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新政的意义 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的意义 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4/1/13 5:49:38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光绪时期,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作“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废除了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那么,这场清末新政有什么意义?

清末新政的意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经济意义

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民国建立,有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强势和享有特权的外国资本;厘金和其他苛捐杂税;由于政治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政府官员腐败;日俄战争及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不安和动荡;等等。但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他经济事业发展也比较顺畅。主要的一条是政府不再愚蠢地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工资和原料低廉;市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性缺陷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贪污腐败和政府效率奇低等)的影响。

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但总的说来,经济仍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19121936年尽管有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国工业年均仍增长9.2%(主要是轻工业)。19121930年,更高达13.8%。原因是北洋政府继承清末新政的经济自由制度,且有所完善。虽然1927年国民党正式取得政权后,开始扶植带有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官僚资本,但尚不足垄断国民经济。

意义

“新政”带来的社会人文意义也不容忽视。近代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翻译的《原富》(即《国富论》)序言中写到列强“乃至民生安业之事,大抵任民自为,而不过问”,“读此,则知东西立国之相异,而国民资格,亦由是而大不同也。盖西国之者,其事专于作君而已;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作师。且其社会,固宗法之社会也,故又曰元后作民父母……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卒之君上之责任无穷,而民之能事,无由以发达……而其于国也,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没有经济自由,只能事事仰承官府旨意,公民权利就失去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一再重申“以独立之生计,成独立之人格”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标签: 新政

更多文章

  • 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年-1911年,是清朝末年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尽管他在官制、商业、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变革,范围也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它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就。清末新政的原因经济基础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

  • 清末新政为什么失败 清末新政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经济改革,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却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从这方面来看,它还是有意义的。清末新政为什么失败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2.立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 蒙古部族的起源和兴起 蒙古族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蒙古

    蒙古地区,自古以来是诸游牧部落的活动场所。自夏、商以来,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没在这块广阔的草原地带,各部族和部落的兴衰、更替的历史,直到13世纪初才告结束,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至于蒙古民族之族源,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

  • 蒙古文字的来历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蒙古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它在发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蒙古畏兀字创制于成吉思□时期(1206~1227)。蒙古原无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习用刻木记事。成吉思□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

  • 如何看待唐朝时期藩镇节度使?节度使的权限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节度使

    马克思所谓的“封建社会”之所以以“封建”为名,是因为在西欧历史上,以农奴为主要生产力经济形态长期伴随着封土建国的政治制度。然而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政体只是先秦三代的时代潮流。随着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的蒸蒸日上,汉以后的分封

  • 大理国为何有十位国王出家?大理皇帝出家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理国

    大理国是中国古代和中原王朝并存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它主要位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国都在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以西地区)。大理国大概存在于五代十国到南宋后期这段时间,历时300多年。大理古城我们了解大理国可能更多源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因为在

  • 预备立宪的意义 如何评价预备立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是有着重要背景原因的,其实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次改革。清政府希望借此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企图拉拢立宪派、欺骗人民、瓦解革命,但最终这场预备立宪破产了。那么,预备立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意义仍然重大

  • 预备立宪主要人物 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迫于革命党人压力不得不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推出一系列措施,主要在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地方自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不过,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只是在维护皇权,并没有真正做到君主立宪,导致预备立宪最终失败。预备立宪主要人物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rdq

  •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预备立宪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经过长期的准备,通过组织大臣考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谘议局、成立内阁等措施,但这些不过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拖延时间而采取的措施,最终预备立宪走向破产。那么,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眼前危机,

  • 胶奥租界条约具体内容_胶奥租界条约怎么签订的_胶奥租界条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胶奥租界条约

    德国虽然在甲午战后取得了借款权,并且在天津和汉口两地取得了租界地,但是,它还没有满足。它一直希望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取得一个稳固的据点。为此,它曾向清政府多次交涉,都没有获得成功。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蒂尔匹茨在中国的沿海进行考察,他得出结论,认为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最宜于建立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