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290 更新时间:2024/1/24 5:07:33

所谓朵颜三卫,这是在“朵颜卫”占据上风之后,对这三个明朝的“羁縻卫所”的概称,三卫其实是指“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

这三个卫所在归降明朝之前,是属于元朝的“本部”势力。

其统治者乃是成吉思汗幼弟的后人,时称“辽王”阿札失里,朵颜三卫本身是一块“封地”,所覆盖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兴安盟一带,而后在归降明朝后,明朝廷为了“削弱”他们,因此根据其地理和部落特征再分“三卫”。“朵颜在山海关以西、古北口以东蓟州边外驻牧;泰宁在广宁境外;福余在开原境外辽河左右驻牧”。

而这个“分三卫”,也成为了朵颜三卫在洪武末年“背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说朵颜三卫没有参加靖难之役,根本没有帮过朱棣呢?

在大明建立以前,朱元璋在攻克太平路的时候,曾俘虏过一个蒙古的贵族,乃是木华黎的后裔,名为纳哈出。

原本朱元璋看中纳哈出的个性,招降纳哈出,可纳哈出对元朝廷忠心耿耿,于是朱元璋不再强求,给纳哈出一些钱财,便放他走了,二人因此有了善缘。

明与北元对峙示意图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北克大都,元朝廷正式宣告破灭,残余势力北上回归草原,重新建立“北元”小朝廷,而此时的草原中,有一个拥有着二十万军队之巨的大军阀,他就是“纳哈出”。

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念着旧情数次招降纳哈出,但纳哈出都没有答应,而元辽王阿札失里,就依附在纳哈出的势力下。

本来大明和草原会一直以这种形式对峙下去,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时候,朱元璋却派出冯胜带着数十万兵马绕路直接冲击草原,纳哈出被打了一个出其不意,随着手下的将领相继投降,纳哈出放弃了抵抗,也归降了明朝。

辽王阿札失里一看这要完了,于是带领着部族再次“回归”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怀抱,谁知道,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时候,蓝玉就带着大明军在捕鱼儿海再次击溃北元势力,脱古思帖木儿仅数十骑逃脱,阿札失里再次失去靠山。

已经没有了“依靠”的阿札失里,只能投降大明,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末,阿札失里上书请降,朱元璋开心应允,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时候,朱元璋确认了对阿札失里的领地的“分割”后,正式给阿札失里“任命”:“本元之亲属者乎,今特于泰宁等处,立泰宁、福余、朵颜三卫,以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溪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以安畜牧。”

朱元璋

朱元璋的计划很巧妙,他将阿札失里的领地分开为“三卫”,这就是朵颜三卫的形成,而原本阿札失里是辽王,地位崇高,可在大明的官职体系下,阿札失里的“血统优势”完全消失,他仅是“泰宁卫”的指挥使,而其他的两卫的最高官员,除了品级比他低,在权力上,他们几乎平等。

阿札失里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重要的是,纳哈出投降之后被封为“侯”,阿札失里就是看着纳哈出区区是“木华黎的后裔”都能得到这个待遇,更何况他是“黄金家族”一员,怎么都不可能比纳哈出差。

因为这个原因,阿札失里作乱“叛逃”。

事实上,朵颜三卫并不是无处可去了,他们只是想在享受中原的荣华富贵的同时,继续保持自己的血统优势,但如果少一样,他们都可以选择继续深入草原,创造势力或者继续依附。

所以在阿札失里叛逃后,朵颜三卫立即又开始了以往的“扰边”活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出傅友德带兵追击阿札失里,但也是这一次追击后,在明朝的史料中,明朝廷跟“朵颜三卫”完全没有了关联。

虽然此时的“三卫”之地还在,但精锐已经“叛逃”,他们在没有大明的监视下,当“骑墙草”,投靠多股势力。

朱权

而朵颜三卫一直被划分在“宁王”的管辖区内,这个大明第一任宁王,正是朱棣靖难之役中许下承诺要“平分天下”的朱权。

三卫之谜:史料记载帮助朱棣的,到底是哪“三卫”?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新皇帝迫不及待削藩,叔叔们苦不堪言。

朱棣是被点名针对的,而朱元璋有血性的儿子,在相继早逝后,也的确只剩下朱棣是个暴脾气,既然建文帝要削藩,那么朱棣就造反,这便是“靖难之役”之始。

可朱棣太难了,他手下仅有“八百兵马”,根本不可能赢,于是朱棣开始“耍手段”,他来到年轻的弟弟宁王朱权的领地,他哭着喊着说请求朱权做中间人给建文帝道个歉,朱权涉世未深,加上是自己的大哥,一时心软。

心软就输了,于是朱权被朱棣拿捏威胁。

朱棣恩威并施,给朱权画大饼,说什么天下打下来后,兄弟二人一人一半,朱权很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实际上,朱棣真正的发展壮大,就是从吞并宁王的军队开始的,而在史料上,有这么一个记载:“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可具体是哪三卫兵,却没有细说,但按照“朵颜三卫”就在宁王的管辖范围内,自然而然让人以为就是“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示意图

可事实上,除了朵颜三卫,宁王本身还有“精锐三卫”,那就是“营州三护卫”,具体就是“营州中护卫”、“营州左护卫”、“营州右护卫”。

这三护卫,分别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所设,设立他们的目的,本质就是为了防御“朵颜三卫”的侵扰。

