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清朝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603 更新时间:2023/12/30 11:06:26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而明清最为出名。据说,明清两朝因所谓的“文字狱”牵连甚广,动辄数万人陪葬。那么,清朝为何大兴文字狱?文字狱又有哪些故事呢?

清朝统治者一面开科取士,笼络汉族读书人,软化他们的抗清意识;一面用“文字狱”来打击、压制具有强烈抗清意识的知识分子,打击利益不同的政治异己分子。文字狱的受害者,多数是生员、秀才、举人、教师和官员。

文字狱是封建时代的思想罪。由于作者文章中的某些字句,或由于整个主题,触犯了统治者的政治忌讳,而给作者甚至读者定罪,或者统治者捕风捉影,根据文章中似是而非的字句,强行解释为触犯他们的政治忌讳,而给作者罗织罪名。这样制造出来的案件,叫文字狱。

文字狱在古代就有,但是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多年中出现的最多,最严重,最残酷,大小案件数百起,因冤狱被杀头、抄家、充军、做苦役、做奴隶的人,不计其数。

据说,有个书生写了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被认为是讽刺满洲贵族的文明程度不高,就丢了脑袋。但开始大规模地制造文字狱,是在康熙帝时期,有两起大案。

一个是庄廷鑨(lóng)的“明史案”。庄廷鑨是浙江归安县的财主,他花钱买得一部明代学者写的,没有出版过的书稿《列朝诸臣传》,写的是明朝历史。他找了几个人,帮他稍加修改,补充崇祯朝的事迹,改名为《明史》,刻版印行。书中有些话,是明朝人口气,如称明朝官员降清为“叛变”,直接称呼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

庄廷鑨死后,有人告发此事,被康熙帝钦定为最大的逆案,庄廷鑨的尸体被从棺材里拖出来砍头,他的儿子被杀,家被抄,刻书、印书、买书、藏书、读书的人,杀头的杀头,充军的充军;有的官员因为处理不力,也被革职、处死,共杀害了七十多条人命。

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不惜大施文字狱来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以期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这种法子虽然太过残忍,但是成为封建历朝君主所惯用伎俩!

后来,安徽桐城有个读书人,叫戴名世,编了部《南山集》。集中有些文章,详细记叙南明永历皇帝抗清斗争的历史。这又触犯了清朝的忌讳。戴名世中了进士,做翰林院编修,被人揭发,定为“大逆不道”,遭凌迟处死(一小块一小块地切割受刑者身体的肉,让他在极端痛苦中死亡),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以及叔伯、侄子,凡年满十六岁的,全部斩首,妇女送给满洲功臣做奴隶,受株连三百多人。这是第二桩案。

康熙帝去世后,继位的雍正帝残暴不压于康熙帝。他疑心很重,处理文字狱的手段更辣。江西考官查嗣庭,出的考试题是“维民所止”,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上句是“邦畿(ji)千里”,意思是,千里的国土,有人民在居住。但有人告发出题者别有用心,说:“维”是雍字去头,“止”是正字去头,这句话,暗示要杀雍正的头。

雍正大怒,说:你要我的头,我先砍你的头!查嗣庭被关在监狱里病死,他儿子被杀,兄弟被充军。

雍正朝最闻名的文字狱是吕留良和曾静案。吕留良是浙江学者,他有两句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表现了不屈服于清朝、怀念明朝的感情。他参加过抗清,失败后回家乡教书讲学。清朝逼他做官,他坚决拒绝,出家做了和尚。他的著作充满反清思想,但没有流传开来,所以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

吕留良死后,湖南人曾静看到他的文章,非常喜欢,派人专程到浙江打听他的其他书稿,并且与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了联系。几个人进而商量推翻清朝的大事。他们认为最好找一位掌握兵权的汉人将领,领头造反,就可以成大事。

当时,坐镇陕西、甘肃的清朝大将军岳钟琪,据说是宋朝抗金英雄岳飞的后代,他们就将希望寄托在岳钟琪的身上。曾静派学生张熙上门去找岳钟琪,劝他学习他的祖先,将金人的后代清人赶出去。岳钟琪是个死心塌地的清朝臣子,他假装赞成造反的计划,引诱张熙说出全部人员和计划,然后就向雍正告密。

曾静等当事人都被逮捕起来,由曾静供出,是吕留良的著作引起的密谋。雍正大怒,认为前面许多“谋反”大案,都是由于吕留良思想“流毒”引起的。下令将吕留良从坟墓中挖出来碎尸,还劈了棺材,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学生被满门抄斩。只有曾静没有被杀。

雍正将曾静写的供词,批满了“圣喻”(皇帝的指示),刻印成书,叫《大义觉迷录》,发到全国,让大家认真阅读。他要用这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反对大清朝是有罪的。他的手段,又超过康熙帝一筹。

尽管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举措,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无可厚非。但是文字狱的弊端太大,它不仅导致无数人无辜死亡,更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

标签: 清朝文字狱

更多文章

  •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满人汉人叫法需区别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

    说到清朝的这个叫法其实真的是很有说法的,其实清朝正式的名称也是有说法的,不仅仅是叫清朝了,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真正的清朝正式的名称叫什么吧,话说满人的叫法和汉人的叫法晚清不一样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别错过了!清朝的国号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要说他的正式名称,不同时期不一样,而且同一时

  • 明朝国号的由来 “大明”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大明?得从明教说起。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做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694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公元845年,

  •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简介 一条鞭法施行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居正,一条鞭法

    在一条鞭法实施以前,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展,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

  • 明朝中期壬寅宫变简介 壬寅宫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

  • 扬州十日简介 扬州十日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

  •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何要废掉宰相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

    宰相自古就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可是到了明代,宰相制却被朱元璋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权力被描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说明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那么,在明代以前,宰相制为何一直存在着呢?原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上,是不断扩大中央的权力,在中央政权内部,是不断强化皇

  •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厂

    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构。“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朱允炆余党,缉查谋反、大逆及所谓“奸党”,同时,也用来对付政治上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东厂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

  • 三国时期交州历史介绍 交州管辖区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交州

    说到“交州”这个地方好像并没有得到大家所感觉到的那种十分重视的感觉,感觉这个地方好像真的不受重视了,那么交州在三国时期就真的不受重视吗?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这个题目说的不对。三国时代,交州一直是各路诸侯试图染指的肥肉,最后孙权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几番

  • 隋朝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 开凿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大运河

    说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其实还真的是争议很大的,很多人都说了这个大运河好像开凿的是好事,开凿的也不是好事,但是到底是不是好事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定论,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隋唐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吧,还有就是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揭秘,感兴趣的别错过!隋唐大运河各段开凿的先后顺序隋唐运河分大体上五

  • 唐朝贞观之治简介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