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君臣礼仪历史介绍

唐朝君臣礼仪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63 更新时间:2024/2/17 22:41:04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在千年前的古代,礼乐就被周工所提出,后来不断经历朝代的变迁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如孔孟等人不断提倡发扬,礼乐化自此成为儒家学说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核心。

那么在唐朝,这个被称作华夏盛世的朝代,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礼仪关系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可以优秀到被后世当作典范呢?

唐朝君臣礼仪的发展

1、唐朝君臣礼仪与其他朝代的对比

在中国漫长的朝代更替的过程中,礼仪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礼制因此也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唐朝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群臣礼仪的朝典范,从汉朝时期的群臣以端坐的姿势论国政,再到宋朝时期的群臣以站立的姿势谈国政。最后到清朝时期的群臣以跪拜的姿势记笔录,群臣礼仪关系随着君主专制的增强而紧张。

从平等的视角上来看,唐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起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实在难能可贵。相比其他朝代,唐朝的臣子能够同君主共同进餐,甚至在朝堂之上臣子可以尽情抒发心中所感所悟。

无论君臣还是臣子与臣子之间,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礼仪关系,因此君主在这样的关系面前,并不会表现出皇帝的专横,其发布的诏令和讲话的语气在臣子面前都是经过细细斟酌的。

2、唐朝完善的君臣礼制

一般情况下君臣之间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关系,非常注重君臣礼节。但是在唐朝时期大臣门已经可以和皇帝同吃同坐了,大唐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君臣礼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讲究“礼制,而君臣之间的礼仪约束自然更为严格。为什么唐朝时期可以形成这么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接下来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大唐开国的君臣内在关系。

唐朝君臣礼仪关系的内部关系

1、"明君"与"贤臣"

事实上,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与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君主个人思想的影响,对于唐朝而言,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前曾在边疆的蛮夷之地待过较长的时间,这段经历对李渊个人的出身和成长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由于唐朝统治者具有部分胡人血统的原因,思想方面都比较开明,行为举止方面也十分随意,他们表面上还是接受祖辈传续下来的礼乐典制,但实际上对于儒学中注重的纲常伦理是并不认可的。

所以唐朝的部分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就会要求自己以“明君”处事,以彰显自己的政治才能。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由于李世民登基的过程并不完全符合儒学中的德治思想,于是减少社会中的舆论谴责,他就会要求自己时刻历史上明君的作为,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治才能。

因此,为了彰显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经常听取臣子的良言,并且接受批评意见来改正自己。

2、政治的开明

在唐朝时期,臣子在君主面前都可以畅所欲言,并不用担心因和君主想法不和而陷入危险的境遇。

此外,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以来,都是讲究中原高贵、边夷低贱,但在朕的心中,都是一样的”。对于处理国政事务都严谨公正不夹杂个人情绪的君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很值得称赞的。

唐朝的皇帝能够平等地处理国家政务的态度,所以他们能够在平等的背景下讨论朝廷和君主之间的关系。

3、内部环境复杂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处,突厥就开始进军侵犯长安,李世民不得不尽一切努力与土耳其人签订条约。

根据王育民的人口统计资料,全国户数才有“三百零四万一千八百七十一户”,北有突厥,南临吐蕃,西域,高丽,这些都是唐朝建国时潜在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君主若不团结臣子,携手面对紧张困难的局势,唐王朝便难以为继。

唐朝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的形成是受制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既有君主开明的原因也有出于政治经济的现实考虑,所以能成为后来朝代的学习典范。

在当今文化走向多元化的趋势下,国家间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注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如果文化存在,民族就存在;如果文化消失,民族就消失。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从未经历过文化中断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要在世界上独立自主,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礼仪文化,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仪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弘扬礼仪文化至关重要,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隋朝末年“隋统三分”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

    众所周知,隋朝之后是唐朝,隋朝和唐朝也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朝代中关系最密切的,连皇帝都是亲戚。不过唐朝继承隋朝的过程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利,隋炀帝杨广死后出现了所谓的“隋统三分”,唐朝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天下为什么会出现“隋统三分”的说法呢?大业十二年(61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都有哪些政策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仁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在最后一次征途蒙古之役后回朝时过世,这意味着强有力的军事扩张的终止和一个内部更新改造的新时代的开启。这种新的为政的态度被称帝的朱高炽系统化了。尽管他当政没到一年,他的儒家思想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之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 五代十国时期大汉奸石敬瑭是怎么建立后晋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石敬瑭

    “儿皇帝”石敬瑭,靠着契丹建立政权,为何忧郁而亡?一、唐末之乱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代名词。五代十国起源于黄巢农民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兴起的各地军阀却呈现尾大不掉的态势,中央政权空虚无力,渐渐成为摆设。这个时期跟汉末乱世很像,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 连坐制度谁发明的 连坐制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连坐制

    连坐制度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但它却在古代存在了千年时间。连坐制很好理解,就是一人犯罪,他的亲朋好友也会受到牵连。在这样的高压下,人人都会有危机感,人人都需要懂律法,不然自己犯罪,还会连累他人。连坐制十分的不人性化,那为什么每个朝代依然会沿用这样的律法呢?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连坐制非常好用。有关连

  • 唐朝唐隆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唐隆政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隆政变

    说到这个唐朝的“唐隆政变”,相信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这个,毕竟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当时是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的唐隆政变。最后还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唐玄宗。那么在历史上,关于这个唐隆政变,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唐隆政变唐隆政变是以李隆基为

  • 朱元璋下令兴建中都凤阳为什么中途叫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凤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立国号大明。其实朱元璋对南京这个都城并不是很满意,他始终觉得这个虎踞龙盘之地还不够理想,毕竟南京距离中原太远,不利于控制,慢慢便有了迁都的想法。思来想去,最后朱元璋决定将自己的故乡凤阳定位中都,修建中都中立府。凤阳位于安徽省,是朱元璋出生的地方。看来朱元璋称帝后

  • 百日维新的背景 如何评价百日维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百日维新

    说到清朝的百日维新,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毕竟历史课上都有学过。其实这个本质就是一个“夺权运动”。那么这个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呢?怎么来评价这个百日维新呢?很多人可能在历史课上就是了解一下,深层次的就没有考虑过,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百日维新&rdqu

  • 周朝的婚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制度建设较为完整的一个时期,以礼仪、宗法为标志的社会规范在此时初见端倪,而婚姻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原则。西周春秋的贵族,上自周天子、诸侯,下到一般贵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诗·大雅·思齐》说周文王之妻“大姒徽音,则

  • 西周的礼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周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

  •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沙陀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沙陀

    沙陀部,又称沙陀三部、沙陀诸部、沙陀突厥,又写为沙陁,属突厥语民族,以西突厥处月部、同罗部与仆骨部三部联合为骨干而形成的部落国家,又名处月、朱邪、朱耶[1],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曾经依附于唐朝与吐番,在五代时,曾建立后唐、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