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均输法和平准法介绍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均输法和平准法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644 更新时间:2024/1/20 3:31:06

“均输法”是王安石所推行的一种新法。仿桑弘羊刘晏之法而加以变通,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

简介

其法针对汴京物资需要和东南6路供应严重脱节,富商乘机牟利,农民困于租税的情况,均输法规定扩大运使职权,使其总握东南9路(江南东西、淮南、两浙、荆湖南北、福建、广南)财赋,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和坑治、市舶之入。又自内藏库中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的籴本。

王安石

沿革

西汉

汉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针对“诸官各自市(购买),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的情况,在全国推行均输法,下令各郡设均输官,将上贡物品运往缺乏该类货物的地区出售,然后在适当地区购入京师需求的物资。此法既能解决运费高昂的问题,又可调节物价。更重要的是均输法舒缓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桑弘羊对此曾有所赞扬:“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蓄,仓禀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然而,均输法却被批评未能解决物价问题,“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唐代

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北宋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均输法一出,知谏院范纯仁请罢均输法,称均输“将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并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异己者指为不肖,合意者即谓贤能。”苏东坡反对均输法,认为“五百万缗以予之,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税)之额所损必多”,是“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苏辙也抨击均输法,谓“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不久即辞官而去。

均输法详解

特征

理解“均输法”,最要紧是八个大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此即“徙贵就贱”。

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此即“用近易远”。

于是,均输法就可以达到“江湖有米则可籴于真,二浙有米则可籴于扬,宿亳有米则可籴于泗,坐视六路之丰歉,间有不登之处,则以钱折斛,发运使得以斡运之。不独无岁额不足之忧,因以宽民力。万一运渠旱干,则近有汴口仓庾”这样的效果。

与均输法配套的措施有二:

扩大发运司的职权,拨给发运司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赋予“从便变易蓄买”的权力,并增辟官吏。

建立京师所需与发运司上供的信息沟通体制,让发运司预先知晓京师库藏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籴买、税敛、上供。

“均”与“输”

均输法之“均”是改革死板的实物征敛制度,根据年景收成的变化,折钱与购买相结合,依靠市场,舍远求近,通过购买获得上供物资。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既是其根本原则,又是其具体办法。总的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擅轻重敛散之权”操纵市场的兼并行为,即所谓“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

通观制置三司条例司奏言全文,可以看出其议论的内容,虽然涵盖诸路上供的所有物品,但重点则是京师所仰的东南六路的粮食。

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改革的途径,是扩大购买。

均输法之“输”并不是运输,实乃输纳、供应之谓。

宋神宗所言:“《禹贡》纳粟纳秸,此即均输之意”,点明了均输法的本义。

均输法是对东南漕粮供应制度的变革,是属于政府消费性购买范畴的问题,与漕运制度本身并无多少联系。它的着眼点是漕粮,而不是漕运。

标签: 均输法

更多文章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青苗法

    青苗法,也叫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简介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变法内容主要是: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市易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市易法

    市易法,是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王安石变法时在城市中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新法。介绍市易法是中国宋代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是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也是王安石变法时在城市中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新法。市易法规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保甲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保甲法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该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目的是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其虽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内容熙宁三年颁行。保甲法规定: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

  • 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旧党争

    新旧党争,发生在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背景神宗改革,拜王安石为宰相,开以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新政虽切中时弊,但实行上颇有问题,遭到朝中保守党大臣极力反对,是为旧党。旧党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晋用吕惠卿、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募役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募役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实施。内容及背景前募役法(免役法)是在宋神宗在位期间的王安石变法中,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的一项法令。在中国古代自秦朝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募役法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宋朝的募役法是在唐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一种措施,由王安石推行。简介王安石执政时,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于熙宁五年(1072)坚决推行曾三试三罢的方田,其主要内容为: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东南西北四边长各1000步为1方(相当于当时的1万亩),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

  • 辽朝辽道宗时期“十香词冤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朝

    十香词冤案,说的是辽道宗期间,耶律乙辛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使得皇后被赐死。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辽道宗正是乐此不疲,哪里听得进妇道人家的唠唠叨叨,为了眼不见

  • 北宋“嵩阳书院”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rdqu

  • 西夏文字历史介绍 西夏文字典介绍 西夏文汉字对照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夏

    西夏文,又称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自西夏文字被发现以来,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

  • 西夏建国前200年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国土占据黄河中上游,史称西夏。宁夏北部分布着广袤而浩瀚的沙漠,自古以来,不断有游牧民族驰骋在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变化不定的沙漠气候塑造了游牧民族坚忍不拔、剽悍矫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