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

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38 更新时间:2024/1/19 8:24:26

秦朝末年,刘邦帐下有两位著名的谋士,一位是张良,擅长用阳谋;另一位是陈平,擅长用阴谋。陈平在刘邦击败项羽、攻打匈奴时,屡屡贡献出奇谋,多次拯救刘邦。作为一代谋士,陈平在刘邦驾崩后,立即想了一个奇谋,以求自保。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一病不起。此时,燕王卢涫叛变,刘邦派大将樊哙出兵讨伐卢涫。樊哙刚离开,有人向刘邦告密,称樊哙和吕后沆瀣一气,可能会在刘邦去世后造反。刘邦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和陈平商量如何应对。最终,陈平建议,让周勃秘密诛杀樊哙,代替樊哙掌管大军。

周勃接到命令后,半路上请教陈平该怎么办。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此前立下大功,现在陛下只是一时愤怒才想杀樊哙,今后他一旦后悔,我们必然要成为替罪羊了,况且,樊哙和吕后关系密切,我们若杀樊哙,必然会遭到吕后的报复。”

周勃一听,这可怎么办,若杀樊哙,恐怕得罪吕后,若不杀,就是违抗圣旨。

最终,陈平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不杀樊哙,把他绑起来交给陛下,让陛下自己杀樊哙。”

周勃觉得陈平的见解非常有道理,于是用计将樊哙活捉,绑到囚车中送到长安。不曾想,在半路上,刘邦却驾崩了。吕后执掌朝纲,立即任命陈平屯戍荥阳。陈平知道,他这是遭到了吕雉的报复,若不趁机向吕雉解释清楚,恐怕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幸运的是,陈平当时没有杀樊哙,他对吕雉尚有交代。

于是,陈平心生一计,他颤颤巍巍地来到宫中,跪在刘邦的灵前大哭一场,然后故意哭给吕雉说:“陛下呀,您让我杀樊哙,我不敢轻易杀他,我把他押回来了。”

陈平这一哭,其实是变相向吕雉请功。吕雉听闻樊哙没死,顿时怒气就消了,然后又看到陈平哭得情真意切,便好生安慰陈平。陈平趁机提了要求:“臣不想去荥阳,我希望留在长安辅佐新皇。”

其实,陈平明白,以他这样智计百出的人才,若是放到外地,吕雉定然不放心。只有留在长安,待在吕雉眼皮底下,吕雉才不会猜忌他。

《史记》云:

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

因此,吕雉很愉快地答应了陈平的要求,陈平得以自保。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说,陈平不去远方赴任,而选择留在吕雉的身边,这样避免了吕雉的猜忌,是极为高明的手段。当然,陈平能想出这样的奇谋,主要源于他对时局的判断以及对吕雉的了解。

让陈平想不到的是,约400年后(公元207年),诸葛亮用了一个和陈平截然相反的计谋,成功救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琦,也就是刘表的长子。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陷入嗣子之争。刘琦身为长子,相貌和性格都和刘表很像,从小得到刘表的喜爱。只是,刘琦的生母去世得早,刘表的续弦蔡氏把侄女嫁给了刘琮,这样一来,蔡氏和刘琮便绑定在了一起,再加上刘表非常宠爱蔡氏,因此逐渐对刘琦疏远。

在古代,嫡长为大,蔡氏若想让刘琮接手荆州,就必须除掉刘琦,蔡氏几次派人暗杀刘琦,都未成功。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好避居荆州,刘琦深知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便请教诸葛亮。诸葛亮不愿意卷入这场嗣子之争,多次避而不答。最终,刘琦把诸葛亮骗到二楼,然后让人把梯子撤走,使用了“上屋抽梯”之计,逼诸葛亮给他出主意。

诸葛亮被逼无奈,给刘琦出了一个计谋,即: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出自《三国志》《智囊全集》)

意思是,当年晋国大乱,同为晋献公的儿子,申生留在晋国,遭遇危险。而重耳(晋文公)逃到国外了,最终安全了。

诸葛亮这是在劝刘琦离开荆州这个是非之地,避免让刘表和蔡氏猜忌。刘琦听到诸葛亮的观点,恍然大悟,立即向刘表申请外放镇守江夏,从而保住了性命。

为了避免吕雉的猜忌,陈平的计谋是“舍远求近”,他选择留在吕雉身边,让吕雉对自己放心。

为了让刘琮放心,刘琦采用诸葛亮的“舍近求远”之计,他选择远离荆州,让弟弟放心。

陈平和诸葛亮,两个截然相反的计谋,为何最终都奏效了呢?

《智囊全集》评价说:

谗祸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谋,则为陈平;度远之足以消其忌,则又为刘琦。宜近而远,宜远而近,皆速祸之道也。

即,陈平和诸葛亮的计谋虽然相反,但这是陈平和诸葛亮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才做出的决定,懂得什么时候该近,什么时候该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标签: 东汉

更多文章

  • 宋朝的综合实力到底是个什么层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由赵匡胤开辟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那么,宋朝的实际国力究竟怎

  • 宋朝乌纱帽两边为何会有翅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乌纱帽

    如果大家看过宋朝官员们佩戴的官帽,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帽子两边会长有两根翅膀呢?实际上这是赵匡胤故意这样设计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原有。赵匡胤出了名的控制欲比较强,不过为人算是情商比较高,不会把双方境地弄的很尴尬,这次帽子的设计就跟百官上朝有关,为了能让自己受到尊重才出此下策。一起来看看赵

  • 北宋为什么没能吞并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西夏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西夏的李氏亲族全部押到京城,准备彻底剪除这一西北的虎狼窝。这本来应是上策,弄到京城,或同化,或赐坛毒酒啥地将他“喝”没有,作为封建王朝政治,都是正常,正如他哥赵匡胤所强调指出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元朝远征日本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

    13世纪初,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领导下,冲出高原,并在极短的时间横扫欧亚大陆。1209年到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紧接着,蒙古人又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

  • 成吉思汗怯薛军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怯薛军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怯薛(Keshig)并非单纯的战士,他们是成吉思汗钦点的禁卫军,最早是由百人的贴身护卫发展为一万人的勇猛军队,包括1千名宿卫,1千名弓箭手,8千名散班。这一万怯薛军由纳牙阿统领,没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调动包括纳牙阿

  • 成吉思汗进攻金国的步骤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当年最远打到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成吉思汗。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Khan),颁布了《成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安石

    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不贪色、不爱财。要知道,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贪官,跳不出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粘。最为可贵的是,面对国家的乱局危局,王安石忧国忧民,勇于担当,推行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

  • 西南强国大理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理国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rdquo

  •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

    中国古代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十分封建的社会,几乎所有的贸易都靠自己国内解决,很少会发生对外贸易的事情。但是在宋朝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海外贸易空前兴盛。宋代海外贸易主要表现1、宋代同海外的联系比前代更广。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着作就有《海外诸善地理图》、《诸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