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朝为何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历史现象?

南朝为何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历史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11 更新时间:2024/1/16 14:55:42

“寒人掌机要”是刘宋时开始产生的政治局面,由宋武帝刘裕开创,到宋孝武帝刘骏时全面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局面,并被此后的南朝各代所延续。不仅贯穿整个南朝,也被汉化改革后的北朝所借鉴以对冲门阀贵族对皇权的威胁,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并延续至隋唐。

“寒人掌机要”使寒门庶族势力逐步控制了政治中枢,为寒人集团登上政治舞台,进而取代士族奠定了根基,也为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东晋末年,战乱不止,在先后遭受王恭叛乱、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卢循之乱,以及因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军阀割据混战后,门阀士族遭到重创,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已经难以再继续维系下去。

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庶族势力趁势崛起,并先后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从而使混战二十余年的南方重归一统,最终代晋建宋,在此过程中,寒门庶族势力也因军功而地位不断得到上升。

刘裕出身寒门,他以军功夺取天下,因而掌握政权后,集权中央,大力削弱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并在中央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中央军(也称台军),结束了东晋时期士族专兵的局面,同时重用寒门,于是寒门庶族士人,纷纷参与朝政。

门阀士族进入刘宋后,虽仍高官厚禄,但所担任的皆为清流雅职,并无实权,因而不断被边缘化,而寒人所担任的如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品位虽低,但参与机要,出纳王命,具有实权。终宋、齐、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有寒人掌握。

刘宋时,随着门阀士族的全面衰落和皇权的复兴,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以及刘宋统治者本身就出自寒门庶族,因此采取系列抑制豪强,集权中央,重用寒门的改革措施,寒门开始在朝堂担任要职,参与执掌机要之职,于是逐步形成了“寒人掌机要”的现象。

“寒人掌机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寒人控制政治中枢。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以制衡门阀士族对皇权的威胁,防止重现东晋士族坐大,皇权旁落的局面,大力削弱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刘宋皇帝往往利用出身微贱而有实际才干的寒门来控制中央各部门,如尚书省的尚书令史、中书省的中书通事舍人实际把持了这两个最高权力机构,而门阀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虽然位高,但却被完全架空,只剩下在公文上签名的权利,门阀士族人士越来越成为政治中的摆设,被剥夺了实权。

刘宋开始,寒人之所以控制政治中枢,除了刘宋统治者为复兴皇权而削弱门阀士族和刘宋皇室本身就出自寒门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门阀士族本身就已经越来越腐朽,在政治上不求振作,不思进取,庸碌无能,除部分热衷于政治事务但却又受到皇权压制外,大多已经丧失了理政的能力和对政治的兴趣,这在客观上为寒人控制政治中枢创造了机会。

第二是寒人执掌兵权。经历东晋末年混乱征战局面后,军权彻底归到了寒门庶族手中。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就是以寒门庶族身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凭借着与北方流民为主的北府兵组成的北府寒门军事集团,以军事起家,以军功坐大,最终改朝换代,创造了刘宋政权,.

此后刘裕实行军制改革,重新构造了一套中军和外军的体系,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军台军。台军将领几乎全是皇帝的雇从亲信和信任的寒人武将。他们通过军功上升,以致出将入相,刘宋时期的门阀士族因此丧失了他们在东晋时期专兵的特权,失去了与皇权对抗的军事基础,兵权因此完全由寒人执掌。

当然,士族手中的军权被彻底剥夺,也与士族在晋末“不乐武位”,“鄙薄武事”,以不过问军事为清高,抛弃了东晋早期士族以武功进取的传统,正是这些士族自身的腐朽无能,最终致使军权逐渐落入刘裕这样的寒门庶族手中,从此军权再也未落入士族之手。

第三是寒人出任地方典签。从刘宋开始,皇帝为集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府州传递文书的官员典签(签帅)的地位,同时通过委任被选拔出来的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人担任州镇典签,使其往来于朝廷与州府之间,让他们负责传递州镇各项要务上报给中央审核.

同时负责监督,传达中央命令和辅助地方州镇长官处理事务,并拥有随时将情况直接报告朝廷的权力,州镇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从而使中央进一步了控制地方军政要务,由此出现了“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状况。

“寒人掌机要”使寒门庶族势力逐步控制了政治中枢,为寒人集团登上政治舞台,进而取代士族奠定了根基,也为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标签: 寒人

更多文章

  • 南朝“典签”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典签

    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典签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

  • 南朝刘宋分割荆州的措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州

    在南朝历史上,门阀政治与荆扬之争,是两个无法绕过去的话题。其中的后者,主要是指分属长江中游的荆州与下游扬州之间的百年政治斗争。尽管两者都栖身于南朝政治框架之下,却经常会为了地区利益而相互攻击。这场斗争不仅左右了南朝历史发展,也最后决定了南北朝的最终结局。荆州所以强大,就在于其兵力强盛。荆州地方军也长

  • 中国古代贵妃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贵妃

    提起贵妃,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可谓家喻户晓,与之相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贵妃却鲜为人知。贵妃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书》。据《宋书·后妃传》记载,“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 中国古代土断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土断

    土断政策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

  • 中国古代检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检籍

    检籍是南朝宋、齐时期大规模的户籍清查。东晋南朝大量编户,平民不堪政府沉重的赋役剥削,被迫在户籍黄册上弄巧,或虚报年龄,假称疾病;或增损籍状,冒充士族,以获取士族才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从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开始,为了保证赋役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户籍清查。其原则是尊重真正符合规定条件的士族,清除在户籍

  • 中国古代“义熙土断”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南朝刘宋中央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朝

    晋末的北府兵在刘宋初由东晋徐、兖二州控制的方镇武力变成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禁军,由中央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屯将军等武官统领,中央尚书台(省)下的五兵尚书或皇帝所亲信的寒门掌握的某些机构如制局监秉承皇帝旨令,掌管军官任免及军队调动,中央禁军也因此被称为台军。台军的构成及地域来源虽然在宋

  • 南朝刘宋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朝

    南朝时期,无论是宋齐梁陈诸政权的频繁易代,还是各政权内部的皇位变动,不管是中央政权从门阀政治向皇权的复归,或是南朝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人事调动、制度更易,南朝的中外军都在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肇端于曹魏的中外军,至南朝时期,由于皇权的振兴和其他历史条件的变迁,其涵义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

  • 王莽改制之王田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田制

    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诏书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

  • 义熙土断的背景和处理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