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分封制介绍 汉朝分封制的目的及危害

汉朝分封制介绍 汉朝分封制的目的及危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358 更新时间:2024/1/10 0:16:06

汉朝分封制介绍

分封制是古代一种非常见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影响之下古代君的权力反而可以集中加强,而且还将统治阶级的一些矛盾进行缓解,这样一来便更有利于君王对各个分封地实行统治和管理。在周朝达到了顶峰时期,但是后来随着王朝的衰败,分封制开始土崩瓦解,秦朝时期就开始了由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而在汉朝时期却又发生了变化,那么汉朝分封制是什么内容呢?

汉朝地图

汉朝是秦朝战争之后而形成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将周朝和秦朝的失败教训结合在一起,最终沿袭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汉朝分封制和之前有些不同,因为包括分封王国和诸侯国所以又可以成为封国制,和郡县制结合之后就统称为郡国制,其实这就是汉朝分封制的另一种说法,但是若是分析起来就会发现汉朝分封制的地位已经处在郡县制之下了。

那么汉朝分封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汉朝开始面对的是秦国和其他六个国家都灭亡的现象,必须尽快的稳定住局面,但是当时异姓诸侯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为了使矛盾不再几乎,汉朝分封制中分别封赏了王国,可以这样的方式却无意中使矛盾更加突出,于是只好同时将郡县制实行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分封制只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可是尽管如此限制汉朝分封制度的发展,最终的结局依旧是诸侯国打乱,汉朝的王国几乎名存实亡。

明朝宗室分封制介绍

自从西周之后分封制已经演变的比较完善了,这也是分封制鼎盛时期,在此之后在一些朝代也实行过分封制,但是在此之后的分封制已经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了,首先是在汉朝时期演变成只有同姓的诸侯国,后来因为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所以诸侯国的权力开始一点点退减下去,又经过了几个朝代后分封制已经不再具有当初的许多权力了,而在明朝时期分封制又有了新的变化也被称为明朝宗室分封制度,那么明朝宗室分封制是怎样的呢?

明朝疆域图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除了自己嫡长子嫡长孙之外的子孙都分配到各个地区成为了藩王,在他看来还是分封制比较实用,在太子死后他是非常重视嫡长孙的。因此为了清除一些政治上的障碍,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宗室分封制,这种制度不仅仅是对他本人,就是对整个明朝时期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明朝宗室分封制中那些被设为藩王的子孙并没有行政权,只不过是具有一定的军事权利罢了,但是这样的军事权也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就算是发生了重大的战争人们也要听从藩王的节制,可以说朱元璋甚至觉得这是他所有的制度中相等完整严密的制度,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才死了没多久,孙子的皇位就被儿子抢走了。朱元璋还觉得自己所设立的制度可以让江山更加稳固,一定可以获得更长时间的生存,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削藩而功亏一篑,就连建帝最后都不知到了哪里去。

分封制是否重视宗法观念

分封制在封建社会持续了很长时间,在许多朝代都受到了君主的重视和重用,在西周时期这个制度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可以说作为贯穿整个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分封制有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许多人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都停留在思想封建保守上,在古代时期还是比较重视一些陈旧的观念的,那么分封制重视宗法观念吗?

分封制图解

分封制作为古代的重要制度其实还是比较重视宗法观念的,为什么说分封制重视宗法观念呢?其实从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就可以看出来,分封制的基础是建立在宗法制上的,而宗法制其实就是依靠血缘而存在的,在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是比较重要的,自从父系社会开始存在之后,血缘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枢纽,不管是继承财产还是地位,都是要以嫡长子作为主要的对象的,而分封制的基础正是这种血缘关系,所以说分封制还是很重视宗法制度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证明分封制重视宗法观念呢?这还要从分封制的概念说起,分封制就是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将国家的领土分成一定的数量,然后让诸侯进行管理和统治,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在君主的认可和统治之下的,在君主的眼中等级制度是非常严肃和森严的,而这些等级的确定所依靠的依旧是血缘,这样看起来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说明分封制都是比较重视血缘关系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分封制对于宗法制度是非常重视的。

分封制与中央关系介绍

分封制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统治阶级比较重要的一种措施,通过分封制让阶级矛盾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同时也让君主的权力更加强大,在一定程度将国家的政权推到了鼎盛时期,所以说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还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措施。那么分封制与中央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封制地图

分封制与中央的关系首先要从分封制的概念说起,分封制就是君主将手中的土地分为若干份,然后再君主的分配之下让诸侯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和管理权,让他们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帮助他将一些土地和人民进行更好的管理。也就是说分封制是君主在中央集权不被分散的情况下,将权力和土地进行一定程度上古的分配,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以君主的命令作为行为准则,君主的命令所有人必须无条件的听从,只有这样分封制才能更好的实行。

