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元通制结构内容介绍 大元通制是法典吗

大元通制结构内容介绍 大元通制是法典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518 更新时间:2024/2/16 7:01:20

《大元通制》是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

编修经过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元仁宗即位不久,决定根据《至元新格》编修新法律,允中书所奏,“择耆旧之贤、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分为制诏、条格、断例三部分:此外将介于《条格》、《断例》之间的内容编成成别类。

延祐三年(1316年)五月,书成。书成之后,又命“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与正是,凡经八年而是事未克果。”

至治三年二月十九日(1323年3月26日),元英宗最终审定,命名《大元通制》,颁行天下。

至正六年四月五日(1346年4月26日),《至正条格》颁行天下,《大元通制》停止使用,《大元通制》在全国范围内一共使用了23年。

内容简介

这部法典一共八十八卷,共有2539条,其中断例717条,条格1151条、制诏94条,令类577条,仿唐、宋律篇目,分为:名例、卫禁、职制、祭令、学规、军律、户婚、食货、大恶、奸非、盗贼、诈伪、诉讼、斗殴、杀伤、禁令、杂犯、捕亡、恤刑、平反等20篇。其主要内容保存在《元史·刑法志》内。

元朝的法律中,断例大体上相当于唐朝和金朝的律,条格大体上相当于唐朝和金朝的令。

现存残本《通制条格》简介

《大元通制》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只有条格的一部分(653条)幸存于世,名为《通制条格》,是研究元朝历史和中国古代法制史极为重要的史料。

《通制条格》,共二十二卷,653条,包括十九个篇目,卷二至卷九为户令、学令、选举、军防、仪制、衣服,卷十三至卷二十二为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为杂令、僧道、营缮。

参考资料

《中国法制史》,蒲坚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ISBN7-304-02441-0/D·209,第九章

注释

孔齐《至正直记》卷1“国朝典”条提到,“大元国朝文典,有《和林志》、《至元新格》、《国朝典章》、《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皇朝经世大典》、《大一统志》、《平宋录》、《大元一统纪略》、《元真使交录》、《国朝文类》、《皇元风雅》、《国初国信使交通书》、《后妃名臣录》、《名臣事略》、《钱唐遗事》、《十八史略》、《后至元事》、《风宪宏纲》、《成宪纲要》”。

根据《元典章年代索引》(作者:[日本]植松正编,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里面包括了《元典章》和《通制条格》的年代索引,《通制条格》中收录的官方文件,最早的颁布于元太宗六年(甲午年,1234年),最晚颁布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

3.03.1节选自孛术鲁翀(1279年-1338年)在1323年写的《大元通制序》(节选自《元文类》卷三六),《大元通制序》全文如下:“至治二年冬十有一月,皇帝以故丞相东平忠宪之孙中书左丞相位右丞相,总百官,新庶务,征用老成,开明治道。皇元圣圣相继,百有余年。宸断之所予夺,庙谟之所可否,禁顽戢暴,仁恤黎元,绰有成宪。然简书所载,岁益月增,散在有司,既积既繁,莫知所统。挟情之吏,用谲行私,民恫政蠹。台宪屡言之,鼎轴大臣恒患之。仁庙皇帝御极之初,中书奏允,择耆旧之贤,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其宏纲有三:曰制诏,曰条格,曰断例。经纬乎格例之间,非外远职守所急,亦汇辑之,名曰别类。延佑三年夏五月,书成,敕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与正是。凡经八年,事未克果。今年春正月辛酉,上御棕殿,丞相援据本末,奏宜如仁庙制,制可。于是枢密副使完颜纳丹、侍御史曹伯、判宗正府普颜、集贤学士钦察、翰林直学士曹元用,以二月朔奉旨,会集中书平章政事张珪暨议政元老,率其属众共审定。时上幸柳林之辛巳,丞相以其事奏,仍以延佑二年及今所未类者,请如故事。制若曰:此善令也,其行之。繇是堂议题其书曰《大元通制》,命翀序之。翀惟圣人之治天下,其为道也,动与天准,其为法也,粲如列星,使民畏罪迁善,而吏不敢舞智御人。鞭笞斧钺,礼乐教化,相为表里。及其至也,民协于中,刑措不用,二帝三王之盛,尽于此矣。虽刑罚世轻世重,而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古之制也。圣朝因事制宜,因时立制,时有推迁,事有变易,谋国之臣,斟酌损益,以就中典,生民之福也。仁庙开本于先,皇上继志于今,万世虑也。虽然,明罚敕法,朝廷之道揆在焉,惟良折狱,哀敬折狱,有司之法守亲焉。源则浚矣,流斯承之,可不慎欤!”

