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127 更新时间:2024/1/19 6:26:07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年-1911年,是清朝末年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尽管他在官制、商业、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变革,范围也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它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就。

清末新政的原因

经济基础

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同时土货大量出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当地人民受到蹂嗬、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损失惨重。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三是《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后短短几年设厂930余家,分布在各行业,危害极大。此外,列强还争夺中国的筑路权、开矿权。四是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年输入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使中国白银继续大量外流,穷了中国、富了列强,并在继续破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

政治斗争

戊戌变法失败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慈禧光绪及若干亲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日“庚子西狩”。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内部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越来越少了。统治集团内部舆论也倾向改革。有官员上奏“中国之制度……奉行日久,不能无弊”,“于是一切政令皆不能不变”;“愿自至以往,维新者当实事求是,守旧者毋至死不变,同心以谋富强”。

于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注意:从近代化角度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标签: 新政

更多文章

  • 清末新政为什么失败 清末新政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经济改革,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却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从这方面来看,它还是有意义的。清末新政为什么失败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2.立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 蒙古部族的起源和兴起 蒙古族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蒙古

    蒙古地区,自古以来是诸游牧部落的活动场所。自夏、商以来,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没在这块广阔的草原地带,各部族和部落的兴衰、更替的历史,直到13世纪初才告结束,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至于蒙古民族之族源,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

  • 蒙古文字的来历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蒙古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它在发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蒙古畏兀字创制于成吉思□时期(1206~1227)。蒙古原无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习用刻木记事。成吉思□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

  • 如何看待唐朝时期藩镇节度使?节度使的权限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节度使

    马克思所谓的“封建社会”之所以以“封建”为名,是因为在西欧历史上,以农奴为主要生产力经济形态长期伴随着封土建国的政治制度。然而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政体只是先秦三代的时代潮流。随着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的蒸蒸日上,汉以后的分封

  • 大理国为何有十位国王出家?大理皇帝出家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理国

    大理国是中国古代和中原王朝并存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它主要位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国都在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以西地区)。大理国大概存在于五代十国到南宋后期这段时间,历时300多年。大理古城我们了解大理国可能更多源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因为在

  • 预备立宪的意义 如何评价预备立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是有着重要背景原因的,其实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次改革。清政府希望借此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企图拉拢立宪派、欺骗人民、瓦解革命,但最终这场预备立宪破产了。那么,预备立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意义仍然重大

  • 预备立宪主要人物 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迫于革命党人压力不得不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推出一系列措施,主要在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地方自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不过,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只是在维护皇权,并没有真正做到君主立宪,导致预备立宪最终失败。预备立宪主要人物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rdq

  •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预备立宪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经过长期的准备,通过组织大臣考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谘议局、成立内阁等措施,但这些不过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拖延时间而采取的措施,最终预备立宪走向破产。那么,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眼前危机,

  • 胶奥租界条约具体内容_胶奥租界条约怎么签订的_胶奥租界条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胶奥租界条约

    德国虽然在甲午战后取得了借款权,并且在天津和汉口两地取得了租界地,但是,它还没有满足。它一直希望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取得一个稳固的据点。为此,它曾向清政府多次交涉,都没有获得成功。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蒂尔匹茨在中国的沿海进行考察,他得出结论,认为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最宜于建立海军基地

  • 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_马关条约怎么签订的_马关条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马关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施向外“开疆拓土”的政策,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