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的五国相王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形式上更甚于加九锡

战国时的五国相王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形式上更甚于加九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223 更新时间:2024/2/1 20:51:55

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说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这个事件过后,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消失了。

一般来说,获得王权的合法性,有君权神授、民主推选等。周王室自称天子,意思是代天牧民,所以周王室的王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君权神授。至于周王朝实行的德政,只是为这个合法性之外,又增加的有效性。

诸侯国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封地各有不同,他们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周王室的分封授权。不过有几个国家也称王,像楚国、吴国、越国等,不过他们都算是僭越称王,不属于华夏文化圈,被称为蛮夷。

西周王朝时,周王室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是居于绝对领先位置的,所以周天子获得了诸侯国的认可。周天子甚至以家长的威严,对那些不听从管教的诸侯国或打或杀,齐哀公因为一些琐碎的原因就被周夷王烹杀了。

[var1]

周宣

可是,后来周天子不断地分封土地出去,导致周王室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各个诸侯国的经济民生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就有一些诸侯国不愿意再听周天子的话了。周宣王试图振作,可是也是昙花一现,西周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

周平王东迁后,原本已经衰微周王室已经不具备绝对实力,只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诸侯国。在襦葛之战中,周天子被郑国教育一番,从此天下诸侯不再惧怕周天子的惩罚。周王室至此,仅仅是作为共主存在,维持着名义上的王权合法性,其根本原因是各个诸侯国旗鼓相当,还没角逐出来谁是老大。

这种角逐的过程是漫长的,中间还穿插着反侵略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大势逐渐明朗,主要的诸侯国已经通过兼并战争浮出水面,周天子的王权合法性最终消耗殆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还要魏国向周天子求情,才顺利转正(以前也是驱逐了姜氏自立的诸侯),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魏国不得不拉着齐国一起分担战略压力。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看到魏惠王称王,不想跟诸侯国见面时矮人三分,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到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var1]

战国形势图

所以,诸侯王相王事件,本质上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是赤裸裸的蔑视王权。可蔑视归蔑视,他们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还是成问题的。所以,战国时期都是霸道当道,以铁血战争进行有效性的塑造。诸侯国的意思是,大家都不适合法的,谁最强就听谁的。到最后,干脆把周王室也灭掉了。虽然我不具备合法性,可是当政府就只有一个时,你不听我的也没得选择。

至于后来王朝的“加九锡”,意思是超规格享受帝王的九种礼仪规格,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种形式原来只是一种恩遇,是帝王赏赐给臣下的。这种规格的赏赐,一般来说不会轻易赏出去。孔子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所以,一旦有人获得了这种赏赐,也就离篡位不远了。

不过,即便行篡位事,所篡的当然是执政权,更是政权的合法性。所以,正统王朝做这样的事还要三辞三让,明明自己心里想要得不得了,还得故作矜持,推辞表演一番。曹丕这一通忙下来,喜滋滋地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种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件事:这个皇帝位子不是我抢来的,而是被推举的,是代表上一个正统朝代来代天牧民。

所以,“加九锡”这事,说到底还是要走一个过场,要继承王权的合法性。其实这时不应该再叫王权,而是皇权。此时的皇权,在儒家的宣传下,已经是君权神授体系的。所以,正统王朝的皇权合法性,就是神给予的。跟神对话,没办法把这个事情弄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大一统王朝皇帝都要祭祀前朝皇帝,意思也是这个皇权是传承下来的。这个要比诸侯国相王,打碎原有的王权合法性,只满足于建立一个让别人没办法选择的唯一项的权力有效性,情节上要轻微得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谁》卫国平公主抱救出聂小雨,江边高调告白,终于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聂小雨已经在地下室被蒋广善绑架,但卫国平和三火四处寻找,正好和聂小雨失之交臂。最后还是多亏了小雨的录音机,蒋广善仓促失误。蒋广善发现聂小雨的录音机后,把它当垃圾一样扔了出去。他知道卫国平是在调查他,没想到卫国平不会放过这个垃圾。终于,在垃圾袋里,卫国平找到了聂小雨送给他的录音机。[var

