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_大学士和内阁制制度简介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_大学士和内阁制制度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05 更新时间:2024/2/6 5:12:34

明初中枢职官沿袭元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并规定不再设丞相,由皇帝亲理国政。但由于政务繁忙,便由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成祖时,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人值阁,参预机务,处理六部政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人阁大学士们也多是元老旧臣,号称“辅臣”。

而首席大学士则称“元辅”或“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被尊称为“阁部”。明代,以大学士为首领的内阁仍带有皇帝私人秘书的性质,其主要权力是“票拟”,即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再交六部办理。

但自明代中后期以后,宦官开始专政,宦官机构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也可草拟诏令,并代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称为“批红”。此后,内阁辅臣们又往往要听命于司礼监秉笔太监,宰相的实权实际上又操于太监之手。

清代中枢职官仿明朝,也实行内阁制。清人关前的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已设大学士、学士等,并参预机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衔,参预军国大事。而各部奏章及皇帝诏令的下达,皆要经由内阁。至雍正时,大学土的官位已提升到正一品,为文臣的最高职衔。但自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许多职权却被军机处所取代。

军机处正式成立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原是为西北用兵而设,后遂扩大为参预全部军国大政,并一直保留下来。军机处设军机大臣,称为“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资历浅者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多由特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充任。

其下设“章京”,俗称“小军机”,具体负责文书处理及拟旨等工作。军机处虽不是正式官署,但日夜有人值班,皇帝的命令也可由军机处而直接下达到各地督抚,称为“廷寄”。这样,军机处已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设核心机构,内阁反倒被落了。而自此以后,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也不再被视为宰相。

明清两朝的中枢职官,总起来说,是以内阁制为主,即使是清雍正以后所设的军机处,其军机大臣不少也由大学士充任。而在行政机构方面,明清两朝所实行的却仍是六部制,虽然其具体的机构已有所增减。

明代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大理寺卿为“九卿”。六部直接皇帝负责,六部长官的地位和品级都有明显提高。通政使司设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其长官为通政使,是一个下情上达的机构。因为通政使可以直接向皇帝呈报,故其地位很重要。明代大理寺主要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复核,遇有重大案件往往要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称为三司会审,俗称“三堂会审”。

清代中央行政部门的设置基本同于明朝,除六部外,仍有“五寺”、“三监”等。五寺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唐代“九寺”中的其四寺,宗正寺明清已改称宗人府,长官为宗人令,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司农寺、太府寺并人户部,卫尉寺不设。二监即国子监和钦天监。

其中钦天监为明清新设,掌天文历法,以监正、监副为其长官。明清还继金而设置太医院,掌皇帝及后妃医药,其长官称院使。清代还新设理藩院,专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事务,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清代对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也有“大九卿”之称,即所谓“六部都通大”。清末改官制,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宣布成立责任内阁,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政、理藩等十部,每部长官都称为国务大臣,其首领为总理大臣(1人)和协理大臣(1~2人)。

明清的最高监察机关都是都察院,并以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为其正副长官。只是清代自乾隆十三年以后,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已不设,例为总督和巡抚兼衔。都察院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并依当时的行省,划分全国为若干道监察区,设监察御史以监察各地。

明代按十三行省分全国为十三道,置监察御史110人,并开始建立御史出巡地方制度,称为巡按御史,俗称“八府巡按”。有时地方上发生重大纠纷难以排解,则派带“都御史”衔的都察院官员去处理,这些官员往往可兼管一省或数省大权。

其中兼管一省行政、民政者称巡抚,兼管数省军、政、财权者为总督。他们都隶属于都察院。此外,明代的监察机构还有六科给事中,专门负责稽查六部及其他中央机构的官员。清代都察院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其中以河南、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六道为掌印道,其余各道皆附于六道之中。光绪三十二年,随着行省的加多,监察区又增至二十道。

此外,清代都察院还设有宗室御史处,掌稽查宗人府事务;设稽查内务府御史处,掌稽査内务府事务;设五城察院,分派御史巡城,掌京师中、东、西、南、北五城的地方治安。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到清代也并人都察院,其职掌是稽查在京各衙门的公事。

标签: 大学士

更多文章

  •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_周朝的官职制度_周朝官职分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朝

    周代,巫史的地位大大下降,担任中央政府最高职务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是周王朝的中枢职官。而担任这些职务的一般都是有威望的贵族。如姜尚在武王时便曾为太师,协助武王灭商。周公也曾担任太师,并在成王年幼的时候摄政7年。周公的儿子伯禽也

  • 东周时期春秋70个诸侯国介绍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周

    1、齐国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

  • 东周时期春秋70个诸侯国介绍盘点 之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周

    公元前312年,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派兵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励精图治,燕从此强大。这一时期,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下都为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但也有一说认为汉良乡县为燕的中都。

  • 白区党组织是如何支援红军长征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征

    央广网10月24日消息红军长征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坚持地下斗争,以不同方式支援红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达陕北后的红二方面军一部(资料图)中共中央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在白区的派出机构是中共上海中央局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上海中央局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党在

  • 张格尔叛乱是如何被平定的_张格尔是谁_张格尔叛乱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格尔叛乱

    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当地维吾尔族民众得以休养生息。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政府派遣驻扎新疆地区的各级官吏开始贪污腐败。嘉庆时,他们与当地维吾尔族官员狼狈为奸,坏事干尽:随意增加赋税,残酷压榨百姓,敲诈勒索老百姓。当地老百姓对此

  • 诸葛亮为评价益州为什么会前后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说到诸葛亮其实大家都很喜爱和佩服这个人的,是真的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其实有的时候也不见得,话说其实诸葛亮对于益州这个地方的评价还是前后不一样的,那么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当时的时局发生了变化,还是说当时诸葛亮看走眼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横看成岭侧成峰&rdquo

  • 汉武帝要灭掉匈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边境的威胁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灭匈奴,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知道,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积累,汉武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对抗的实力,因此北击匈奴就成为了汉武帝功绩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不过,为什么汉武帝对于匈奴如此憎恨,一定要灭掉它呢?只是因为匈奴对于汉朝国境的威胁吗?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汉武帝是历史

  • 孙权是否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吴国灭亡与孙权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个不仅后世人羡慕,当时连曹操都羡慕的人才,尽管自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儿子,还是要感叹一句,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才行,可见孙权的才能的确超乎寻常。不过,孙权死后,距离吴国灭亡,中间又隔了好几代君主,为什么有人认为,孙权还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呢?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

  • 燕云十六州什么时候夺回来的?燕云十六州为什么威胁北宋150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燕云十六州

    说起燕云十六州可能大家还不太熟悉,不知道是哪。其实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后晋开国皇帝因为反对唐朝,所以借助契丹的力量建立后晋政权,但条件是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所以后来辽国的边境已经扩展到了长城沿线,关键是后来中原的几个朝代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到了北宋时

  •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奴

    其实汉朝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为什么依然不能把匈奴灭绝呢?汉武帝就是因为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让他成为了汉朝最强皇帝。但哪怕是这样,匈奴还是存货了下来。主要是当时中原部队去草原打仗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草原面积很大,部落非常分散,想要全局剿灭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有些少数民族一直在汉朝和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