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朝法律“晋律”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晋朝法律“晋律”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48 更新时间:2024/2/12 7:52:41

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

简介

《晋律》其实在司马炎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始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晋律》,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晋律》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解,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晋律》又名《张杜律》,此后,律令界限清晰化,令不能再转化为律。

概述

《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晋王司马昭“患前代律令本注烦杂,陈群、刘邵虽经改革,而科网本密。”“于是令贾充定法律令”(《晋书·刑法志》),与羊祜、杜预等十四人典其事。律未修完,晋已代魏。直到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修律完成,泰始四年颁行天下,称为《泰始律》,即《晋律》。在损益汉《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础上,《泰始律》为20篇,计为刑名、法例、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与诸侯律,共620条,27657个字。《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它“减枭、斩、族诛、从坐之条”,对女子的判处也有从轻从宽的用意。

贾充

《晋律》的这些变化,使其在实行中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江山。《晋书·刑法志》称其“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典,归于益时”。《晋律》在体例的改进和条文的简明方面,都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传统旧律,是我国古代法律编纂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的一部法典,南朝宋、齐、梁均承用。

特点

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篇目从十八到二十,体例的设置、条文的安排更为合理,用词也更确切。《晋律》将《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总则部分。

《晋律》篇目较汉《九章律》增加了十一篇,而条目仅汉律的1/10。晋律的文字比较简约,律文只有“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言”“凡律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言,六十卷,故事三十卷”。较汉律的七百余万字是大为精简了。

“纳礼入律”“礼律并重”

经西汉的春秋经义,到东汉的引经注律,儒家的礼越发受到重视,晋律则直接“纳礼入律”,将儒家的“服制”礼入律典,“准五服以制罪”,第一次将“五服制”引入法典。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它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晋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制定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杂抵罪”

杂抵罪,是指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的总称。此制为“官当”的雏形。晋律有免官比三岁刑的规定。

严格区分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

《晋律》中的法律概念更加明确,而且第一次正确区别了律和令两个重要法律概念,将律解释为定罪量刑为主的法典,令则是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律是固定性的规范,令是暂时性的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从此以后,令便成为和律并立的法典。

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览》卷六三八)。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并注意到犯罪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对加减刑、累犯加重和数罪并罚等制度也十分强调。

晋又从令中选出品式章程,称为“故事”,归各主管官府执掌。《晋故事》实为律令以外的制书、诏诰等法律文书的汇编。晋还广泛行用“式”这种法规形式,主要是有关户调、占田、课田以及荫族、荫客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有律学家张斐、杜预的注解,《晋律》从整体上看,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规范和科学。特别是对于刑法理论中某些概念的论述,如罪与非罪,这种罪和那种罪的区别界线,他都作了比较科学的划分,反映了某些事物的规律性。

作用与地位

《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无不打上它的烙印。

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晋律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所沿用,也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法典。

标签: 晋律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张鲁为何能盘踞汉中二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鲁

    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因为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在这个复杂的乱世,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人物,在各路

  •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

  • 中书省的主要职权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简介中书省是古代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

  • 三国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简介九品中正制一直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 三国历史之蜀汉历史介绍 蜀汉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蜀汉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简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

  • 三国历史之东吴历史介绍 东吴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也称东吴、孙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历史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带兵参与讨伐董卓。191年(初平三年

  • 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丕

    曹丕伐吴,是魏文帝曹丕曾在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两次入侵敌国东吴。简介曹丕伐吴形势图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

  • 三国东吴“二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二宫之争主要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242年-250年,东吴孙和与孙霸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事件。简介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背景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

  • 东汉“明章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明章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背景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光

  •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以北地区的霸主,与中原政权摩擦不断,双方势力在西域的冲突此起彼伏,匈奴往往以西域为跳板进入河西地区掠夺汉朝边境。西汉末年,王莽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