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朝“典签”制度历史介绍

南朝“典签”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340 更新时间:2024/1/18 22:08:58

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典签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

典签是刺史兼理军务后,晋朝统治者给刺史新增的五品小吏,其职责是“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最初职能是监管和主持府州部内论事的。宋武帝把典签改为七职,并委派自己的亲信担任儿子们的典签,这样一来,典签既能帮助儿子们处理政务,还能起到监督府州官员的作用。

宋孝武帝和明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虽长王临藩,素族(非皇族)出镇,也由君主指派典签鉴视,往往不祗一人。

宋孝武帝继位后,提拔自己担任江州刺史的典签戴法兴为南台侍御史,同兼中书通事舍人,让戴法兴专管内务,从此,小吏戴法兴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戴法兴的崛起标志着典签制度走了鼎盛。

与此同时,宋孝武帝还加大典签同僚的权力,让长史、司马等行府事(这类官员简称为行事),进一步拆分其长官刺史的权力。宋孝武帝双管齐下,成功削弱了刺史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孝建三年(456),宗为豫州刺史,吴喜公任典签。刑政所施,吴喜公每多异议。宗怒说,我年将六十,为国竭命,才得一州,“不能复与典签共临”。

大明五年(461),海陵王刘休茂为雍州刺史(镇襄阳),欲自专处决,典签每禁之,并密记其过失,欲向朝廷奏。休茂忿恨,杀典签杨庆﹑戴双,举兵反。南齐时,典签权势益盛,每年轮番还都言事,刺史郡守的升降去留,往往取决于典签之口。南齐诸王,更处于典签严格控制与鉴视之下。武陵王萧晔为江州刺史,被典签赵渥之诬告,免职还都。

南海王萧子罕戍琅邪,欲游东堂,典签姜秀不许。子罕向其母哭诉说:“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永明八年(490),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杀典签反。戴僧静以为,诸王取一梃藕﹑一杯浆,皆咨典签。典签不在则竟日忍渴。诸州唯闻有韱帅,不闻有刺史,诸王都自应反。

齐明帝萧鸾翦除高帝﹑武帝子孙,皆假手典签。梁武帝萧衍在位(502~549)时,对皇室采取宽纵政策,典签权势渐削弱。唐代,诸王府亦设典签,但仅掌表启书疏,宣行教命而已,至宋废止。

典签是南朝皇权与寒人结合的产物,也是寒人兴起的重要表现之一。宋、齐君主通过典签控制和鉴视地方军政,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虽不无作用,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典签制度诞生在寒族崛起,而腐朽没落的士族依然占据高位,阻塞了寒族上升通道的历史时期。已经变成统治者的寒族需要改革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制度来加强皇权,身处下层的寒族也需要寻找上升通道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两者通过典签制度找到了共鸣,典签制度由此走向鼎盛。

至于典签制度衰落的原因,一是典签本来就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随着南朝历代政权通过其他政治制度逐渐完善了中央集权,再加上典签由于权力膨胀,让统治者失去了对它的控制,这就使典签失去了被统治者继续利用的价值。二是梁武帝通过官制改革认可和提高了寒士的地位,这就让寒士可以不通过口碑不佳的典签工作便能得到更好的职位与尊重。

标签: 典签

更多文章

  • 南朝刘宋分割荆州的措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州

    在南朝历史上,门阀政治与荆扬之争,是两个无法绕过去的话题。其中的后者,主要是指分属长江中游的荆州与下游扬州之间的百年政治斗争。尽管两者都栖身于南朝政治框架之下,却经常会为了地区利益而相互攻击。这场斗争不仅左右了南朝历史发展,也最后决定了南北朝的最终结局。荆州所以强大,就在于其兵力强盛。荆州地方军也长

  • 中国古代贵妃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贵妃

    提起贵妃,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可谓家喻户晓,与之相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贵妃却鲜为人知。贵妃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书》。据《宋书·后妃传》记载,“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 中国古代土断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土断

    土断政策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

  • 中国古代检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检籍

    检籍是南朝宋、齐时期大规模的户籍清查。东晋南朝大量编户,平民不堪政府沉重的赋役剥削,被迫在户籍黄册上弄巧,或虚报年龄,假称疾病;或增损籍状,冒充士族,以获取士族才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从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开始,为了保证赋役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户籍清查。其原则是尊重真正符合规定条件的士族,清除在户籍

  • 中国古代“义熙土断”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南朝刘宋中央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朝

    晋末的北府兵在刘宋初由东晋徐、兖二州控制的方镇武力变成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禁军,由中央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屯将军等武官统领,中央尚书台(省)下的五兵尚书或皇帝所亲信的寒门掌握的某些机构如制局监秉承皇帝旨令,掌管军官任免及军队调动,中央禁军也因此被称为台军。台军的构成及地域来源虽然在宋

  • 南朝刘宋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朝

    南朝时期,无论是宋齐梁陈诸政权的频繁易代,还是各政权内部的皇位变动,不管是中央政权从门阀政治向皇权的复归,或是南朝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人事调动、制度更易,南朝的中外军都在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肇端于曹魏的中外军,至南朝时期,由于皇权的振兴和其他历史条件的变迁,其涵义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

  • 王莽改制之王田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田制

    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诏书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

  • 义熙土断的背景和处理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义熙土断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义熙土断

    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