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创设局盐法的目的

元朝创设局盐法的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68 更新时间:2024/1/16 18:48:28

盐在封建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不同朝代都会对食盐进行严格管理,元代则是创设了局盐法。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天,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本质都是剥削民力而敛财为用,一旦暴虐无制便是水覆龙舟。那么,元代与其他王朝一样,对于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粮食,其次也就是盐课。食盐作为民众赖以生存的物品,如果被商品垄断所裹挟,往往形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因此,元朝创设局盐法,企图通过掌控盐业生产与流通达到调控盐价,防止奸商提高盐价的目的,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封建统治王朝的本质仍是对劳苦大众的剥削,而推行局盐法只是与盐商展开的利益拉锯,并非真正为民谋利谋福。

一、元代食盐运销

窝阔台掌权时期,耶律楚材总管元蒙的财政大权,当时耶律楚材建立了十路课税所,而其中除了粮食收入,绝大部分就是来自食盐税收。因此,元朝统治者们认识到盐政的重要性,整个元朝相比历代王朝,针对盐课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高。

1.商卖和官榷混行

什么是“商卖法”?商卖法就是商人从盐场批发食盐,转而运输发卖。那么什么是“官榷法”?这就有点复杂元代早期有州县官府出钱雇用民间车辆,前往盐场支拨食盐,然后返回本地销售,显然这些盐由地方官府负责发卖。

2.局盐法

那么什么又是“局盐法”?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着手创建盐政管理组织。元朝确立户部集中掌控的地位,赋予各地盐运司分区执行管理盐务的职能,建立初步完善的盐政运行体系,并进一步规范盐务管理体制,使得盐运司成为整个体系的中心,由此诞生了全国性的食盐运销体制。至元二十一年卢世荣为与盐商争利而奏准设立常平盐局法。

3.计口食盐

计口食盐为朝廷贡献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同时也出现“食盐害民”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盐税的征收太过,以至于很多穷人为了盐税开始卖妻卖女。例如陕西、山东、两浙和福建都出现催征过度,甚至引起民众反抗。

因为威胁到了朝廷安危,元顺帝即位以后,朝廷一方面降低课额,另一方面,连续发布多道诏书,命令各地废除食盐法。但实际上地方行政并未得到执行,而受盐政催害的民众大有人在。

总体而言,“食盐法“并非一种专门制度,但实质都是食盐摊派,不过在具体形式上因时、因地而异,例如盐折草、盐折粟。盐折草之法,虽然被《元史》归入“市汆”目,但其实施方式是强制以食盐换取养马草料,可谓一种变相的摊派。

二、元代盐官制度

1.盐官体系

元代盐官体系是局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是逐渐统一,由北渐南,先是北方进行了试点推行之后在南方推行。元成宗元贞元年,两浙盐场管理机构由管勾司改称司令司,而对于盐场官员就把管勾改称“司令司丞”。

这一机构与官职名称的改革,直到延祐2年才彻底完成。至此,盐场管理机构与盐场官员分工明确,前者负责税务营收等方面管制,而后者负责生产调控,达到元代局盐法实行的目标,即由元代朝廷掌控盐业收入,以集中国家财权。

2.盐引

元代设立官盐局并引入了“盐引”作为食盐管理的手段,而盐引制度的完善是元代食盐管理制度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盐引呢?即是盐商向盐运司购买盐引,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在指定的销售地区发卖。

元代前期中央集权加重,推行“局盐法”的本质是为了将食盐产业纳入朝廷控制之下。但是随着朝廷与地方势力的较量,地方性的盐局也相应存在势力消长。元代每个盐运司都有固定的食盐运销区域,称为“行盐地面”,相当于现在的销售区域保护。

因此,元代的局盐法虽然统一了以盐引为核心的全国性食盐销售流程,但是在各区域的实行过程中又是各不相同,所以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与复杂性。例如福建盐运司的行盐地面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包括内陆的建宁、邵武、延平、汀州称为“上四路”,沿海的福州、兴化、漳州、泉州称为“下四路”。

两浙盐运司的行盐地面为,就是除去福建八路以外的江浙行省北部地区,包括“两浙、江东,凡一千九百六万余口”,即浙东、浙西和江东共二十七个路一级行政区。元代无论官盐局还是盐商都遵循以盐引为核心的流通过程,所有涉及到食盐的各个流通环节像食盐的关支,运输以及销售等,都必须要有盐引为凭证。

同时,盐引作为盐务管理票证的重要工具,在市场中具有商品价值。盐引不仅仅是一种支付凭证,也在当时衍生出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例如盐引可以被元代朝廷用来采购宫廷物资,支付后宫妃嫔开销,以及用来购买军队粮草。这都得益于盐引制度的完善与实行。

二元代局盐法的推行

1局盐法的推行

局盐法在世祖时逐步完善并成为食盐运销的主要方式。当初元朝灭南宋,为了稳固江南的民心,特下旨减江南税收。“其田租商税、茶盐酒醋、金银铁冶、竹货河泊课程,从实办之。凡故宋繁冗科差、圣节上供、经总制钱等百有余件,悉除免之。”与此同时,元朝将北方的食盐管理体制推广到南方。南方盐价得益于食盐法的推广,降至“每引中统钞九贯”。

至元二十一年卢世荣建议设立常平盐局时曾经说:“咱每的盐引,二百万引盐根底教客旅兴贩,一百万引盐诸路运将去放者,立常平盐局。贩盐底人每若时贵呵,咱官司贱卖,那般做呵,百姓每都得盐吃。”