那么分封制与中央的关系要怎样进行说明呢?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所说的中央就是君主,因为那时候是实行君主专权的制度的,所以说想要说明封建制和中央的关系也就要说明君主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君主将土地和权力交给了诸侯,而诸侯就有了一定的统治权力,在他们的领土之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政权形式,但是诸侯也有义务听从君主的一切命令,在君主有需求的时候也要协同君主作战,并且会将一定的赋税和产物交给君主,其实说的直白一些分封制与中央的关系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比较

分封制是一种很早就有起源的一种政治制度,后来在西周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分封制其实就是国家的君主为了缓解国家内最高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设置的一种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冲突,并且也加强了统治者手中的中央集权。而西周过后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的情况之下,促使分封制最终土崩瓦解,而秦朝时期就开始实行郡县制。那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会是怎样的呢?

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示意图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首先来看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是君主赐给功臣或者贵族后代的一种奖赏,在这一代的诸侯去世后他的后代依旧可以延续,也就是说分封制是世代沿袭的制度,再没有特殊情况之下这些诸侯国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恩赐。那么郡县制就不同了,郡县制的长官都是皇帝亲自下令来任免的,而且和普通官员一样,长官依靠的都是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往下世袭的,也就是说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的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也可以比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职责都是什么。首先分封制度之下,各个诸侯拥有许多的权力,他们是这个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政权和统治权是自然掌握在他们手中的,不管是诸侯国下的土地还是人民,诸侯们都具有同样的管理权,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诸侯还要受周王的辖制。而郡县制中郡县的长官们一般拥有的只是政治上的管理权,关于土地和人民他们是没有统治的权力的,只是在一定程度受伤享有管理人们而不是统治人民的权力罢了。

分封制的局限性介绍

在古代君主的权力总是处于最高领域的,没有任人可以挑衅或者干扰君主实行权力,但是随着功臣和总是越来越多,君王也觉得这些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了减轻这种矛盾带来的伤害,君主开始将国家的领土分封给这些人,然后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权力,帮助君主掌控地方上的政权和管理,但是最高的决定权和统治权依旧掌握在君主手中,这就是分封制出现的原因了。不得不说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历来受到君王的喜爱,但是同时分封制局限性也暗示了这种制度始终是有缺陷的。那么分封制局限性是怎样的呢?

西周分封示意图

分封制的局限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分封制的局限性要从君主的角度来考虑,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这一点是存在的,但是分封制也同样将君主权力中很大一部分外放,这样一来诸侯在自己的国土上权力就容易过高,相当于诸侯国有了自己的政权,那么在君主能力过低或者是政权空虚的时候,对诸侯国的制约相对就弱了。

另外分封制的局限性也要从诸侯方面来说一说,各个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权,若是君主一直强盛或许还可以保持相安无事,可是若是君主权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而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明显了,经济上独立政权上还处于较为自由时期,那么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国家政权的割据,诸侯间也难免会引起战争。

标签: 分封制

更多文章

  • 秦朝历史简介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

  • 东汉的几次宫廷政变盘点:外戚宦官互相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宫廷政变

    汉灵帝时期专权的十常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丞相之职形同虚设,皇帝的专制权力更加集中了。但是,这种制度的实行,必须以皇帝亲政、直接掌握尚书台为前提。一旦皇帝早死,便会带来政治上的危机。太子年幼即位,年轻的太后临朝称制

  •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介绍: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爵位制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国力大增。特别是秦国强大的军

  • 周朝灭亡的原因 周朝为何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朝

    周幽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前后延续近八百年,那么周朝是如何灭亡的呢?公元前781年,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繁,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引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线是幽王废掉正后申侯

  • 什么是分封制 周朝分封制的作用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分封制

    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

  • 什么是国野制度 周朝的国野制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国野制度

    什么是国野制度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

  • 周朝礼乐制度: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朝,礼乐制度

    周朝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

  • 晋国为什么灭亡 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国

    三家分晋晋国是周王朝姬姓诸侯国,也是曾经的中原霸主、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是这样一个综合实力强国最终“三家分晋”,走上灭亡之路,这是为什么呢?晋幽公元年(前433年),幽公立,此时晋公室独有绛、曲沃两邑为奉祀,馀皆入韩、赵、魏三家之手,幽公

  • 晋国国号从何而来 晋国疆域面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晋国

    晋国地图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曾涌现出许多名君名臣名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国君甚至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国号叔虞因受封于故唐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一说因善射改名。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

  • 春秋时期晋国官员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晋国

    晋国官员晋国在文公以前的官职有司徒、司空、司马、太师、太傅。司徒在西周时为执政,后为因晋厘侯名为司徒,为避讳便被废置。司空为掌管军法的官员,司空则主要管理军营和后勤。文公以后,晋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文公时设卿,卿又称将军,他既是文职,也是三军的长官。六卿也称六正或六将军,其中中军长官为众卿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