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沙陀族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沙陀族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51 更新时间:2024/1/14 0:40:05

沙陀部,又称沙陀三部、沙陀诸部、沙陀突厥,又写为沙陁,属突厥语民族,以西突厥处月部、同罗部与仆骨部三部联合为骨干而形成的部落国家,又名处月、朱邪、朱耶[1],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曾经依附于唐朝与吐番,在五代时,曾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

概论

其名称沙陀,据《新唐书》与《旧五代史》等记载,为沙漠中的沙丘,其部落活动于此,以地得名[2][3]。耶律铸认为,沙陀,突厥语原意为沙漠盐卥地。其部落以地为名,以汉字写为朱邪,又转写处月,最后转写为沙陀[4]。

沙陀部原居于乌孙故地,活动于在金娑山,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之间的沙漠地区,隶属突厥汗国[5]。归附唐朝后,与同罗部与仆骨部联合,形成沙陀部[6]。

原附属于西突厥与薛延陀部,后归附唐朝,最早的领袖为处月部的朱耶拔野。

有研究指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汉人,先祖来自河北涿郡[7],并非出身沙陀。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则论证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至于北汉、北宋的建国者们皆出于沙陀部的军人,故将这些国家统称归为沙陀系王朝[8]。

历史

西域争雄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觐见。后来,处月隶属于乙毗咄陆可汗。642年,乙毗咄陆可汗进攻伊州(今新疆哈密),又派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军(治所在新疆托克逊县西北),皆被唐军击败。[9]

唐高宗永徽年间(653年或654年)唐军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处月部亦被击败。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吉木萨尔)设立北庭都护府,沙陀部首领朱邪金山因参与征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州都督”,受北庭都护管辖,后金山之子朱邪辅国因受吐蕃压迫,北迁庭州。

安史之乱之后回纥占领今新疆地区,而吐蕃则趁乱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沙陀人受回纥挤压,于是投靠吐蕃,于789年与其联军攻占庭州。后吐蕃为防止沙陀与回纥勾结,将其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封辅国之子朱邪尽忠(唐将李克用曾祖)为统军大论,常为吐蕃先锋。

迁徙中原

800年左右,回纥攻占凉州,吐蕃以沙陀驻地靠近凉州,试图将其再次迁往黄河以西的高原地区。809年,沙陀不愿西迁,朱邪尽忠率全体部众投奔唐朝。吐蕃追杀,沙陀人且战且走,三万人中仅剩下两千人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朱邪尽忠亦战死,其子朱邪执宜继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他们安定在盐州(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任命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招纳旧部。

后范希朝改任太原府,唐朝为防止沙陀人反复,令其随迁至黄花堆(今天的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后又分其兵隶各部,成为唐军重要的兵员来源。唐懿宗时,招执宜子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兵,赐姓名为李国昌。

唐末风云

876年,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反唐,攻占大同,880年,被唐军击败,父子二人率部北逃鞑靼。黄巢入长安,唐朝各藩镇不出援军,唐僖宗只好招李克用进兵击黄巢,于883年在黄陂击败黄巢。唐朝封李克用为河东(山西)节度使。黄巢死后,其旧将朱全忠势力日盛,与李克用在华北争战,终于在907年称帝,建立后梁,唐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三代一国

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勗击败了反复无常的刘仁恭父子,从而占据了幽州。923年灭后梁,建立后唐,是为庄宗。岐国归附后唐,其余诸国除前蜀、杨吴、南汉外皆向后唐称臣。925年,后唐灭前蜀。

庄宗建国后痴迷于戏剧和打猎,把国家大事全盘托付给伶人和宦官,又好杀多疑,不体恤士卒。926年由魏博军的一个士兵皇甫晖煽动不能还家的同袍,发动了邺都之变,李克用养子大太保李嗣源前往平乱,却被叛军拥立,庄宗打算御驾亲征,却被伶人发动兴教门之变所杀,嗣源即位,是为明宗。933年明宗李嗣源驾崩,934年闵帝改元当年即被养兄李从珂篡位。李从珂贬谪李嗣源女婿石敬瑭,敬瑭投靠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936年建立后晋,自称“儿皇帝”,对契丹(辽朝)的国君辽太宗称父、割地、上贡。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反辽,与辽国开战数次,终于被俘。后晋灭亡。

之后原后晋大将,沙陀人刘知远自太原起兵,建立后汉,不久病死,传至后汉隐帝刘承祐,因猜忌顾命大臣郭威,郭威起兵杀死刘承祐,不久篡汉,建立后周。原后汉皇族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延续后汉,托庇于辽,979年被宋朝攻灭,刘氏全族被俘,迁居开封。

出身沙陀部的后晋皇室石敬瑭家族,据出土的石重贵墓志铭,为羯人石勒后代

在宋朝后,一部分沙陀人,融入汉人族群中[11],另有一部分则被称为回回或回族。辽代游牧于阴山长城的黑车子室韦与元代汪古一带是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后逐渐融入蒙古族。

标签: 沙陀

更多文章

  •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怎么集中皇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晋孝武帝

    建兴五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东晋正式建立。东晋从建立那天起就是一个皇权不振的朝代,司马睿当皇帝时被评价为“王与马,共天下”。此后直到刘裕(南宋武帝)篡位,东晋的皇帝们大都存在感稀薄,朝廷沦为大臣斗争的舞台。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不过

  • 成吉思汗征服的版图如今有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吉思汗

    回看历史长河,只要一说起成吉思汗所打下的疆域,领土面积高达三千多万平方公里,古往今来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成吉思汗成为“世界第一征服者”当之无愧。成吉思汗打下这个国家的世纪让人敬佩,不仅创建了世界上叛徒最庞大的帝国,而且还先后率领着蒙古铁骑席卷了欧亚非三块大陆,前前后后有40多

  • 古代同姓不能结婚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

    关于古代结婚这个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父母来做主的,毕竟在古代封建思想还是很强的,不过也会有一些人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过在古代结婚还是有一些规矩的,就比如说,这个同姓的男女之间是不能结婚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有这种说法,现如今早就没有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五代后周北宋职官:殿前都点检历史介绍 殿前都点检权力大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殿前都点检

    殿前都点检,五代时周世宗所置,主管殿前亲军,禁军统帅之一。建制沿革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以外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1]、女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2],殿前司设立或自此始。显德元年(954年),世宗柴荣将李重进调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3],而以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4],韩令坤为殿前都

  • 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寺弄权

  • 宋朝“濮议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濮议之争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

  • 西周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从古到今,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毕竟这种等级能够清楚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西周,五等爵制度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五等爵制度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呢?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西周五等爵制度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

  •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分封制

    洪武三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设科举,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勋爵,设立钦天监等。其中还有一项举措特别重要,因为它影响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那就是分封诸皇子为藩王。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

  •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