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8 更新时间:2023/12/18 13:44:02

正是由于战略方向的转移,从而导致曹魏在很长时间里面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南征,直到曹丕即位之后才组织了一场对东吴的大规模南征。

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曹魏为何要实行战略方向转移,而放弃大规模的南征?

首先,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南方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

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在南方,也就是荆州的战略优势几乎完全丧失,不得不将战略方向转移,而荆州战略优势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兵力尽失。火烧赤壁之后,原本归降曹操的荆州士卒在这一场大战中损失殆尽,要么投降孙刘联军,要么死于疾疫或者战死,因此导致曹操在荆州的优势兵力几乎完全丧失,导致曹操不得不暂时收缩兵力,放弃对荆州南部的争夺。

第二,荆州人才损失惨重。赤壁之战的失败不仅让曹操损失了大批的兵力,而且还让曹操失去了原本归降的士人,这些人原属于刘表的荆州集团。随着此战的失败,许多人纷纷转向,要么投降东吴孙权,要么投靠风头正盛的刘备,从而对曹操在荆州储备的人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无法继续对荆州南部的控制。

第三,战略要地丧失。曹操北上之后,将主要兵力放在合肥方向,荆州特别是南郡地区的兵力不足以防守孙刘联军的进攻,从而先后被孙刘联盟攻占,最后不得不将所有的兵力撤往北方,只是占据了荆州北部几个郡,以形成对孙刘联盟对峙态势。南郡的丢失导致曹魏失去了对整个荆州控制的优势,从而不得不将战略方向调往他处。

因此,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由于在兵力,人才以及战略要地的损失,从而不得不及时的调整战略方向,以至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面,曹魏没有发动南征。

其次,合肥方向成了孙权争夺的焦点。

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遏制住了曹操向南方发展的趋势,从而将战线巩固在荆州北部,并且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一方面是由于在荆州地区双方的军事力量达到了某种平衡,谁也无法对对方形成优势,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曹操需要将更多的力量放在其他方向和刘备以及孙权进行争夺,因此不得不放弃再次南征。

合肥地区的争夺战是曹魏继赤壁之战之后另外一场争夺战,它决定了曹魏和东吴在东南方向未来发展的趋势。

赤壁之战伊始,东吴除了在荆州方向和曹操进行争夺外,还在东南方向的合肥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对曹魏的猛攻,以期望在这个地方攻占曹魏的淮河地区,从而打通进入曹魏的核心地区豫州乃至徐州的通道。

随着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调整了战略规划,将荆州地区调整为次要地区,采取守势;对于合肥地区则采取攻势,尽力粉粹东吴在该地区的优势,从而扼住孙权在合肥地区屡次挑战。

因此可见,赤壁之战后,曹操再也没有发动南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将战略重心已经没有放在南方,而是放在东南方的合肥地区。

最后,打通关中夺取益州成了曹魏战略方向。

曹操没有再次发动南征的原因除了需要在东南方向的合肥和孙权争夺外,还需要向西巩固在关中的统治,进而夺取益州,从而完成对孙权和刘备的迂回大包抄。

在荆州争夺失败之后,曹魏维持了在荆州地区的战略态势,并且遏制住了孙权对合肥地区的蚕食,而曹操也无法在合肥方向上形成对孙权的优势再次成了僵局,于是曹操将战略方向放在西部,希望通过关中进入汉中,进而夺取益州,最后从后方实现对刘备和孙权的包围。

可是曹操的迂回策略只是进行了一半就以失败告终,无法完成对刘备和孙权的包围,最终形成了鼎力的格局。

汉中之战失败后,曹魏在短期之内已经失去了占据益州的可能,因此不得不将兵力向关中收缩,进而采取巩固关中和刘备在汉中一带对峙,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承认了刘备对汉中的控制。如此一来,曹操西向战略行动遇到重大挫折,短时间里消灭刘备就成了泡影,完成全国统一被无限期推迟。

曹魏在合肥方向上无法彻底的击败孙权的进攻,进而希望在西部方向上夺取益州完成对刘备以及孙权的战略优势,可是随着汉中之战的失败挫败了曹操的企图,也就让曹操短时间无法完成天下统一的意图。

总而言之,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魏在很长时间里面没有发动南征,一方面是由于在荆州地区的战略优势已经完全丧失,需要长时间来积累和重整力量,另外一方面合肥地区的态势处于僵持阶段,曹魏无法打破僵局,因而只得从西部着手破局,因此再次出现了战略方向的转向,这就是后来的汉中之战。

因此,正是经历了合肥之战和汉中之战的鏖战,从而让曹魏在曹操时期再也没有发动过南征,直到曹丕即位之后企图打破僵局再次发动南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中原那么混乱,为什么却没有外族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有正义感的人都不屑用这种计策。但是,这种方法虽然不好听,效果却是最好的。清朝之所以轻松取代明朝,就是用了这种计策。三国时期中原大乱,如果外族趁机进军中原,说不定就能重创中原,甚至成为中原新主,然而,当时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外族傻得不懂得趁火打劫,还是另有内情呢? 图片:三国时期中原大乱剧

