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王安石变法之:置将法介绍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置将法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22 更新时间:2024/1/24 6:10:58

置将法又称将兵法,是北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中的一项措施。

简介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置将法就是其中之一。

置将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置将法。

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置将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置将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举措

王安石还建议取消士兵刺脸刺手背,指出朝廷对士兵应该“以礼义奖养”,而不要“使其不乐”,做于实无补的事情,规定实行大营制,规定将军带兵为本部兵,就不用再刺青以区分兵将了。

王安石整顿军队,最为引人注目的手段是省兵,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裁军,王安石作为直接指挥者,其魄力和勇气,都不是一般愚弱文人所敢以企望的。

为了淘汰弱者,部队对禁军和厢兵进行了全面考核,那些身高不合格、体能不达标,通不过的,一律淘汰,逐级下放,直至免为平民。而农村保甲中,有武力高强者就可以破格选进军队,无论做什么工作,发给工资先。

除了淘汰那些扶不起来的面条,王安石还对各地兵力进行合并精装,整营整营的裁减,其中仅陕西一路,“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被并为“二百二十七”,减掉一百个营。通过并营,有效的精减了各地军队。合并军营的做法一直持续到元丰年间,“岁有废并甚众”。

置将

王安石首先对全国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调整,在京畿设三十七将,鄜延五路设四十二将,东南六路设十三将,全国计设九十二将。并派“尝经战阵大使臣专掌训练”“早晚两教”“日夜按习武艺”。

宋时一将,其级别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但将的人数不等,往往从三千到一万不定。

从军事部署上看,力量最强的是鄜延五路,直接面对西夏,明显带有主动向西夏开战的意图。次之为京畿,三十七将“拥卫京师”,主要用于防范北辽南侵。

军队部署完毕,士兵即不再随意调动,各部并配置固定的将领,让大家彼此熟悉,打仗时才能“得士死力”。更重要的是,将领的权力得到了增强,“各专军政,州县不得关预”。

范仲淹在陕西的时候,曾经对军队编制进行过调整,他把鄜延路禁兵一万八千人分成六将,每将派人指挥训练,当时蔡挺正在范仲淹手下。

王安石主政时,蔡挺被提到枢密院,任枢密副使,置将法在蔡挺的主持下展开,有人据此认为,王安石整兵置将的思路源自范仲淹。

通过省兵置将这一套“制兵之良法”,宋军人数从“凡一百十六万二千”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裁军过半!

此举节省了大量军费不说,还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气自此益振”,一时名将尽出,郭逵在打仗时可以“临阵尽其技”;高永能“遇敌身先之”;刘昌祚“最善骑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为神”;王文郁“善左射”。

由此,也造就了一批“百战骁勇”之师,以至后来宋军对西夏战争中,屡屡出现以少胜多的战例,竟然出现了以“不满千人,却贼数万”的非常战绩。

如刘昌祚只以骑兵两千,就击退了西夏万余骑兵,令敌人“丧气逃遁”,一洗宋军颓废之气,这在范仲淹领兵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为裁军幅度较大,所以军费节省也相当明显,根据漆侠先生的计算,熙宁年间的军费支出,比庆历年间减少一千三百多万缗!

真正要打仗,只有战马兵将还远远不行,还需要大量精良的兵器。

于是,在熙宁六年六月,军器监应运而生。

置军器监

熙宁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专总内外军器之政”。

军器监成立以后,网罗天下,广收人才,“天下知军器利害者”,可以随时到军器监谈论自己的想法。

同时,对军器监各级主管严加考察,如果武器制作不精者,视情节轻重,“黜陟其官吏”。

军器监分工也很明确,有火药、青窑、麻作等“凡十一目”,并且“皆有制度作用之法”,严禁把相关技术外传。

在军器监的指导下,宋朝的兵器质量与数量都有了飞速提升,各种武器,“皆极完备”,数量“不可胜计”,一旦打仗,“可足数十年之用”。

如典型的由军器监制造的神臂弓,能“射三百步”“入榆木半”“他弓弗能及”,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不仅如此,军器监还致力于兵器制造理论研究,总共讨论编写了一百一十卷“军器法式”专著,对兵器种类和制造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传之后世作好了准备。

王安石全面整顿军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大宋军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王安石画像

因为,大宋军事力量增强,人猛马壮刀枪锋利,使得长期欺负大宋的北辽,也心生畏惧,“修城蓄谷,为守备之计”,害怕“中国陵蔑之故也”。

大宋一转身,从被人欺负而变成了准备欺负别人。这种转变,是建宋以来百年所未有过的故事。

标签: 置将法

更多文章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保马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保马法

    保马法,王安石变法之一,又称保甲养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明朝洪武年间,亦行过此法。王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均输法和平准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均输法

    “均输法”是王安石所推行的一种新法。仿桑弘羊、刘晏之法而加以变通,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简介其法针对汴京物资需要和东南6路供应严重脱节,富商乘机牟利,农民困于租税的情况,均输法规定扩大运使职权,使其总握东南9路(江南东西、淮南、两浙、荆湖南北、福建、广南)财赋,并主管茶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青苗法

    青苗法,也叫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简介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变法内容主要是: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市易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市易法

    市易法,是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王安石变法时在城市中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新法。介绍市易法是中国宋代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是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也是王安石变法时在城市中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新法。市易法规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保甲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保甲法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该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目的是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其虽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内容熙宁三年颁行。保甲法规定: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

  • 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旧党争

    新旧党争,发生在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背景神宗改革,拜王安石为宰相,开以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新政虽切中时弊,但实行上颇有问题,遭到朝中保守党大臣极力反对,是为旧党。旧党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晋用吕惠卿、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募役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募役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实施。内容及背景前募役法(免役法)是在宋神宗在位期间的王安石变法中,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的一项法令。在中国古代自秦朝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募役法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宋朝的募役法是在唐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一种措施,由王安石推行。简介王安石执政时,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于熙宁五年(1072)坚决推行曾三试三罢的方田,其主要内容为: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东南西北四边长各1000步为1方(相当于当时的1万亩),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

  • 辽朝辽道宗时期“十香词冤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朝

    十香词冤案,说的是辽道宗期间,耶律乙辛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使得皇后被赐死。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辽道宗正是乐此不疲,哪里听得进妇道人家的唠唠叨叨,为了眼不见

  • 北宋“嵩阳书院”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