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行省制度是谁创立的

行省制度是谁创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82 更新时间:2024/3/12 7:40:24

行省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治制度,它诞生自元朝,在明清两朝的到了很大完善,沿用到现在,已经是一套十分成熟的制度了。

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凡略定的地方,都沿袭元朝行中书省的制度,设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行中书省的负责人叫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省内设置的机构和官吏,大体上和中书省相同。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都、布、按三司,遇大事由三司会商。

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职掌虽与元行省有差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为省。俗称为藩司,代称为薇垣;布政使则俗称为方伯。有明一代,除京师、南京(见明都城)外,计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

明代在改元行省为布政使司的过程中,除元岭北行省大部分不在境内、辽阳行省分属奴儿干都司及山东布政使司境的辽东都司外,京师和山东、山西二布政使司析自元中书省,南京为元河南行省(今皖北、苏北)与江浙行省(今皖南、苏南及上海市),广东布政使司为元江西行省(今广东大部)与湖广行省(今广西钦州、合浦地区及广东留州半岛和海南岛),陕西布政使司为元陕西、甘肃(今甘肃嘉峪关以东部分)两行省地;四川布政使司并入部分元云南行省(今四川大凉山以西及金沙江以西、以北地),湖广布政使司并入了元河南行省(今桐柏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大部),两广部分已析出,但仍习称湖广;浙江布政使司大部为元江浙行省;贵州布政使司则为析云南、四川、湖广三布政使司邻境地置。其他各布政使司的名称、辖境与元行省大致相同(见行中书省)。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进一步发展,设置较元朝合理,它奠定了清代以来内地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明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辖境大致相同,但略有参差,有相互约制之意。如颍州(今安徽阜阳)隶南京凤阳府,而颍州卫属河南都司;夔州府(今四川奉节)隶四川,而瞿塘卫(治今奉节)属湖广都司;磁州(今河北磁县)隶京师,而磁州千户所属山西部司等皆是。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和土府州县及部分土司,据《大明会典》记载,万历初有一百三十七府、十三军民府、一百九十九州、一千一百四十九县、八土府、四十六土州、七土县及八宣慰司、五宣抚司、七安抚司、一百一十六长官司、一卫军民指挥使。另有布政使司佐理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或节制一或数府州,称分守道。各布政使司参政、参议均因事而设,员额不等,京师、南京不设布政使司,无参政、参议,境内各道由邻省布政使司带管。

明布政使司虽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自中叶以后,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使司需受其节制,地位下降。

清朝省一级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采取对明中叶以后由总督、巡抚统领省政以事实上的承认的做法,并明确规定立为正式制度。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巡抚是负责一省全面领导工作的首长,“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是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吏。

清代的督、抚沿袭明代旧制,都带有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的兼衔,在军务地区,有时还带兵部尚书、右侍郎的兼衔,在水利重要地区,也有加工部衔的,这些都说明督抚们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行使监察官吏和指挥军务的职权。总督和巡抚之下都有一定数量的直辖军队,总督管的叫督标,设有副将、参将等官;巡抚管的叫抚标,设有参将、游击等官。此外,还设有跨省的专职领导某项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清代在省一级虽然确定了以总督和巡抚为军政首长的制度,但中央朝廷对督抚们在工作活动中的控制却极严。一切较为重大的政务都必须奏报皇帝,等候批示。

标签: 行省制度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历史介绍 越国是怎么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越国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非常有名,时至今日,依然激励了不少青年,给他们带来力量。勾践灭吴后,其势力不断扩大,一度延续到了齐鲁。当时越国国力非常强大,只是越国的强盛并没能保持太久,到了战国时期开始由盛转衰。有网友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越国不在战国七雄当中呢?还是因为越国没像其他强国那样,找到一条可持续发

  • 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汉

    秦朝末年,刘邦帐下有两位著名的谋士,一位是张良,擅长用阳谋;另一位是陈平,擅长用阴谋。陈平在刘邦击败项羽、攻打匈奴时,屡屡贡献出奇谋,多次拯救刘邦。作为一代谋士,陈平在刘邦驾崩后,立即想了一个奇谋,以求自保。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一病不起。此时,燕王卢涫叛变,刘邦派大将樊哙出兵讨伐

  • 宋朝的综合实力到底是个什么层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由赵匡胤开辟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那么,宋朝的实际国力究竟怎

  • 宋朝乌纱帽两边为何会有翅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乌纱帽

    如果大家看过宋朝官员们佩戴的官帽,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帽子两边会长有两根翅膀呢?实际上这是赵匡胤故意这样设计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原有。赵匡胤出了名的控制欲比较强,不过为人算是情商比较高,不会把双方境地弄的很尴尬,这次帽子的设计就跟百官上朝有关,为了能让自己受到尊重才出此下策。一起来看看赵

  • 北宋为什么没能吞并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西夏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西夏的李氏亲族全部押到京城,准备彻底剪除这一西北的虎狼窝。这本来应是上策,弄到京城,或同化,或赐坛毒酒啥地将他“喝”没有,作为封建王朝政治,都是正常,正如他哥赵匡胤所强调指出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元朝远征日本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

    13世纪初,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领导下,冲出高原,并在极短的时间横扫欧亚大陆。1209年到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紧接着,蒙古人又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

  • 成吉思汗怯薛军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怯薛军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怯薛(Keshig)并非单纯的战士,他们是成吉思汗钦点的禁卫军,最早是由百人的贴身护卫发展为一万人的勇猛军队,包括1千名宿卫,1千名弓箭手,8千名散班。这一万怯薛军由纳牙阿统领,没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调动包括纳牙阿

  • 成吉思汗进攻金国的步骤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当年最远打到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成吉思汗。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Khan),颁布了《成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安石

    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不贪色、不爱财。要知道,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贪官,跳不出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粘。最为可贵的是,面对国家的乱局危局,王安石忧国忧民,勇于担当,推行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