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代争霸虽为主流但只是壮大自身的方式,灭国也不在少数

春秋时代争霸虽为主流但只是壮大自身的方式,灭国也不在少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902 更新时间:2024/1/17 5:38:41

在整个春秋时代,争霸是周王国的主流趋势: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到周桓王十年(前710年),“小霸”郑庄公主导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成功与齐、鲁二国结成盟友后,取得了对宋、卫、蔡、陈联盟的决定性胜利;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桓公抢先回国夺得君位,开了与楚成王长达四十三年的争霸历程;在齐桓公薨逝后,宋襄公妄图争霸,却被楚成王多次羞辱,不但没能称霸,还因泓水之战中受重伤而在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薨逝;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军,成为东周第二位霸主,拉开了晋、楚一百二十余年争霸的序幕;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当上了东周第三任霸主;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军,标志楚国失去了霸业;周灵王十年(前562年),晋悼公以“三分四军,轮番出征”战术彻底拖垮了楚国,征服郑国而夺回了霸主之位;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攻入郢都,几乎灭了楚国,让晋、楚争霸格局彻底终结;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吴王夫差挟挫越和败齐之威在黄池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当上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春秋初到春秋末,虽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并不多,但稍微强大一点的诸侯国都想称霸。这就是春秋的现实。

所谓“霸主”,就是诸侯之长。为什么春秋诸侯如此热衷于争霸,却不通过消灭和吞并其他诸侯国来壮大自身呢?

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核心关键是,争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争取更多资源以发展壮大自身的手段。

争霸是东周诸多强者之间的游戏;一旦成为王室和诸侯公认的霸主,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其他竞争者更为丰富的资源,在竞争中能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像晋国,长期担任诸侯霸主,就可以公开要求诸侯进贡。那些认同晋国为霸主的诸侯国,都需要定期向晋国进贡,以获得晋国的保护。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因为晋国正卿士匄对诸侯征赋过重,郑国子产特意写信劝谏,让士匄减轻诸侯负担;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平丘会盟时,子产再度对晋国划定的进贡标准产生异议,成功地让晋人减轻了郑国的赋税。由此可见,当上霸主后,就能享受各诸侯国定期的进贡,对霸主之国而言当然是获利多多。

[var1]

春秋初期形势图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上霸主获利良多,但未必一定要当上霸主才能赢得利益。

典型案例如楚成王,一生曾经与三个中原强国争霸,分别是齐、宋、晋。尽管在与这三国争霸过程中,楚成王整体上并未落下风,可他却从未当过东周霸主。尽管如此,楚成王执政时却是楚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不但逐渐赢得了中原诸侯国的认同,还把楚国领土扩张到了淮河中下游。特别是在齐桓公称霸期间,表面上每次对抗齐桓公都能压过楚国,但实际上却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得了“里子”:楚国领土就是在这期间扩张到淮河流域的。

楚成王不作霸主却获益良多,这充分证明了争霸不过是个“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争夺资源、以壮大自身。

既然争霸不过是壮大自身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春秋强者眼中,争霸与“吞并和消灭它国”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春秋时代争霸是主流,但吞并和消灭它国来壮大自身也是寻常之事。

东周“小霸”郑国崛起过程中,就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南方楚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灭了权国、陨国、绞国、南申国、息国、江国、黄国、蓼国等等诸侯国;在进入春秋后,齐国吞并了祝国、纪国、遂国、谭国等等国家;晋国在称霸前,灭了郇国、霍国、杨国、韩国、魏国、虞国、芮国、西虢国等等;秦国则灭了梁国、西戎十二国……

所有这些案例表明,东周诸侯在忙于争霸的同时,从来就不会放弃消灭、吞并其他国家,以壮大自身。所谓“春秋战争不以消灭他国为目的”的说法,原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根本与史不符。

[var1]

宋景公

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因为曹伯阳不自量力尝试称霸而得罪了宋国,结果被宋景公率兵剿灭。宋国长期处在东周二流诸侯国水平,其实力不足以主导争霸战争。但二流诸侯国宋国却一举吞并了曹国,足以证明直到春秋晚期时,灭它国以壮大自身的现象依然十分常见。所以,越国灭吴、楚国灭蔡、陈二国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能不能吞并其他国家,是受到当时很多客观因素限制的。

典型案例,陈国就曾两次被楚国所灭,但又两次被复国;直到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楚国人在第三次伐陈后,才最终吞并了陈国。

为什么前两次楚国灭陈都不能成功呢?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齐国大夫仲孙湫访问鲁国,顺便查看庆父作乱对鲁国的影响。回到齐国后,仲孙湫告知齐桓公:“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听说鲁国内乱不休,齐桓公猛地冒出了另一个念头:“鲁可取乎?”仲孙湫听了,赶忙回答:“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従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仲孙湫口中所说的“周礼”,其实就是代指一个国家能正常存在的社会秩序。虽然庆父之乱严重扰乱了鲁国政坛,但鲁国社会整体稳定,国人还未背弃社稷。所以,齐国想要强行吞并鲁国,必将遭到鲁人的强烈反对,得不偿失。

[var1]

