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变法时间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

戊戌变法时间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3/12/17 8:28:30

戊戌变法(别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改革派的权力和权威不足

维新派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以下简称光绪),光绪空有皇帝的尊号,而无实质性权力。戊戌变法是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效仿,明治天皇之所以能够推动变革,是建立在推翻幕府获得实权,并得到朝廷中改革派的强力支持的基础上的。光绪4岁继位,没有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一直是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太后独自一人垂帘听政。光绪18岁亲政,名义上已经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慈禧太后仍然掌握实际权力,等到戊戌变法时,光绪依然没有实际权力,光绪自始至终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而已。

光绪帝画像

戊戌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对此慈禧太后并没有特别反对,但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急于求成,并危及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所以慈禧太后才会倒向顽固派。学者马立诚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说:“维新派得到起草诏书的权力,而保守派掌握了军政实权”。光绪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实权,变法受阻时连自保的力量都没有,康有为等改革派却希望靠他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失败的结局就早已经注定。既然光绪无实权,那最可行的方式就是争取掌握实权的慈禧的支持。“恰当处理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正确地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应采取正确的政治策略,是变法成功的关键。而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人在处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上,没有依靠统治力量壮大自己。相反,却采取‘挟帝抑后的策略,试图依靠光绪皇帝压制慈禧太后的权势,攫取实际权力,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任何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变革者都需要有足够的权威,需要对变革的难度和后果有清醒的预判,需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光绪在变法运动的研判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而现实主义的分析不足。

(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光绪没有实权,二是遭到旧官僚的反对。在变法之前,光绪曾经就变法的情况通报过慈禧,对于变法的措施,慈禧也是基本认可的。但变法实施后,立即引起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反对。裁减绿营军,引发部分官兵失业恐慌;裁减闲散、重叠的衙门和官员,引起官场震动;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过惯寄生生活的旗人,突然陷入危境;改建祠庙为学校,激起僧人、宗教、祠堂势力的强烈不满。光绪的改革是拿“自家人”开刀,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利益受损的贵族和官员,接二连三的跑到慈禧面前告状,请求慈禧制止光绪的改革,形成了自上而下反对变法的势力。发展政治学理论认为:在改革中,触碰到顽固派的核心利益,遇到的反弹通常很强烈,顽固派会动用他们手里的资源阻挠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遇到的阻挠相对较小。如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提倡实业、广办邮政、兴修铁路、鼓励发明、翻译外国书籍等这些改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总体是认可的。后来的新政改革,很多方面就是进一步落实戊戌变法提出来的改革措施。

戊戌六君子画像

变革是在既有政治运行框架下的变革,必须要慎重对待顽固派,可以采取谈判等方式推进改革。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掌握实权的顽固派不赞同甚至阻挠改革方案,所以推进变法困难重重。

(三)变法的社会根基薄弱

能获得上层精英和下层大众广泛支持的改革是最理想的改革,要深化改革,就要不断壮大支持改革的队伍,队伍壮大了,改革的成果也比较容易巩固。洋务派是体制内的开明者,在富国强民、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和维新派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维新派要积极争取的对象,但维新派没有很好的说服、动员洋务派等官员参与到维新变法运动之中。维新派对军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军方的支持,大难临头才想起需要军队协助。光绪和掌握军权的袁世凯之间缺少政治互信,根基不稳,做不到“风雨同舟共患难”,二者的联合在危难之际瞬间倒塌。光绪变法重用的大都是思想开明但无权力的知识分子,新提拔的“小臣”与“才俊志士”,在权力机构中缺乏根基,政治经验不足,遭到镇压时束手无策。

任何政治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理想的改革要在综合平稳中循序渐进,有选择有重点的推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新派没有意识到群众的力量,他们变法活动的圈子主要是在精英阶层,即主要是在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维新变法是全面型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和广度是很大的,在短短100多天,颁布了几百道变法谕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超出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全方位的、一揽子的改革,上则涉及到慈禧太后、军机大臣、地方官员的利益,下则涉及到八股士子、普通百姓的利益,造成了人心不稳、社会恐慌的局面。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很多新理念新思想难以被迅速接纳。戊戌变法失败后,大众对康有为的评价充满了负面性,视康、梁为罪魁祸首,可见还没有形成要齐心协力推动改革的力量。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所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具体的历史事件决不可能重复上演,但是在某些客观条件大体相近的情况下,历史事件会提供智慧和启示。

