露出来,其中赵氏尤为明显。赵衰曾是追随晋文公流亡在外的贤士之一,晋文公继位后赵衰便得到重用,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继承父位,在晋国执掌政务。晋襄公死后,在赵盾的推波助澜下最终立尚且年幼的太子夷皋为王。

虽然晋襄公原本的意愿也是立太子夷皋,但这件事实际上是赵盾在左右局势,他力排众议,为了达成目的甚至杀害了公子乐。赵盾本想拥立的是公子雍,后来由于襄公夫人据理力争才说服赵盾拥立夷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虽然立君结果不变,但实际上权力掌握在卿大夫手中,此时晋国的卿大夫能左右晋王的继位,可见其权力之盛。

赵盾拥立太子夷皋实际上是为了专权,夷皋即晋灵公。晋灵公继位后,晋国大权几乎偶读掌握在赵盾手中。晋灵公渐渐长大,对赵盾干涉朝政越来越不满,于是两次派人刺杀赵盾,希望解决这个心头之患。然而赵盾没有被杀死,晋灵公却被赵盾之昆弟赵穿刺杀在桃园之中了。赵穿刺杀晋灵公开了晋国卿族弑君的先例,同时反映了晋国卿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激化已达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晋灵公被弑后,晋成公继承君位,赵盾为了扩大卿族权力,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让异性公族子弟担任公族。经过这项改革,赵氏的势力更加强大,其他强族也非常不满,王室与卿族斗争的同时,卿族之间的矛盾也在扩大,晋厉公便成为斗争中的牺牲品。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弑君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在众诸侯国中晋国的弑君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晋国内乱、无公族以及卿大夫专权等。这些弑君现象从侧面发映出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变迁,为我们认识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提供了一扇窗口。

标签: 晋国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争霸,诸侯并起。为了能在动荡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诸侯国相继进行改革,招揽天下人才,希望能在纷乱的春秋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楚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也同样怀有勃勃野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国力,人才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立于国际局势阴晴不定的春秋战国,楚国如何选拔人才?制定了

  • 义和团运动爆发起因 义和团运动失败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 十六国时期南燕历史介绍 AD398-AD410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南燕

    南燕(398年-410年)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慕容部的慕容德所建立的国家,是慕容氏诸燕之一。国号燕,“南燕”之别称,始于当时人张诠所写《南燕书》(已佚),因相对于北燕位于南方故名[1]。。南燕所统领土地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及江苏省。沿革南燕朝廷人物主要来自后

  • 徐达北伐路线介绍 徐达北伐过程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徐达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北伐元朝,打算结束元朝对中国北方的统治。在过去5年,朱元璋先后兼并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的枭雄,只有扫平北方,朱元璋才能放心称帝。徐达率领20万大军一路北征,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赶走了元顺帝,占领了北京(时称大都)。等徐达归来时,他给朱元璋讲了一个故

  • 秦朝末到汉初的分封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分封

    秦帝国实行郡县制,这是国家管理体制的一大进步。而接下来的汉帝国,却实行郡国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在齐楚等边远地区分封了诸侯王,这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秦末至汉初有关分封的历史进行梳理。一、秦帝国摒弃封建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中央

  •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是怎么处理诸侯王分封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文帝

    西汉政权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把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皇权的政治支柱。但是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增长,他们逐渐产生了同汉帝国分庭抗礼的野心。如何解决诸侯王问题,从文帝、景帝到武帝,三位皇帝先后采用了众建诸侯、削藩入郡和推恩分封的策略,最终彻底了这一棘手问题。一、汉文帝众建诸侯众建诸侯,就是将一个大的诸侯王国

  • 在古代以“石”划分官员俸禄的原因 封地又为何会以“户”为单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俸禄

    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形容官吏时,有时会出现“两千石”、“一千石”这样的词语,而在加封某个官员或宗亲时,又会出现食邑“两千户”、“三千户”这样的定语。那么,古代官员的俸禄为何会会&ldq

  • 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铁骑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非常的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骑兵在他们当时时期是拥有顶尖战斗力的代名词了,那么假如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放一起比较的话,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蒙古铁骑又能否横扫这个八旗骑兵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1、蒙古骑兵的优势蒙古人的骑兵以

  • 推恩令有哪些利和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推恩令

    说到这个推恩令,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汉朝汉武帝推出的,这个政策推出之后可以说是非常的无解啊。但是再无解的政策,总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那么关于这个推恩令,到底有哪些利和弊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中权而颁布的重要政令。推

  • 唐朝中期“大中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位后即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的社会问题,例如: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1]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