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后法家便成为治国法宝,西汉独尊儒术也是“外儒内法”

春秋战国后法家便成为治国法宝,西汉独尊儒术也是“外儒内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57 更新时间:2024/3/17 6:45:48

而所谓的独尊儒术,实际上不过是“阳儒阴法”——一种调剂、纠偏和安抚手段,类似于给一个坚硬的物件裹上柔软的包装,本质上不会有丝毫改变。

至于许多人推崇的无为而治,则带有明显的“无奈”性质,除了休养生息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更多时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憧憬之中。

想要弄明白汉朝到底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儒治国,可以参看《汉书·刑法志》。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古直至西汉末期,我国古代的律法是如何逐渐由简至繁、成为维系政权运行的基本支柱。

但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法治,其实并不是某些人刻意为之,而是历史的自然选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var1]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极端境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也许仅存在于原始社会,但这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淳朴无私,只是生产水平有限、交通能力不足造成的。

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人们顶多只能以小规模的部族为单位勉强生存;每个人竭尽全力,尚且难以对抗残酷的大自然,至于违法犯罪、阶级剥削,以及各部落之间的联络,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那时的人类社会,自然是不需要什么法规的。

在近似于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以德治国的典范。但在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的扩张、吞并、融合逐渐成为常态,所以才有舜流放共工、放逐欢、驱逐三苗、诛杀等标志性事件,也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促使人们归顺于自己的麾下。

至于以礼教治国的周朝,同样离不开系统的律法,所有的军制、税赋、户籍管理、分封体系,都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的建立、完备;所谓的礼教,是建立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基础之上,任何僭越都会遭到严惩,这本质上就是法治。

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谁推行法治、谁强大的规律。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靠的是管仲;而而管仲成功的杀手锏,就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改革。他被后世视为法家先驱,充分证明了法治的强大威力。

[var1]

晋文公

后来的晋文公,同样依靠类似的做法获得成功。

到了战国阶段,魏国李悝编制《法经》,实行新税法;吴起以奖惩、纪律打造起魏武卒。在这些冰冷规章制度的驱使下,魏国一度称雄战国半个世纪。

接下来,吴起前往楚国主持变法,楚国强大;申不害变法,韩国在十几年中免遭侵扰;而商鞅在秦国推行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法家变革,则造就了足以彻底终结贵族政治、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帝国。

法治逐渐占据社会管理的主角,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供了可能,阶级分化产生,剥削出现;交通条件的发达,为不同区域的交流、兼并提供了客观条件。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社会组织的规模逐代快速增长;而要实现有效管理、调集资源与对手竞争,都需要日渐严密的法律制度来实现。

时代的车轮来到了秦朝。如何对辽阔的疆域实现直接管理,秦朝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板: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文字......一系列促进大一统的举措,无疑是古代历史的跨越性变革。而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就是被后世诟病的严刑峻法。

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原因并不在于法治本身。其一,统治者过于迷信法律的效力,甚至强化到凌驾于基本的人性之上;其二,个人的私欲主宰了法制,让制度变成了个人的武器,法规失去了公正性。

[var1]

秦朝疆域图

所谓物极必反,秦朝的崩溃,导致狼烟遍地、兵祸横行,基本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老百姓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活下来成了最大的任务,秦朝设立的律法条文压根没人遵守。

因此,入关后的刘邦根据这一现实,发布了一条简单明了而又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命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法三章”,这也许是历史上最粗暴直接的法律条文,但却收到了奇效,饱受苛政压迫的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成了他问鼎天下的坚实后盾。

汉朝正式建立后,刘邦的控制区域暴增,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繁杂,“约法三章”显然跟不上现实的需求,于是相国萧何便与时俱进,制订了《汉律九章》。其中前六篇延续自秦律,往上溯源的话则起于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是适应新形势新增的有关民事方面的规定。

接下来,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任统治者期间,汉朝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简政养民,律法的变动极少;同时,基于鼓励民间恢复生产力的考虑,历任执政官员大多信奉黄老之道、拱手而治,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无为而治”阶段。

然而,这并不代表法治的消失。经济、民生方面的宽柔,并不耽误践行源自秦朝的严刑峻法。汉初法律仍旧严格,形形色色的肉刑让人闻之色变,文帝时期有名的“缇萦救父”事件佐证了这一事实。

[var1]

刘彻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数十年的文景之治,让社会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及民间财富的暴增,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了涉及所有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大前提下,当初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社会,甚至出现了“奸轨不胜”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命令赵禹、张汤修订法令。

最终,当时的汉朝律令增加到了三百五十九章,几乎是汉初的40倍;其中,与死罪相关的条文多达四百零九条,具体罪名有一千八百八十二个之多......

