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满人汉人叫法需区别对待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满人汉人叫法需区别对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95 更新时间:2023/12/30 11:06:02

说到清朝的这个叫法其实真的是很有说法的,其实清朝正式的名称也是有说法的,不仅仅是叫清朝了,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真正的清朝正式的名称叫什么吧,话说满人的叫法和汉人的叫法晚清不一样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别错过了!

清朝的国号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要说他的正式名称,不同时期不一样,而且同一时期,还应该不止一个。清朝最初是由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核心,整合女真各部建立起来的边疆民族政权,这个政权通常被后世称为“后金”,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或者可以说是“朝鲜人”故意误导“明朝”。

事实上,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国号上加个“后”字,明显自我矮化嘛,事实上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时的国号就是“金”,只不过当时的朝鲜为了不刺激明朝,同时也为了与“完颜氏”建立的金朝相区别,自己添了一个“后”字,于是成了“后金”,后金这个国号通过朝鲜传到了明朝,于是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清朝最初的正式国名,就是“金国”,这一点在近代陆续发现的满文印章中得到证实。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期,使用的印章上篆刻的满文是“abkaifulinggaaisingurunhanIdoron”,其中的“aisingurunhan”直译就是“金国汗”。而且,这时与金国相配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是“皇帝”,而是“汗”。表明他不是“天下之主”,只是女真人的首领。

因此“金国”这个国号,并不是传统中原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意义上的那种“有天下之号”,它只是一个民族政权的“标记”,代表的是一个与“大明”相抗衡的女真人的新政权。这个国号行用了大约二十年,到1635年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得“清朝”的国号变得有点复杂了。1635年10月,皇太极下令改国名为“满洲”(manju),禁止使用“诸申”(女真)的旧称,自然“金国”这样的名称也不再使用了。皇太极的原话是:

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满洲”在这时,可以说既是“国名”,又是“族名”,跟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一样,表明这时皇太极等清朝统治集团所要做的事,仍然是一个边疆民族政权的事情。但一年后,“清朝”正式诞生了,这件事情发生在1636年4,《清实录》记载,当月初,多尔衮代表满洲人“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蒙古首领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代表蒙古人“捧蒙古字表文一道”,孔有德代表汉人“捧汉字表文一道”,三份“劝进表文”,共同尊奉皇太极为“皇帝”。

这个仪式很清楚的表明,皇太极不再是女真人或者满洲人的首领,而是包括了满、蒙、汉三方在内的“天下”人“皇帝”。而劝进表中,大臣认为皇太极已经“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说的也是,上天给人们的示是,皇太极已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正式接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建国号为“大清”。从这时起,“清朝”的正式国号就是“大清”了。而从这时起,皇太极要做的事情,也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那么从这时起,清朝的“国号”自然是“大清”无疑了,不过要注意的是,皇太极称帝后,《清实录》的记载是“建国号为大清”,不是改国号为大清,事实上,他之前在1635年10月,已经改“金国”为“满洲”了,建国号为大清之后,“满洲”这个国名仍然存在。这就是清朝国号的复杂性。

皇太极这个称帝建国的仪式中,满、蒙、汉三方都参加了进来,但“大清”这个国号,显然是“汉式”国号,而不是当时的满人、蒙古人能理解的,因为《满文老档》记载的1636年4月11日的事情时,只记载了皇太极接受群臣上尊号的事,而没有建国号为“大清”的记载。甚至到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后,在满人观念中,“大清”的国号仍然等同于之前“满洲”的国号。事实上,清朝皇帝的性质也很复杂,一方面他要做“天下人的皇帝”,另一方面,他仍然是“满洲人的大汗”,所以清朝一方面讲“天下一家”,一方面又要“首崇满洲”,可以说,大清这个汉式国号,与满洲国名,在清朝一直是长期并存的,只不过,越到后来,满文运用的地方越少,大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官方主持编写的《御制清文鉴》一书,对应的满文名称是“haniarahamanjugisunmibulekubithe”,其中“清”对译的就是满洲“manju”。

所以,1636年以后,清朝的正式名称,从“汉文化”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大清”,从满人的角度来说,仍然是满洲。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明朝国号的由来 “大明”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大明?得从明教说起。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做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694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公元845年,

  •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简介 一条鞭法施行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居正,一条鞭法

    在一条鞭法实施以前,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展,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

  • 明朝中期壬寅宫变简介 壬寅宫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

  • 扬州十日简介 扬州十日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

  •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何要废掉宰相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

    宰相自古就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可是到了明代,宰相制却被朱元璋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权力被描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说明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那么,在明代以前,宰相制为何一直存在着呢?原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上,是不断扩大中央的权力,在中央政权内部,是不断强化皇

  •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厂

    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构。“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朱允炆余党,缉查谋反、大逆及所谓“奸党”,同时,也用来对付政治上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东厂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

  • 三国时期交州历史介绍 交州管辖区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交州

    说到“交州”这个地方好像并没有得到大家所感觉到的那种十分重视的感觉,感觉这个地方好像真的不受重视了,那么交州在三国时期就真的不受重视吗?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这个题目说的不对。三国时代,交州一直是各路诸侯试图染指的肥肉,最后孙权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几番

  • 隋朝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 开凿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大运河

    说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其实还真的是争议很大的,很多人都说了这个大运河好像开凿的是好事,开凿的也不是好事,但是到底是不是好事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定论,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隋唐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吧,还有就是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揭秘,感兴趣的别错过!隋唐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隋唐运河分大体上五

  • 唐朝贞观之治简介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

  • 唐朝中期的甘露之变简介,甘露之变背景、经过、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