之所以会说帮助朱棣最多的“三卫”乃是“营州三卫”,那是因为在宁王朱权被朱棣裹挟后,建文帝立即对“营州三卫”进行了“削夺”处理:“时宁王三护卫为允炆削夺,至是悉来降,上尽遣还宁王。丁未,刘真、陈亨回至乱塔、黄崖,亨与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议曰:‘观于天命人心,成败可见,不如从顺。’理曰:‘此正我意。’夜二鼓,亨等袭破真营,真单骑走广宁,亨等率众来降。”

从处境、史料的时间、宁王三护卫的合理角度来看,营州三卫确确实实才是帮助朱棣拿天下的“三卫”的最好载体,从而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之后,朵颜三卫跟明朝廷的关系都近乎撕破脸皮了,且关联空白,却在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被朱棣委以重任。

最好的解释就是,朵颜三卫,他们也根本没有参加靖难之役。

实际上朱棣自己本人压根也没说过帮助他的朵颜三卫,最重要的是,朱棣永乐年间的“北伐”,苗头就是朵颜三卫“点火”闹起来的。

朱棣

永乐九年(1411年)的时候,朱棣曾经说过:“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律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朕即位,复遣使来朝,联略其过,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

这里面没有说靖难之役,就连建文时期朵颜三卫干了什么都没提,这说明了,朵颜三卫在永乐之前,都是“脱离”状态,所以事实上,朱棣压根就没说过帮助他拿天下的是朵颜三卫。

其实朱棣和朵颜三卫的关系,就和中原王朝跟游牧民族一直以来的关系颇像,没有过特殊的亲密,最多也只是双方虚伪的“和平”,本质是双方实力不均等的妥协。

而朵颜三卫没有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太多的帮助,“蒙古兵”却是在明朝的创业中,靖难之役中屡现身影,或许也是因为在军队中出现了这种高度融合的现象,反映了明朝廷和蒙古人之间早已没有不可调和的生死矛盾了,所以这才有了对朵颜三卫的纵容。

只可惜,朵颜三卫最终还是站到了大明的对立面,而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朵颜三卫也确实无可厚非,毕竟扪心自问,明朝廷也不可能允许他们进入中原来混血自由生活,根本原因还是生活习性不同,只要这个迥异不曾消失,那么双方就没有和平之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每日名言 | 魏征: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魏征,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此句意思为,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学江海有容得下百川的度量。 编辑:王志中 审核: 张晶晶来源:学习强国太原市数字健康保障中心 点击“转发”分享精彩内容

  • 朱元璋和大姐或素未谋面,加之找不到其葬所,故称帝数年才进行追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北方的元朝内部自己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正月初四日,南方的雄主朱元璋在金陵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即位当天,朱元璋就追尊了自己有名可查的四代先祖为皇帝,又追封自己早已去世的伯父、亲兄弟和堂兄弟为王爵。二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追封已故的二姐为孝亲公主,又册封依然健在的二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

  • 朱允炆登基前便曾考虑削藩,但大面积削藩使藩王兔死狐悲引发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削藩绝非仓促为之朱允炆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立为皇太孙,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他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了六年。期间已被朱元璋允许参与政事、评阅奏章和拥有自己的政治幕僚班底。因此朱允炆在储君之位上就已开始了施政方针的思考,削藩绝对是在当时就曾经思考和讨论过的。朱允炆在为皇太孙期间,就

  • 朱允炆后裔到成化年间依然在世,但随后并无其有子嗣的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长子朱文奎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满,认为晦气,《明太祖实录》记载:“甲寅,皇

  • 古代四大美女之独具魅力——杨贵妃(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道,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的人不多,而李隆基这时候也算是过了六十数七十的岁数了,真是只因为鱼水之欢,估计老李也是力不从心了!可李隆基为何如此宠幸杨贵妃呢?这就说到,杨贵妃的魅了,独具色彩的个人魅力!杨贵妃本身呢,乖巧玲珑、善解人意,非常体贴人,也从来不涉及帝王敏感的政事。她知道李隆基心

  •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实习生 曹润泽 通讯员 马腾奔4月2日,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举行。据悉,该座谈会由洛阳市社科联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等单位承办。会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

  • 朱元璋家里有几个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朱五四,有四个儿子叫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朱元璋),还有两个女儿,那我们来朱元璋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后来都怎么样了。父母公元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与母亲陈氏在这一年饿死。大哥朱重五,侄子朱文正朱重五也叫朱兴隆,死于公元1344年,洪武元年追封为南昌王,他的儿子就是明初名将朱

  • ​唐诗28首巅峰之作,一生一定要读一次(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沿袭魏晋、大隋风骨,却又开创出了新的时代格局。《全唐诗》是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若谈到唐朝诗人的高下,可能就和现在的追星一样,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咱们就不比哪位诗人写得更好啦。但

  • 朱元璋欲杀此人,皇孙:他有金书铁券,朱元璋:看我怎样诛他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国家越向好的方向发展,朱元璋越是忧虑重重。因为,他觉得自己刀口舔血打下江山,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就这样,很多明朝开国重臣成了刀下鬼,不死的人也都成了朱元璋的怀疑对象。1390年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突然看到一份由两个人联名写的本章。在明朝,如果一份本章由两人联名上奏,那肯定是出了天大的事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事实上大家都误会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第一美人非杨贵妃杨玉环莫属了,杨贵妃的美貌最突出的就是李白为杨贵妃写下了《清平调》这首诗了,这首诗大部分都是在称赞杨贵妃的美貌的,而且苏东坡还称杨贵妃为环肥燕瘦。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第一美人身材属于偏胖的体型,才让人们产生错觉,觉得唐朝的审美就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资治通鉴》记载中,对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