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平王东迁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 为何没让周朝变强反而走向衰落

周平王东迁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 为何没让周朝变强反而走向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31 更新时间:2024/2/13 20:15:57

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视作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也是开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时代的标志事件。那么,一次迁都行为何以能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实际上在这次迁都行为的背后所蕴藏着的,是周王室与其分封的诸侯势力间的一次大洗牌。

周代迁都图_图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因自己的一时喜恶决定废掉原立的申王后及太子宜臼,同时封自己心爱的褒姒为王后并将褒姒子伯服立为太子。此后,周幽王又下令将废太子送回其母国申国。申侯看到被送回来的废太子宜臼,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更重要的是,王后与太子双双被废,这就意味着申侯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与周幽王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缯和犬戎等势力,欲南北夹击周王室,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可信,但勤王的诸侯大军确实未能及时赶来。周王朝中央本有最精良的“六军”,可叛军队伍却能直抵都城镐京,足见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了。最终周幽王死于骊山,叛军攻入王宫。申侯杀死太子伯服,将宜臼扶立为王,是为周平王。而叛军的另一支犬戎,在进入镐京后则开始大肆抢掠。

西周时期全图_图

平王东迁

正在申侯拥立宜臼之时,以虢公翰为首的周室诸侯也拥立了一位周王周携王(周幽王之弟)。相比周平王的名不正言不顺,外加交通敌国、弑父杀弟等罪名而言,周携王反而更为诸侯所承认。于是周朝出现了二主并立的局面,而天下的各路诸侯也相继分为平王派、中立派和携王派三大阵营。

由于都城镐京数次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且接近戎、狄等地,长期受到外患的威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周平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决定迁都雒邑。对于平王来说,迁都雒邑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是为了摆脱王室贵族在镐京的旧势力而重新培植自己的新势力,毕竟对讲礼的周朝而言,平王的王位“来路不正”。但平王才即位不久,又加上周王室还未从上一场叛乱中恢复元气,因此迁都一事必须要倚仗诸侯的支持和护送。最终,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三个诸侯主动担任了这一任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王都从镐京迁至雒邑。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_图

重新洗牌

平王迁都的举动不仅给周王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众多诸侯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少诸侯从迁都中得到好处,护送平王东迁的三大诸侯则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说说晋文侯。在选择拥护周平王还是周携王的问题上,晋文侯应该算是中立派了,自然是哪边有利可图就倒向哪边。那么晋文侯在帮助周王室迁都后获得了什么好处呢?首先晋文侯在周朝中央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更为实在的利益则是周王室默认晋国对河东地区的占领权,也就是说,此后晋国所占领的河东地区都算作晋国的领土。而河东地区全部归入晋国国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河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若是纳入晋国领土,晋国便会一跃而成为一流诸侯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力的强盛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此相关。而后来,为了表明拥护周平王的决心和巩固既得利益,晋文侯袭杀周携王,结束了周朝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国语》亦有言:“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郑氏三公,最左边为郑武公_图

再说郑武公。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原是周幽王时期的辅政大臣,可谓德高望重,后来不幸在申国叛乱时阵亡了。周平王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这也就奠定了郑武公在周王室的权力地位。此外,郑武公所一直推行的东扩战略计划也得到了周王室的默认。郑国在武公的带领下,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并吞并周边的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等城邑。也正是有了这个发展机遇,才使郑国日后有了小霸中原的机会。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_图

最后说到秦襄公。秦国在此次事件中得到的利益堪称是改变国运的起点。秦襄公以前,秦国还不是正式的诸侯国,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庸,在西陲拥有一小块领土,却要整日担忧戎狄的侵扰,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秦人十分渴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和支持。因此无论是此前勤王还是这次迁都,秦人都是非常积极的。为了褒扬秦国的忠心,周平王一次性就给秦国封了个“伯爵”,与郑国的爵位相当。这还不够,平王还赐予秦国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岐山以西是虢国和犬戎的地盘,虢国是拥立周携王一派的,而犬戎更是周王朝的宿敌。将此地区赐予秦国的言下之意即是周王室支持秦国将这两股势力纳入囊中。这一次,秦国不仅得到了封爵还有了周王室做靠山,是最大的赢家,也是日后秦国称霸中原的起点。

除了这三大诸侯国,获益的还有申国和卫国。申国作为扶立周平王的诸侯国,其日后的地位自不必说,而卫国则从“侯爵”晋升到了“公爵”。公爵是周朝分封的第一等爵位,有了这个“公爵”的名号,卫国日后便更有底气去号令诸侯了。

春秋列国形势图_图

周王室对于诸侯的封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或默认其领土侵略扩张的权利。西周时期的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对诸侯和土地的封赏拥有唯一的解释权,而到了东周初年,显然周天子已经开始逐渐丧失这种权利了。各诸侯国扩张的野心已经无法抑制,而王室一次又一次的默许则铸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局面。周朝迁都不仅代表着王室势力的衰落,也意味着各诸侯国迫不及待想要登上历史舞台大干一场的野心。

迁都后的形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春秋初期诸侯的势力格局。相对比各诸侯国的逐渐壮大,东周王室就越发显得衰弱不堪。曾经号令天下的威仪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被不断崛起的诸侯国在利用“尊王攘夷”和“天下共主”的名号下进行着的堂而皇之的兼并与掠夺。

标签: 周平王西周东周

更多文章

  •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中统的情况如何 从反共到反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统

    众所周知,中统是国民党蒋介石控制下用以监视镇压共产党员的一个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工作内容就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反共变成反独,这里的反独就是反对台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960年代的台独势力,其实力固不足以动摇蒋氏父子在台湾的统治基础,而两蒋仍倾力反独,虽然也有某种“反

  • 清朝时期设立的引见制度是什么?引见制度具体又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引见制度

    引见制度是指清朝皇帝引见官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官员的任免的制度,它是加强皇帝人事权的重要制度。清朝引见制度发端于顺治时期,当时顺治皇帝下发谕旨,要求吏部将全国各地官员分为三等并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上等者可被列名引见,皇帝面见官员根据其表现任职。此后,随着皇权的加强,引见制度也趋于成熟,引见范围也日

  •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怎么收复台湾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成功

    公元1661年3月,中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发兵收复台湾,是被动的。因为,在清军的重

  • 汉和帝如何创建“永元之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生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后来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外戚

  • 宋庆龄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抗日反蒋民主运动到国共二次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庆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宋庆龄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认识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本文将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宋庆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往在述及宋庆龄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贡献,往往只关注她在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她从

  •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轨迹: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经历过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当时国共两党的党际环境经过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的会议是中共在1935年底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瓦窑堡会议,而这时里这条展现的正式建立还有1年多的时间,足见共产党的爱国情怀和深谋远虑。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究竟有何历史意义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民族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其正式建立的标志则是1937年工农红军的改编。众所周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根本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共两党出于大局考量才有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这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

  •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一条战线的,当然国共也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细则,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大原则的确立,这四大原则的确立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有着非常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成分包括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股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出于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需要,当时中国的不同阶级因为这一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粗略的将这条战线上的势力分为三股,分别是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而每一股势力都有着很复杂的阶级成分。进步势力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