  • “诗圣”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最后是怎么去世的?究竟得了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诗圣杜甫之死的原因,杜甫被忽然称为诗圣是真的吗,杜甫在诗圣的地位

    李白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洒脱奔放,杜甫则相对比较内敛,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但不管怎么说,两人的佳作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至今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辉。杜甫的诗篇普遍认为比李白的更具“研究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其作品充满了现实悲观主义色彩,当然了,这和杜甫的一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

  • “天才”赵括为何会输给白起?就算是请韩信来助阵也没有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上党郡可以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曾经也有人劝说过赵王丹,告知他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是心头肉,志在必得,如果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那么很有可能会遭受秦国的攻打。可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王来说,开疆扩土就是他一生的职责,这么肥沃的一块土地放在眼前怎能舍得丢弃,所以最终赵王丹还是接下了上党郡。果不其然,在赵国接手

  • 杨贵妃八大扮演者盘点,王璐瑶营养过剩,文颂娴毫无气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璐瑶个人资料简历,杨贵妃扮演者都有哪些,王璐瑶台球裁判

    杨玉环一直都是丰腴美人的代表性人物。周洁版本她虽然体态丰腴,但史书上也记载着她是一位舞蹈高手,还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唐玄宗对她是万分疼爱,无论杨玉环对自己发多大的脾气,他也是乐于接受,在她面前,全无帝王的威严。杨贵妃一直都是影视作品中的常见形象,今日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八大扮演

  • 《三国演义》关羽如果和赵云不认识,真实单挑了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里赵云关羽谁厉害,关羽大战赵云完整版,关羽能打过赵云吗

    《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的卧牛山下,关羽与赵云相会。 按演义设定兵器,关羽若与赵云单挑起来,就是青龙偃月刀对长枪,我会毫不犹豫的认为是赵云胜!原因如下:其一,从兵器长度上讲,“一寸长、一寸强。”武艺相近者,兵器更长的胜出。演义里,关羽与赵云武艺相近的。既然没有给二人的武艺设定高低。那么,肯定是要以兵器分

  • 宰相裴炎写了“青鹅”二字,被武则天砍头,武则天说把字拆开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青鹅”二字,是裴炎在一次宴会上无意中写下的。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让武则天看穿了意图。青鹅的“青”字拆开就是“十二月”,而“鹅”的繁体字拆开看就是“我自于”,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十二月我自与”。也就是十二月裴炎会参与反对的自己的暴动。这个解读不仅使得裴炎成为了武则天的眼中钉,更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自己想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演义中刘备真的想匡扶汉室吗,三国演义刘备为何没统一天下,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没实现统一

    作为一个小商贩,他有一定的武功修为基础,想建功立业是人的正常追求。开始他以贩卖草鞋和竹席子为生,只是为了谋生计而已。当黄巾起义,地方州牧、郡守招兵买马镇压黄巾,他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他的感觉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不是当皇帝的机会。此时的刘备,依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当个大

  • 郭子仪和程咬金,2位唐朝“福将”,喊1句话就能让敌人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唐玄宗还在和杨贵妃日啖荔枝的时候,安禄山的黑色战旗席卷而来,玄宗仓惶逃往西南,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当时还在为父守孝,因朝廷危机,急令他前来勤王,他率军一路征讨,联合李光弼,用了8年的时间,转战各地,终于平定叛军。所以他被称为大唐中兴的柱石。西域的吐蕃本来联合安禄山等人反叛,最后因叛军被打败,他们和大唐

  • 《三国演义》中,为何有人说曹操大将徐晃不惧关羽,却怕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和徐晃谁害怕赵云,赵云加徐晃,三国徐晃打败关羽

    黄忠和赵云事先有约定,如果到了午时,黄忠不能按时回营,赵云将率人马前往接应。赵云眼看快到午时,黄忠还没有音信,于是带三千人马前往救援。 路上遇到曹将慕容烈和焦炳,赵云一枪一个,结果了二将的性命,然后杀到北山下,见黄忠被张郃,徐晃困在当中,赵云骤马杀入重围,那杆枪抡圆了,枪尖像雪片一样纷纷落下,让人

  • 唐代中期为何会有那么多战争?藩镇体制是其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藩镇割据对唐朝历史的影响,唐朝为什么出现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以“强兵”目的实行了军事制度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军队的动员方式上,逐渐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军队的行政体制方面,于边疆地区广泛设置“节度使”,正式确立节度使制度;在军需供养方面,赋予藩镇的一定财权,以满足藩镇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而且,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节度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