(一)改革需要强大的合力推动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和光绪,他们不是掌握实权的人物,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初期目标就指向政治体制框架内的官僚势力,使自己陷入有着制度化、专门化和规模庞大的官僚队伍的包围之中。任何一个王朝,不管其优劣好坏,均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有它运行的逻辑,有积极拥护的力量,有一个稳定的政治运转体系。这个体系要通过革命或剧烈的变革去撕破,一定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合力去推动,变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改革需要各类型的精英有意见表达和利益调解机制

戊戌变法是“宫廷里面的革命”,几乎没有一个向中层下层进行意见征求和论证的过程,缺乏运作成熟的协商机制,基本就是康有为等一群维新派知识分子和官员把建议和奏折上书到光绪,光绪觉得建议很好,很快变成诏书和谕令布告全国。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慈禧、光绪、守旧派、维新派之间,没有一个辩论和协商机制,大家相互猜忌,各自私下准备采取行动自保(最后两派都拟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最后的决定权又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改革失败的风险极高,结局也是以搜捕杀害维新派人士而剧终。大变革是一次利益格局的大调整,伴随着各方博弈对抗,需要有一个意见表达协商机制,必要时甚至要对很多阻挠改革的势力进行必要的妥协、让步。政治转型理论认为,认同式、不太充满暴力的、谈判式的转型有利于达成共识,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奠定了英国稳定的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也让很多进步人士对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变革失去信心,最后引发了辛亥革命,开启了历史的新道路。

三、戊戌变法对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改革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驾驭能力

改革需要领导干部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戊戌变法是全面型改革,政治理想主义色彩浓厚而现实主义分析不足,对变革带来的阻力和风险没有合理认知,改革思想如何实施也是模糊不清,对改革中出现的困难的解决缺乏政治智慧。当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们仍旧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稳妥的推进改革。改革需要干部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能够做到科学的论证研究,分清轻重缓急,分清重难点,谨慎的采取行动。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高超的政治驾驭能力。对于维新派来说,变法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分析变法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后制定合理的改革战略。有些改革需要全面系统整体式推进,有的改革需要分步骤逐步推进,有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推动,有的改革需要自下而上推动,有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有的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改革需要把目标事先公之于众,有的改革需要对目标要藏而不露。邓小平认为改革很复杂,“需要审慎从事。我们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哪里着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二)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是“宫廷里的变法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改革就是空中楼阁。封建王朝在统治民众方面大多采取愚民政策,民权和民主意识淡薄,民众对戊戌变法漠不关心,认为变法大胆超前、有悖传统。而维新派作为变法的主导力量,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能够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变革,其失败就早已注定了。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三)改革成果需要不断巩固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产生回潮,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改革成果需要不断巩固,需要修修补补,需要逐步完善。戊戌变法采取的是“速变”、“大变”战略,企图在短时期内把中国变成一个近代化和工业化国家。戊戌变法的一揽子方案,有的根本就没有推行,有的刚刚起步,有的推行后半途而废。改革不可能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了。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结语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研究戊戌变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很有意义的,分析其中的过程,对于我们做事也是极有意义的。进行改革时首先要审时度势,要认清自身的力量,要了解原有的客观环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谨慎小心对待反对力量,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小的改革还是大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初见成效时,要迅速巩固成果。如今我们正面临改革的“深水区”,务必要做到谨慎小心,本文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全面深化改革有所帮助。

标签: 戊戌变法

更多文章

  • 唐朝唐隆政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李隆基为何要发动唐隆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隆政变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经济达到巅峰的一个朝代,尤其是在贞观之治之后,唐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经济发展的交流中心。不仅是亚洲周边的国家就连西方很多国家都派使者前往唐代,把一些超前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国家,现在日本的文化还有很多受唐代的影响。但是没有一个朝代能够经久不衰的,自从武则天掌握权力以来,唐代

  • 明朝都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代,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别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和英、美、法等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组成联军,侵犯中国。由于实力悬殊,对于这场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

  •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及性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于其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场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

  • 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时间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关于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或许大家都知道是熊秉坤,因此还有了“熊一枪”的说法。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中指出:&ldqu

  • 保路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反对清朝政府将地方准备兴建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进行国有化而发生的运动。其中四川省的运动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他们力图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要求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众暴动。同盟会虽然没有掌握

  • 南北议和历史事件介绍 南北议和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是指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清政府势力,在上海举行的和谈。事件简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

  • 天津教案历史事件介绍 天津教案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简介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的肆行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天津教案画像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

  •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洋务派

    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简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洋务派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