春秋形势图

周僖王元年(前681年),齐国灭了遂国;周僖王五年(前677年),遂人突然作乱,杀死了齐国戍卒。为此,齐国再次出兵,歼灭了作乱的遂人。对于遂国这样的小国,即便是作乱,齐国花费轻微代价就能平定。但是像鲁国这样的大国,一旦作乱,齐国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只要鲁国人心未失,春秋时期的任何大国要想吞并它都得仔细斟酌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同样,楚国对外扩张的国策虽然是“灭国为县”,但如果灭一国所付出的代价过大,楚人也不得不仔细去权衡其中利弊。这就是陈、蔡等国多次被灭、其后又被楚人数次复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春秋时期,绝大多数强国实力还不足以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争霸”的方式来强迫其他国家来服从自己,而不是一味寻求消灭、吞并对方——因为强行吞并他国,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加沉重。但那些本身弱小、国内又人心尽失的诸侯国,则纷纷被强国吞并,再也没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经过三、四百年的实力积累后,强国实力大大增强,才慢慢加快了“大鱼吞小鱼”的进程——此时,历史就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所以,春秋时代诸侯们虽然热衷于争霸,但并非不想吞并和消灭其他国家,而是需要仔细衡量“争霸”与“灭国”之间哪一种手段所花费的代价更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后法家便成为治国法宝,西汉独尊儒术也是“外儒内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所谓的独尊儒术,实际上不过是“阳儒阴法”——一种调剂、纠偏和安抚手段,类似于给一个坚硬的物件裹上柔软的包装,本质上不会有丝毫改变。至于许多人推崇的无为而治,则带有明显的“无奈”性质,除了休养生息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更多时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憧憬之中。想要弄明白汉朝到底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儒治国,可以

  • 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8分却被985破格录取,后来发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钱文忠高考状元作文,高考作文写甲骨文被清华录取,中国唯一750分满分的高考作文状元

    但是甲骨文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们,距离我们如今的时代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光阴,很多甲骨文的真正含义和后世所使用的简体汉字有着较大的差异。国内从事甲骨文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也比较紧缺,我国的考古人员在殷墟遗址和其他的文献资料中所统计出的甲骨文共有4500字左右,而如今能够正常使用的甲骨文仅仅只有两千多字。而一向

  • 春秋争霸的兼并使各大国直接对立,并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后半段时期,在战国时期之前是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东周时期。那么就有人问:既然春秋和战国时期合起来就是东周时期,为何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包含了完整的东周时期,但东周时期却不能完全包含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在周赧王五十

  • 战国时的五国相王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形式上更甚于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说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这个事件过后,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消失了。一般来说,获得王权的合法性,有君权神授、民主推选等。周王室自称天子,意思是代天牧民,所以周王室的王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君权神授。至于周王朝实行的德政,只是为这个合法性之外,又增加的有效性

  • 《他是谁》卫国平公主抱救出聂小雨,江边高调告白,终于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聂小雨已经在地下室被蒋广善绑架,但卫国平和三火四处寻找,正好和聂小雨失之交臂。最后还是多亏了小雨的录音机,蒋广善仓促失误。蒋广善发现聂小雨的录音机后,把它当垃圾一样扔了出去。他知道卫国平是在调查他,没想到卫国平不会放过这个垃圾。终于,在垃圾袋里,卫国平找到了聂小雨送给他的录音机。[var

  • “竹联帮”大佬陈启礼:我宁愿被共产党管,也不让台湾被外人拿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为首的少年名叫陈启礼,他代表这群年轻的弟兄们在地下插了三把刀,嘴里还喊着口号:“第一刀,插中央,叛帮出卖弟兄的,千刀万剐无人葬!第二刀、第三刀,刀口刀刃向外方,齐心协力对外帮!”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群不良少年的玩笑,但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台湾第一大黑帮竹联帮的创立之始。陈启礼(左)校园霸凌作为竹联

  •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此战之后,赵国人心惶惶,其他五国不是惧怕秦国,就是作壁上观,此时的秦国本有能力一举灭赵,但是却错失了良机,导致了一年后“邯郸之战”的爆发!这场“邯郸之战”可不是秦赵一对一了,而是赵国、魏国、楚国三家联盟抗秦,战国四公子卷进去了三位,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更有廉颇、庞

  • 正本清源的历史文献 -从李正藩恢复《太极拳论》启轩藏本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2015年,正藩兄以耄耋之寿终于完成了李亦畬抄赠胞弟启轩的《太极拳论》“启轩珍藏”本的恢复抄写工作。正藩兄是我曾叔祖启轩公的嫡曾孙,幼承家教,学文习拳,博学多才,拳艺颇精。1965年到四川乐山参加三线建设,八、九十年代工作之余传拳授徒,专注于武氏太极拳在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发展,2000年以来,多次在乐

  • 周朝“八百诸侯国”:辉煌的王国,璀璨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八百个诸侯国中以晋、魏、卫、曹、鲁、齐、宋、陈八个诸侯国最为出名,它们都曾是周朝的重点诸侯国,王侯鼎立,文化流派也是五花八门。比如,鲁国是儒家学派的发源地,伏羲和颛顼的后裔禹就在这个国家担任过官职;曹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曹植、曹丕、曹操等曹氏一系都在这里谋生;魏国曾是三国的魏国,曹操以

  • 读史|燕昭王:燕国唯一的明君,人才强国的先驱,千金买马骨,筑黄金台皆为求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千金买马骨,筑建黄金台,他是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男神。著名诗人陈子昂曾以他为名写诗: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意:我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