一般而言,如果律法条文太过于繁杂,就会在具体律例的引用、解释阶段存在极大的操作空间。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自由量裁权过大,借着法律之名徇私舞弊的情况日益严重。

以上情况,是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发生的。

一方面,那时的儒家六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充分掺杂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思想;另一方面,独尊儒术,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借用传统的宗法制,来缓解高度集中的政治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以伦理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辅助处理社会问题。

[var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此,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严刑峻法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统治手段的两个层面,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尊儒是为了缓冲刑罚的残酷形象,给国家治理披上一层温和的外衣。

当然了,这一时期的繁琐法律条文、令人闻风色变的酷吏团体,也给西汉的政治带来了不少弊病。汉宣帝在位期间,曾经设立了一个名为“廷平”的监督职位,但也只是治标而已;随后的汉元帝、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积重难返的痼疾,先后下诏要求大幅修改律令,以安定百姓、稳定社会;但执行官员阳奉阴违、避重就轻,大多删除一些无关痛痒、细枝末节加以应付;而在事实上却越发恶化,汉成帝时期的死刑罪名已经达到了上千条,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之多。

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还给汉元帝一种错觉,认为汉朝真应该完全任用儒生,采用儒家思想,为此他还和父皇汉宣帝谈过这件事:“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结果被中宗皇帝教训了一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综上可见,即使在先后崇尚无为而治、独尊儒术的西汉时期,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管理其实没有任何争议,只有简单粗暴的一大核心思想:刑罚治国。刘邦“约法三章”,并非出于仁爱;文景无为而治,也并非源自信奉道家;汉武帝一边独尊儒术、一边严刑峻法也有其必然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王朝的律法也要适应具体的社会基础,只能不断地调整。当然了,在具体效果上,并非随时令人满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8分却被985破格录取,后来发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钱文忠高考状元作文,高考作文写甲骨文被清华录取,中国唯一750分满分的高考作文状元

    但是甲骨文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们,距离我们如今的时代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光阴,很多甲骨文的真正含义和后世所使用的简体汉字有着较大的差异。国内从事甲骨文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也比较紧缺,我国的考古人员在殷墟遗址和其他的文献资料中所统计出的甲骨文共有4500字左右,而如今能够正常使用的甲骨文仅仅只有两千多字。而一向

  • 春秋争霸的兼并使各大国直接对立,并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后半段时期,在战国时期之前是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东周时期。那么就有人问:既然春秋和战国时期合起来就是东周时期,为何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包含了完整的东周时期,但东周时期却不能完全包含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在周赧王五十

  • 战国时的五国相王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形式上更甚于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说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这个事件过后,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消失了。一般来说,获得王权的合法性,有君权神授、民主推选等。周王室自称天子,意思是代天牧民,所以周王室的王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君权神授。至于周王朝实行的德政,只是为这个合法性之外,又增加的有效性

  • 《他是谁》卫国平公主抱救出聂小雨,江边高调告白,终于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聂小雨已经在地下室被蒋广善绑架,但卫国平和三火四处寻找,正好和聂小雨失之交臂。最后还是多亏了小雨的录音机,蒋广善仓促失误。蒋广善发现聂小雨的录音机后,把它当垃圾一样扔了出去。他知道卫国平是在调查他,没想到卫国平不会放过这个垃圾。终于,在垃圾袋里,卫国平找到了聂小雨送给他的录音机。[var

  • “竹联帮”大佬陈启礼:我宁愿被共产党管,也不让台湾被外人拿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为首的少年名叫陈启礼,他代表这群年轻的弟兄们在地下插了三把刀,嘴里还喊着口号:“第一刀,插中央,叛帮出卖弟兄的,千刀万剐无人葬!第二刀、第三刀,刀口刀刃向外方,齐心协力对外帮!”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群不良少年的玩笑,但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台湾第一大黑帮竹联帮的创立之始。陈启礼(左)校园霸凌作为竹联

  •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此战之后,赵国人心惶惶,其他五国不是惧怕秦国,就是作壁上观,此时的秦国本有能力一举灭赵,但是却错失了良机,导致了一年后“邯郸之战”的爆发!这场“邯郸之战”可不是秦赵一对一了,而是赵国、魏国、楚国三家联盟抗秦,战国四公子卷进去了三位,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更有廉颇、庞

  • 正本清源的历史文献 -从李正藩恢复《太极拳论》启轩藏本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2015年,正藩兄以耄耋之寿终于完成了李亦畬抄赠胞弟启轩的《太极拳论》“启轩珍藏”本的恢复抄写工作。正藩兄是我曾叔祖启轩公的嫡曾孙,幼承家教,学文习拳,博学多才,拳艺颇精。1965年到四川乐山参加三线建设,八、九十年代工作之余传拳授徒,专注于武氏太极拳在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发展,2000年以来,多次在乐

  • 周朝“八百诸侯国”:辉煌的王国,璀璨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八百个诸侯国中以晋、魏、卫、曹、鲁、齐、宋、陈八个诸侯国最为出名,它们都曾是周朝的重点诸侯国,王侯鼎立,文化流派也是五花八门。比如,鲁国是儒家学派的发源地,伏羲和颛顼的后裔禹就在这个国家担任过官职;曹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曹植、曹丕、曹操等曹氏一系都在这里谋生;魏国曾是三国的魏国,曹操以

  • 读史|燕昭王:燕国唯一的明君,人才强国的先驱,千金买马骨,筑黄金台皆为求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千金买马骨,筑建黄金台,他是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男神。著名诗人陈子昂曾以他为名写诗: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意:我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

  • 三国争霸中,如果刘备一统三国,会成为另一个曹操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刘备与曹操实力对比,刘备老婆被曹操抓走,刘备和曹操汉中大战

    [var1]虽然说历史无法重演,但是回顾这段历史,后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大多数人受罗贯中的影响,对于奸雄曹操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都很喜欢宽厚仁德的刘备。不过刘备也并非没有私心,当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在连刘协生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称帝了,可见他早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他也顾虑提前称帝会引起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