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隆庆新政历史背景 隆庆新政的内容

隆庆新政历史背景 隆庆新政的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728 更新时间:2024/1/2 9:25:08

隆庆新政是明朝明穆宗朱载垕统治时期出现的承平时期。

简介

明穆宗统治期间以隆庆作为年号,明穆宗因为即位前一直生活在宫外藩邸,所以较为体查民情,《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

明穆宗比较宽容,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因此果断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节流开源,抑制土地兼并。国家政治局面稳定,经济向好发展。还实行一些军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饬武备,核实功罪,严明赏罚,加强训练,巩固海防和加强长城防御能力。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后期有了较大的改观,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隆庆新政。

隆庆皇帝

背景

嘉靖帝死后,皇子朱载垕继位,为明穆宗。第二年为隆庆元年。而隆庆帝面对的局面并不乐观:此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也更加自由开放,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官风和民风也深受影响。土地兼并严重,民间一片繁荣,政府税收却是锐减,而长期的官风腐化,也闹得政府效率低下。

尽管隆庆帝在位仅仅六年,却博得了后世史学家的称颂,他的一系列治国新政,被后人称为“隆庆新政”。

政治

隆庆帝是个性格异常低调淡泊的人,执政的最大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是对大臣放手。重大决策都是大臣来讨论,朝堂之上吵得很凶,而隆庆帝表现出奇的淡定。

隆庆帝一上台,就将明世宗信任与宠爱的方士王今、刘文斌等一并逮捕,下狱论死。他对方士乱国,浪费钱财的恶迹早就恨之入骨,所以一上台就毫不手软的处死了这些人。同时欣赏那些在嘉靖一朝因为敢于冒犯皇帝,劝谏的那些忠臣,例如海瑞,隆庆帝不但没有追究海瑞不尊敬其父的大不敬之罪,反而释放了他,还官复原职,不久又提升大理寺丞。

同时,内阁首辅徐阶和张居正共同起草明世宗遗诏,而明世宗的遗诏,并不是其本人临死前口授的,而是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徐阶和张居正的政见。为了拨乱反正,“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因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惩处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斋醮活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皇帝即位,他的登极诏书也是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基调和先帝遗诏完全一致,主旨是强调起用因反对玄修而遭惩处的官员,处罚道士,停止斋醮,破格提拔贤才,裁减冗员。嘉靖、隆庆之际的政治交接,徐阶处理得巧妙、妥帖,先是以“遗诏”的形式表示先帝的悔悟,继而以“即位诏书”的形式表示尊重先帝的遗愿,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

隆庆三年(1569年),高拱复出后,力反徐阶所为,重新评价名明世宗,停止不加澄辨的平反,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君臣关系和政治氛围,为进一步改革找到了支点和依据。

在隆庆帝的支持下,内阁首辅高拱开展了整顿和改革,动作最大的当数吏治的整顿。嘉靖时期,明朝官场贪污腐败,风气大坏,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拱先是严抓考核关,吏部的考核制度更是完善,每个官员每月的情况都要汇总,年终统一考核,不合格就要严办。另外官员的提拔,也改了规矩,鼓励大批非进士身份的官员入仕提拔。同时,地方官员等职务,则交给年富力强的官员,而盐政,马政等以往被人轻视的职务,也格外重视,着力提高相关职务的待遇,并选拔才干。

这样一来,明朝的吏治考核状况,大大扭转。官场效率提速。高拱还任用殷正茂去平定广西地区的韦银豹叛乱。

军事

针对嘉靖朝的边防弊病,明朝内阁提出加强北边防务,修筑加固长城,提高军事防御能力,并结合灵活战略战术的边防新政。着力发展军备边防,而马芳等名将也多次立功,连败蒙古势力,连边防的境内的州县,也都换了精明强干的官员。提高了相关待遇,因此边防逐步稳定下来。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明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获任命为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他再度举荐戚继光协防,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使东北一带防务大大加强。据称谭纶及其部下斩获的敌人首级,数目达二万一千五百。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明朝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隆庆皇帝

经济

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赴东洋日本、西洋各国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当时虽然倭寇平定,但是海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开海,照此下去,东南还是要闹出事来。开海,就是未被祖制,大逆不道。

平时表现淡定的隆庆帝,做出了一个聪明的决策:依照福建巡抚涂则民的奏报,做了一个小小的制度修正:海禁的祖制,表面不动。但是在福建月港,却开放一个通商港口,准许沿海商民从这里走出去,出海做生意。

