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秘书监是几品官 秘书监相当于什么官

秘书监是几品官 秘书监相当于什么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18 更新时间:2024/1/1 17:58:03

秘书监,官名。东汉时期设立,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兼修史书,约到亡后废除,隋唐宋三朝设秘书省,相当于明清两代的“翰林院”,主官为秘书监,秘书监官秩为从三品,大致与宰相(正三品)并列,为天下人的精神象征。由于秘书省有修史的职能,“秘书监”又有“太史”的雅称。

秘书监是中国古代官制,用于掌管皇家经籍图书,是秘书省的长官。

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秘书监,掌管皇家经籍图书,属太寺,不久废置。魏文帝又置,属少府。南北朝以后有秘书省,为秘书省首长。唐代近三百年间,秘书省屡易其名。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一度改称兰台,秘书监改称兰台太史。咸亨中(670年),复为秘书监。天授初(685年)至神龙元年改为麟台,秘书监改麟台监。神龙年间(712年)复改秘书监。宋朝沿置。元朝以后不置,遂永久废除。

唐初,秘书省有“著作”、“太史”两个局,掌理著作国史等事;后来这些事务改由其他单位负责,秘书监仅负责校对勘误而已。秘书监不是掌握重大政务的繁重职务,然而以嗜书者,也常寻求机会担任这一职务。白居易有《秘省后厅》诗,描述诗人担任秘书监时工作的情形:“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标签: 秘书监

更多文章

  • 晋朝法律“晋律”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律

    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简介《晋律》其实在司马炎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始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晋律》,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晋律》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解,经晋武帝批准&l

  • 东汉末张鲁为何能盘踞汉中二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鲁

    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因为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在这个复杂的乱世,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人物,在各路

  •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

  • 中书省的主要职权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简介中书省是古代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

  • 三国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简介九品中正制一直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 三国历史之蜀汉历史介绍 蜀汉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蜀汉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简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

  • 三国历史之东吴历史介绍 东吴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也称东吴、孙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历史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带兵参与讨伐董卓。191年(初平三年

  • 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丕

    曹丕伐吴,是魏文帝曹丕曾在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两次入侵敌国东吴。简介曹丕伐吴形势图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

  • 三国东吴“二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二宫之争主要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242年-250年,东吴孙和与孙霸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事件。简介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背景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

  • 东汉“明章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明章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背景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