针对民众吃不起盐的问题,元朝设立常平盐局以惠民,切实解决民众问题,必然得到民众的拥戴。然而,食盐既然可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可以是商人求财的目标。商人一旦只求逐利,眼睛里就只盯着钱,纵然是手里揽着从民众中劫得财富,也不能贡献技术的精进与革新,往往只会像饿犬追逐瘦骨一样不放过穷人的口袋。因此,整个元代食盐法的推行反反复复,尤其在地方上难以实施惠民。

2局盐法与盐课

局盐法的实质是元代朝廷垄断盐业的生产和销售。元代朝廷通过盐引的方式,把盐场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而盐引成为成盐购销的凭证商人首先要通过买引支盐、批引,最后退引。这使元朝统治者全程掌握了盐业的生产与销售。

食盐发卖也有“课额”简单说就是民众需要交“盐税”。太宗戊戌年,杨奂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当时,杨奂前往基层视察,亲自询问盐务情况以及难易程度。有人想谄媚杨奂提议可以增加盐务税收。杨奂大声斥责此人,道“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耶。”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

可见当时课额的灵活性较大,作为课税所长官的杨奂就可以减额四分之一。这时候的“课额”与后来中书省下达给盐运司的课额并不相同,这种课额可以由地方长官定夺增减。

朝后期随着财政日益紧张,各地盐课额不断上升。武宗至大年间,大部分盐运司岁办盐额相继达到了有元一代的顶点;官定盐价也一再提高,延祐元年最终定为每引中统钞三锭。此后,随着元朝封建统治政权走向腐朽没落,延祐之后“因盐害民”的状态愈演愈烈。

迫于盐课压力,计口摊派的“食盐法”范围日益扩大。例如陕西每年盐的课额二十余万锭钞摊派,根据所谓“申报文册”,实际上每年收上来的盐税额只有七万多锭。所以,这项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中书省的收入,但是民众的负担也没有减少。

而从元代朝廷的角度来讲,通过这样的盐政运行体系,把食盐从最初招商发卖的垄断商品,完全转变成了“食盐税”,而从实现形式上来说,民众从河东解盐的官方“行盐”商卖、到食盐摊派,室此又转为“宁夏韦红盐”的民间商卖。

结语:

历朝历代以来,盐业收入都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自窝阔台汗二年就制定了盐法,之后蒙元政权历代统治者对盐政管理从未掉以轻心,而元代对食盐有着严格的政府管制,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盐官体系。元代盐官体系是中国古代统一局面下中央统筹盐务的重要里程碑,也被明清两代奉为经典。

在某种程度上,明清两朝继承和发展了元代局盐法的核心运营精神。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元代大规模分封贵族、官僚、寺僧等,使得不事劳动者所得甚重,而勤恳务实者惶惶于一口食盐而不得,即便敛尽天下财,却被自身的窟窿四散流干,又怎能不暴乱而亡呢?因此,民以食为天,必然求食而爱食,而国以民为天,也应该生民而爱民,如此才得盛世隆久。

标签: 元朝

更多文章

  • 唐朝“质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质子外交指的是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他国,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有着很深的渊源。质子们是存在于特殊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群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成

  • 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外戚

    宦官外戚,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存在,互不相干的两个群体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东汉初期还好,但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再则皇帝又更换频繁,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这里就简单的说下。东汉后来,

  •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战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

    彭城之战后,刘邦惨败之下心灰意冷,张良则向刘邦提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计策,“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而事实证明,项羽之败的确与这三人密切相关。韩信:攻占魏

  •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为何盛行“侠客”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侠客

    少年鲜衣怒马,执剑走天涯,嫉恶如仇,潇洒又自在。这大概是很多人对侠客的印象吧。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侠客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时候还是在现在,侠客一词都是很多人心里的“白月光。”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迷恋金庸的一个原因吧。那为什么偏偏是在这纷乱不堪的

  • 关羽留守荆州时实力有多少 关羽手下有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想要了解关羽手中有多少人马,我们要先看看当时蜀国的情况。平常在小说或者演义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数十万的规模,比如说单单就看这个夷陵之战中,刘备方的兵力就被夸张的描写到有七十多万人。但是在实际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真实的兵力其实也就十万左右。如果当时刘备的总兵力有十万人的话,那么能留给关羽的差不多也就是三四万

  • 北魏三长制与均田制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长制

    北魏时期,统治者在适应和改造中原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施了三长制与均田制两种制度,对社会尤其是下层阶级进行了重新整个。这两种制度作为硬性控制手段,为北魏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尽管豪强对依附客横征暴敛比国家的赋税高出几倍,之所以大量人口依附

  • 辛丑条约是谁签字的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辛丑条约

    说到辛丑条约,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个是我们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因为这个合约的签订,让各种帝国主义和其他的侵占国家都开始纷纷掠夺。清朝的政府甚至都成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的工具!那么这个辛丑条约是谁签字的呢?里面的内容大概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辛丑条约是谁签字的关于这个辛丑条

  • 三国孙权最想攻占的地方除了荆州还有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权

    在汉末三国时期,存在众多兵家之地,促使各个诸侯反复争夺。比如东汉末年的徐州,就被刘备、吕布、曹操等诸侯所争夺。围绕着徐州这一兵家必争之地,吕布最终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在此之后,曹操和刘备曾围绕着汉中之地,爆发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

  • 明朝藩王子朱厚熜为何能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厚熜

    明朝时期,按照祖制,皇帝驾崩之后,必须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迎立新皇,要是皇帝没有子嗣的话,就会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择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藩王立为皇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继位,内阁为何要选朱厚熜继承大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朱厚熜父亲朱祐杬的身份说起。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

  • 东汉末“十常侍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十常侍之乱

    说到这个东汉末年的时候,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何太后临朝听政。对于十常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何太后的哥哥想要铲除这些宦官,结果何太后还不同意。结果最后还闹出了十常侍之乱事件,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1、十常侍分别是谁在历史上,这个“十常侍&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