至此大批的中国商人走出国门,扩展海外市场,大明的商品出口量,更是直线上升。此后,民间对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商品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促成徽商、粤商、浙商、晋商等各地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开放局面。从开关到明朝结束的70多年间,估计有3.53亿两,或5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占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以上。全球贸易的2/3与中国商人有关,中国是世界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中心之一。

外交

明朝谋求与蒙古族建立和平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当然,国富兵强是前提,和解需要机遇。隆庆四年(1570年)底,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竟然公开向明朝投诚,俺答汗立刻率领大军,在明朝边防地区要人。明朝看出,俺答汗虽然气势汹汹,但是,外强中干,害怕明朝一怒之下杀掉其孙子。因此明朝因势利导,命人与俺答汗谈判。不但封了把汉那吉的官职,还给了大量礼物,双方关系一下子缓和下来。

宣府大同军政长官王崇古运用政治智慧妥善处理把汉那吉投诚,为结束长时期军事冲突和重建和平创造条件。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隆庆和议正式达成: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兄弟亲戚甚至部下也都封了官,双方互开贸易,第二年,正式建立和平有序的贡市贸易关系,史称“俺答封贡”。

明朝与蒙古之间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敌对战争状态,这之后六十多年里,明朝北方边疆得以休兵息战,此后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社会

隆庆帝时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黄河上,并大胆地提拔了潘季驯,主持了黄河修治工作。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潘季驯被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理河道提督军务。他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又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潘季驯主张合流,但为了防御特大洪水,在一定条件下,他并不反对有计划地进行分洪,如在《两河经略疏》中就明确指出:“黄河水浊,固不可分。然伏秋之间,淫潦相仍,势必暴涨。两岸为堤所固,水不能泄,则奔溃之患,有所不免。”为了达到束水攻沙的目的,潘季驯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在束水攻沙的基础上,潘季驯又提出在会淮地段“蓄清刷黄”的主张。

潘季驯治河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不少水利史研究者和水利工作者都以极为钦佩的心情对潘季驯的贡献作出过很高的评价。

评价

隆庆帝执政的这几年,国泰民安、明朝也蒸蒸日上。在福建官员的建议下,隆庆决定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施行“开放海禁”政策。他不仅让海疆获得了安宁,在他的支持下,“隆庆议和”后的北部边疆也获得了安宁。明朝开国两百年后,第一次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获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并结束两百年与蒙古的战争。

标签: 隆庆新政

更多文章

  • 隆庆开关的历史背景介绍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是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洪武年间,为维护政权,隔绝海上反明势力和倭寇的袭扰。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宣布“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洪武十四年,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r

  • 明朝俺答封贡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是隆庆五年年(1571年),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简介明朝中央内阁大臣张居正和高拱,以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趁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与鞑靼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的协议,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借机铲除赵全等汉奸,

  • 明朝张居正改革之:考成法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考成法

    考成法,是明代万历时期中确立的的官员考核制度,由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提出,后来推广到全国。简介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

  • 夺门之变爆发的原因介绍 夺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景泰八年(1457年)被代宗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历史事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定下一条规定,自他开始,以后的国君在位期间,只采用一个年号。区别过往,这也是为何后世在谈论明清两朝的帝王时,用年号即可指代相应之君主。但明朝却有一个皇帝例外,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就用过

  • 明朝“仁宣之治”出现的原因 仁宣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代仁宣时期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统治时期,前后历时不足11年,却被誉为有明一代的“黄金时

  • 王振擅政时间 王振擅政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振

    王振擅政,又叫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王振专权时期的一系列事件。简介王振擅政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后来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亲征蒙古,不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的汪直擅政与刘瑾擅政、明朝

  • 土木堡之变死了哪些名将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它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最可怕的一场灾难,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面对瓦剌铁骑,败得是一塌糊涂。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明军都是精锐之师,战败后京城防卫空虚,而且皇帝朱祁镇被俘,事态迫在眉睫

  • 明朝“北京保卫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背景及起因瓦剌是当时漠北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初,脱欢统治瓦剌。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父位,自称淮王

  • 明朝初年中书省左丞相权责介绍 明朝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左丞相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结构中书省结构中有:左丞相,正一品。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丞,正二品。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左司

  • 汉景帝是怎么削藩的?汉景帝削藩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景帝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前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