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临朝称制”的历史由来 临朝称制的女性有哪些?

“临朝称制”的历史由来 临朝称制的女性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15 更新时间:2024/2/12 15:45:41

临朝称制是中国西汉时期吕后所开辟的,指的是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定义

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称制”。

同治光绪两朝的无冕女皇慈禧

按传统儒学和大男子主义观点,身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内宫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后妃要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然就要“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后代理皇帝职责,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级别,所以叫“称制”,即“行使皇帝权力”之意;两者合称,即临朝称制,该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所谓的“称制”,应该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虽然女主临朝、亲裁政事,但在发布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义,用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这么做的用意有两点,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第二:为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二元化的流弊。女主“临朝”,却以幼帝名义“称制”的原则,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许与纵容。不管皇后的权力有多大(例如武则天),其身份也不过是皇帝的助手或秘书,不能算是取代皇帝执政,所以诏书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体现。因此,皇后即使“临朝”,也不能算是“称制”。

历史

中国

西汉

高祖吕太后

孝元王太后(王政君)

孝平王太后王嬿(孝平皇后,新朝建兴帝王莽的长女,孺子婴当皇太子时的太后)

东汉

章德窦太后

和熹邓太后

安思阎太后(阎姬)

顺烈梁太后

桓思窦太后

灵思何太后

东晋

明穆庾太后

康献褚太后

北魏

文明太后

灵太后

唐朝

武则天(临朝称制二十四年,在位十五年,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大唐第一位皇太后武则天,亦为中国唯一的女皇

韦皇后

辽朝

应天皇太后

承天皇太后

法天皇太后

西夏

没藏太后

大梁太后

小梁太后

北宋

章献明肃刘皇后(刘娥)

慈圣光献曹皇后

宣仁圣烈高皇后(高滔滔)

钦圣宪肃向皇后

昭慈圣献孟皇后

南宋

宪圣慈烈吴皇后(吴瑜)

恭仁圣烈杨皇后(杨桂枝)

谢皇后(谢道清)

北辽

德妃

西辽

感天皇后

承天太后(即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元朝

乃马真后

海迷失后

卜答失里后

清朝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掌握晚清实际大权共四十七年,为中国历代后妃之最。)

隆裕太后

日本

神功皇后

间人皇女

饭丰青皇女

标签: 临朝称制

更多文章

  • 汉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匈战争的过程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匈战争

    汉匈战争,又称汉匈百年战争,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36年,西汉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战争期间双方战争和和亲交替进行,战争结果是汉朝将匈奴本部逐往戈壁沙漠以北;而匈奴南北分裂后,迁往西域的北匈奴也被西征的汉军击败。1.第一阶段:胡强汉

  • 西汉“诛吕安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汉

    诛吕安刘发生在汉高后八年(前180年),也就是西汉建立后的第二十三年一直到汉孝文帝即位的66天,这期间连续发生两场政变:诛吕政变和安刘政变,诛吕安刘是总称。皇太后吕雉驾崩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吕产为相国,执掌汉朝军政大权。吕雉同时任命宿将灌婴为大将军发兵镇守荥阳,以防东方刘氏诸王起兵篡夺皇

  • 三家分晋时间及历史背景介绍 三家分晋的哪三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

  • 吴起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 吴起变法的国君是谁?吴起变法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起

    吴起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吴起为令尹,接着对楚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吴起画像事件起因社会背景春

  • 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称田陈篡齐。中国古代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了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田氏代齐事件介绍公元前532年,陈国公族

  •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古代

    常见的就有土葬、水葬、崖葬等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风俗文化。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那就是天气。无论你身处哪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面临的天气,总归就是那么几种,而其中最讲究的天气莫过于雨天了。或许,因为雨水和泪水都是水的关系,每当身边有人离世,人们总喜欢将雨天对应到自己的心情,好似天也在帮自己哭泣一般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

    人才,在某个方面有高超才能的人,便称之为人才。人才对古代君主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君主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要任用人才。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

  • 如何客观评价宋朝的“士大夫”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士大夫

    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帝的治国理念。北宋建国之初,为了防止国内形成军事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政权,宋太祖采取了以

  • 明朝卫所世袭以及军队补充兵员规定都是谁制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

    沈溍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的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出生在江浙行省杭州路钱塘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人。关于其早些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多,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以中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的优异成绩进入朝廷做官,屡有政绩,后来逐渐被累迁为兵部尚书。在朝廷之中,沈溍是以为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