  • “竹联帮”大佬陈启礼:我宁愿被共产党管,也不让台湾被外人拿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为首的少年名叫陈启礼,他代表这群年轻的弟兄们在地下插了三把刀,嘴里还喊着口号:“第一刀,插中央,叛帮出卖弟兄的,千刀万剐无人葬!第二刀、第三刀,刀口刀刃向外方,齐心协力对外帮!”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群不良少年的玩笑,但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台湾第一大黑帮竹联帮的创立之始。陈启礼(左)校园霸凌作为竹联

  •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此战之后,赵国人心惶惶,其他五国不是惧怕秦国,就是作壁上观,此时的秦国本有能力一举灭赵,但是却错失了良机,导致了一年后“邯郸之战”的爆发!这场“邯郸之战”可不是秦赵一对一了,而是赵国、魏国、楚国三家联盟抗秦,战国四公子卷进去了三位,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更有廉颇、庞

  • 正本清源的历史文献 -从李正藩恢复《太极拳论》启轩藏本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2015年,正藩兄以耄耋之寿终于完成了李亦畬抄赠胞弟启轩的《太极拳论》“启轩珍藏”本的恢复抄写工作。正藩兄是我曾叔祖启轩公的嫡曾孙,幼承家教,学文习拳,博学多才,拳艺颇精。1965年到四川乐山参加三线建设,八、九十年代工作之余传拳授徒,专注于武氏太极拳在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发展,2000年以来,多次在乐

  • 周朝“八百诸侯国”:辉煌的王国,璀璨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八百个诸侯国中以晋、魏、卫、曹、鲁、齐、宋、陈八个诸侯国最为出名,它们都曾是周朝的重点诸侯国,王侯鼎立,文化流派也是五花八门。比如,鲁国是儒家学派的发源地,伏羲和颛顼的后裔禹就在这个国家担任过官职;曹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曹植、曹丕、曹操等曹氏一系都在这里谋生;魏国曾是三国的魏国,曹操以

  • 读史|燕昭王:燕国唯一的明君,人才强国的先驱,千金买马骨,筑黄金台皆为求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千金买马骨,筑建黄金台,他是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男神。著名诗人陈子昂曾以他为名写诗: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意:我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

  • 三国争霸中,如果刘备一统三国,会成为另一个曹操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刘备与曹操实力对比,刘备老婆被曹操抓走,刘备和曹操汉中大战

    [var1]虽然说历史无法重演,但是回顾这段历史,后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大多数人受罗贯中的影响,对于奸雄曹操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都很喜欢宽厚仁德的刘备。不过刘备也并非没有私心,当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在连刘协生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称帝了,可见他早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他也顾虑提前称帝会引起众人的

  • 李白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上下五千年没有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最难背的一首诗,李白将进酒全文,夕阳李白

    第一句“百战沙场铁碎兵”就给了我们无限的瞎想,一位将军穿着破旧的铁甲,已经打了很多场仗了,打仗打到自己身上防护用的铁甲都快要散掉了。这位将军的一生都献给了战场和国家,他明白自己的身后是自己的家人和国家,自己一步都不可以后退。这第一句直接把小编的心给调起来了,感觉刀枪无眼,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丢了性命

  • 秦晋麻隧之战:楚国为何不出兵帮秦国?秦军主力被晋军全歼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背景 自秦、晋殽之战之后,晋长期受到楚、晋、狄三方夹击而陷入被动的局面。晋灵公、晋成公期间,晋国在邲之战被楚国击败,丢失霸主地位。晋景公即位后,在鞌之战击败齐国,破坏了楚齐联盟,使齐国转而跟自己联盟。晋景公并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贪图享乐,继续发奋图强,立志要恢复祖上的荣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军

  • 荆轲刺秦,为何秦王三次拔剑都没有成功呢?《史记》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三次拔剑,刺秦之荆轲刺秦王片段,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

    荆轲以此千古名句得名,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了,有人被荆轲的英勇壮举折服,也有人为他的失败扼腕。但荆轲在行刺秦王的过程中,荆轲有三次机会,为何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