《元史·英宗本纪二》

现仅存的明写本《通制条格》残卷﹐共二十二卷,1930年由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出版﹐元代条格﹐大体上相当于唐﹑金两代法律体系中的令﹐是元代在民事﹑行政﹑财政等方面的重要法规。虽然其中不少条款形式上属于临事制宜的个别指令或记录公文﹐但它们作为单行法也具有普遍的法律效能。它与《元典章》同样是研究元朝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珍贵史料。今人方龄贵有《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标签: 大元通制

更多文章

  • 元朝南坡之变发动者结局介绍 南坡之变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指的是公元1323年,铁木迭儿的义子、禁卫军将领铁失率人发动政变,在南坡店刺杀元英宗的历史事件。元英宗画像元朝自建立后历经宗室之乱、后妃干政、宫廷政变,朝堂之上变得乌烟瘴气。元英宗即位后,这位热爱热爱汉文化、精通儒学经典又懂得体察民情的皇帝决心进行改革,破除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弊端,重现曾经

  • 天历之变的影响 天历之变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天历之变

    “天历之变”是发生在中国元朝时期的宫廷斗争。“两都之争”后元文宗图帖木儿的政权得到巩固,但是元文宗却忽然生出想禅让的想法,于是他专门派使者到察合台汗国去请自己的亲哥哥周王和世即位称帝。和世见弟弟一片诚意,就答应下来。1329年正月和世在和宁即位,是为元

  • 市舶司是什么机构 市舶司是什么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简介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 宋元战争元朝兵力部署介绍 宋元战争双方损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又称蒙宋战争,是蒙古帝国(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国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与宋帝国(南宋时期)的战略决战,始自公元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败亡结束,共历时46年。公元1234年,宋理宗发起“端平入洛”开启了南宋与蒙古的战事。此后打打合合,

  • 刘晏任职期间实施了哪些财政改革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晏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

  • 蒙古帝国时期“凉州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凉州会盟

    凉州会盟,又称“凉州会谈”,是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在凉州的一次会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件背景1235年7月,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在漠北答兰答八思地方召开忽里勒台(最高贵族国务会议),决定出兵进攻南宋。蒙古军分兵三路,向南宋发起了

  • 窝阔台汗国疆域地图 窝阔台汗国被谁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历史变迁1225年,成吉思汗把今阿尔泰山以南以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封给其三子窝阔台汗,成立窝阔台汗国,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他以哈拉和林为大帐常驻地。1229年,窝阔台在拖雷监国两年后召开的库里尔台大会上肯定了其父的遗命而顺其自然的

  • 旭烈兀西征过程介绍 旭烈兀西征路线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旭烈兀

    旭烈兀西征,又称为蒙古第三次西征,是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率领,是大蒙古国继成吉思汗西征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也是大蒙古国最后一次西征。背景自从蒙古帝国消灭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东欧各国之后,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中亚和东欧。1251年,蒙哥继承帝位后,为了扩展领土,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展开第三次西

  • 伊利汗国创始人是谁 伊利汗国疆域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1256–1335年),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所建。简介1221到1222年,成吉思汗在攻灭花剌子模的战争中,占领了波斯东部呼罗珊诸城,然而并未设置民政机构。1256年,他的属国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克尔曼的后西辽,土耳其的罗姆苏丹国及格

  • 元朝两都制建立的原因 两都制建立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两都制

    一个国家设置两个以上的首都的制度,常被称为“两都制”或“两京制”。元朝的皇帝就跟候鸟似的,在大都、上都两个都城之间来回跑,十分有趣,这就是著名的元代两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推动,元朝因这一制度而兴,也因这一制度而丧。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