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及历史意义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及历史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81 更新时间:2024/1/26 9:50:44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1]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春捺钵

春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长春州(吉林白城市)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儿泺,即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辽史·营卫志》对鸭子河泺的描述是:“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

人王易《重编燕北录》则说:“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钩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

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其时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观望。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而起,左右围骑举旗猛挥。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

夏捺钵

夏捺钵的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四月中旬皇帝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即将车马停驻山中,皇帝主持北、南臣僚会议,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北面、南面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是辽人与时俱进的大胆创造,可谓首开一国两制的先例。

北面官制以契丹故有的官制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又称“国制”,主要管理同契丹人相关的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制借鉴唐朝官制而加以变通,又称“汉制”,主要任务是治理州县、掌管财赋、分领汉军。《辽史·百官制》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乃是对于北、南面官制的准确概括。

北、南臣僚会议是皇帝主持的北、南面官最高层的集会,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契丹官员和少量汉官扈从随行,这样有关契丹人的宫帐、部族、兵机、群牧之政即可由皇帝随时处理;大部分汉官则离开捺钵返回中京,按旨处理有关汉人的日常政务。

秋捺钵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辽史·营卫志》说秋捺钵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这里的“永州”,辽史专家傅乐焕所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认为当为“庆州”之误。因为穆宗、景宗、圣宗、道宗和天祚帝时的秋山均在庆州,因而伏虎林也应在庆州附近。

《辽史·营卫志》在言及秋捺钵时说:“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除了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每年7月皇帝的车驾到达秋捺钵,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东西20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沙,树木多榆柳。由于其地多沙,冬月稍暖,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北宋学家苏辙使辽时所作《虏帐》诗,曾记述广平淀的冬捺钵:“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虏帐》,《栾城集》卷一六)

诗中暴露的正统观念固然一无可取,应予否定,不过诗人对于冬捺钵的描绘却形神毕具、惟妙惟肖。至于其中“钓鱼”的说法,乃是苏辙走马观花而产生的误判,实际上正如程大昌《演繁露》引用久居契丹的“思乡人”武珪所言当以“钩鱼”为是,辽人捕鱼的方式与宋人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而关于冬捺钵中皇帝行宫幕帐的形制规模,元人所撰《辽史·营卫志》则留下了珍贵的实录:“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卫。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日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

“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桶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障,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其中所说的“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和“黄布绣龙”的豪华装饰无疑蕴涵着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便于迁移挪动的毡帐式宫殿却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居穹庐的古老传统,实际上乃为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结晶,从而充分体现了番、汉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辽朝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标签: 捺钵

更多文章

  • 南朝后期侯景之乱爆发原因及平定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侯景之乱

    说到这个侯景之乱,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将领侯景发动的一次武装叛乱事件。最后侯景被杀了之后,这一次的叛乱才停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侯景之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且还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那么这个侯景之乱到底是怎么被平定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梁应对北魏,互有胜负,应

  • 东突厥汗国历史介绍 东突厥汗国历代可汗介绍 AD581-AD630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国于581年正式分裂后的东部汗国。历史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在位时期,实际上有数位可汗并立,实际上已经分裂。583年沙钵略出兵攻击另一可汗阿波,阿波逃到西部的达头可汗那里,达头派遣阿波带兵东征,与沙钵略相攻,突厥正式分裂成东、西突厥。东突厥保有原突厥汗国东部地区,即

  • 西突厥汗国历史介绍 西突厥汗国历代可汗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突厥汗国

    西突厥汗国,原是突厥帝国(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说只有东突厥才说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创立人室点密授十部落首领每人一支箭,所以称为十箭。西突厥政体与东突厥大同小异,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专有,名&ld

  • 后突厥汗国历史介绍 后突厥汗国历代可汗介绍 AD682-AD745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后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682年~745年),是东突厥灭亡半个世纪后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重新建立的政权,被视为东突厥之复国,直到8世纪为回纥所灭。兴起和鼎盛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687年一路北上占领漠北的乌德鞬山(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杭爱山),建北牙,又

  • 唐朝“晋阳起兵”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1],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过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郡丞、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负责围剿上党的历山飞、甄翟儿等叛军,并在

  • “畏兀儿”称呼的历史由来 畏兀儿民族的前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畏兀儿

    畏兀儿(蒙古语:Уйгур;维吾尔语:‎‎),古代为突厥语民族中的一支,先祖源自回鹘,进入今新疆一带后,与当地原有民族混居,将其突厥化后,形成的民族名称,后世称为维吾尔族。畏兀儿来自突厥语Uighur的音译,即汉语所说的回纥或回鹘[注1]。畏兀儿是元朝对高昌回鹘国的汉语称呼,在元代后

  • 回鹘汗国历史介绍 回鹘汗国历任可汗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又译回纥,又称九姓乌古斯,是由突厥语民族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回鹘原是由回纥与乌揭(乌古斯人)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旧唐书·回纥列传》记载,回纥本为药罗葛、胡咄葛、啒

  • 隋朝国号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

    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意味着中国再一次建立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政权。如果从永嘉之乱开始算起,已经270年了。这个天下的得来,着实不容易。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杨坚,他的成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各个少数民族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近三百年,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杨坚

  • 隋朝富二代杨玄感为何反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玄感

    杨玄感和杨广只是君臣关系,两人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杨玄感父亲杨素和杨广父亲杨坚都是弘农华阴人,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的子孙,在杨素跟随韦孝宽攻取淮南时,他认识了杨坚,两人结为好友。不过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杨玄感却做出了反隋的举动,这可能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今天就来和大家分析下杨玄感为什么要起兵反隋,看看这其中

  • 西梁历史介绍 西梁行政区划 AD555-AD587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梁

    后梁(555年-587年)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梁在萧詧称帝后残存的政权(在西魏支持下)。国都于江陵,统治地区位于原梁朝国都建康以西,故又称西梁[1]。历史在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乱中,梁武帝孙、昭明太子萧统子岳阳王萧詧为叔父湘东王萧绎所迫投降西魏,封梁王;萧绎后来登基,史称梁元帝。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