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异族入侵,改朝换代,为何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俯首称臣

异族入侵,改朝换代,为何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俯首称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586 更新时间:2024/2/7 8:21:55

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说到孔子,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甚至已经非常熟悉了,他是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就算到今天,他的很多思想和道理依然被人们所学习,孔子的名气也不再仅仅是在中国影响深远了,就算在外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孔子学院”,就是他们处于对孔子的尊敬而建立的。

[var1]

孔子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孔子的影响力之所以这么的深远,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有很多的学生,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周游中度过的,在周游的同时,他还育人无数,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据说,孔子的一生有3000多名弟子,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以及比较知名的学生多达72个,他们每个人都在之后也都成为了东周时期各国的高官和栋梁之才。

在千百年来,孔子的家族也逐渐繁衍壮大,而且孔子的后人也在历朝历代得到了各个君的礼待,无论是社会上的经济问题还是其他问题,他们都有特殊的待遇,因为如此,所以孔家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家”,而孔子的一部分后人,还有专属的称谓,名字叫做“衍圣公”。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衍圣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吧。

[var1]

“衍圣公”的由来

衍圣公这个称谓的由来,最早来自于公元1055年,而且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由孔子的嫡长子孙世袭继承的,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衍圣公已经历经了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等朝代,之道1935年,中华民国才将其废止,虽然说衍圣公在宋朝才开始有,但其实孔子的后人在宋朝之前也一直享受着各朝代统治者的特殊待遇。

早在汉朝的汉武帝时期,他就尊崇儒家,因此孔子的嫡系长孙就已经在这个时候有了世袭的爵位,只不过并不叫衍圣公,在被称作衍圣公之前,这个爵位的名号也一直在不断的改变,但确定被称为衍圣公之后,就一直沿用了上千年,那么为什么在上千年的时代变迁中,孔子的后人,尤其是嫡系长孙所继承的衍圣公,一直能顺顺利利的传承下去呢?

[var1]

孔子后人中不乏“墙头草”

虽然说孔子的影响力很大,给人一种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感觉,但这其实只是错觉而已,在孔子的后人中,并不全都是那些刚正不阿的爱国之人,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墙头草”,也就是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比如在靖康之变中,第48代衍圣公孔瑞友就果断放弃了宗庙向南方逃跑了,这一举动也推进了南宋的诞生。

这件事发生在1128年,这一年宋朝遭到了危机,北方的金国在这一年大举进攻宋朝,宋朝无力抵抗,最终宋高宗向南逃跑,此时的孔瑞友则以“拜谒圣天子”为名,也慌忙地向南方的曲阜逃跑,他背孔子的雕像跟随宋朝皇帝向南逃跑,并成为了孔氏南宗始祖,随后还历经了六代衍圣公,如果说这一代的衍圣公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不这样,那之后的一个衍圣公可以说是真正的“离经叛道”了。

[var1]

在公元1252年,大宋王朝一经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在这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当时的衍圣公并没有带领子孔子的后人“救国报国”,反而向即将到来的新主子忽必烈谄媚,据说当时的衍圣公为了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一方面讨好忽必烈,一方面大肆笼络人心,也正是因为这样,衍圣公才得以继续有自己的特权。

类似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时间再来到明末清初,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灭亡的边缘,当时多尔衮已经带领军队占据了北京城,成功入关,而当时衍圣公孔衍植也没有展现出任何“报国”的举动,反而还写了一大篇文章来讨好新的主人,在一番歌颂之后,孔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汇报,不仅可以享受清廷给予他们的特殊待遇,而且还继续沿用衍圣公这一称号,孔子后人也照样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var1]

之后清廷办法了剃发令,当时的衍圣公为了表示衷心,还带领自己的族人剃掉了头发,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衍圣公和朝廷的联系已经到了巅峰时期,之后清王朝的历代君王也都对衍圣公十分的尊敬和推崇,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才将衍圣公这一称号废除,改他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更新换代的频率可以说是十分频繁的,这是历史的趋势,但是孔子的后人以及各代衍圣公们却可以一直传承和延续下去,这也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啊,出了可以看出孔子家族的影响力之外,也可以看出一些比较消极的方面,那就是每当改朝换代或者是有外租侵入时,衍圣公们基本都是带领族人俯首称臣,而新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也会欣然接受他们的称臣,这样一来,双方都是赢家,二者这是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var1]

与其感叹衍圣公的千年不绝,还不如感叹孔子的伟大,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正是孔子的巨大影响力,最终才让自己的后人们享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殊遇,因为有了统治者的支持,那么衍圣公有接近千年的传承,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只不过这样的长时间的传承,出了孔子族人,恐怕在中国也找不出第二家了吧。

结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在中国,孔子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他的思想已经渗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之中,这样的文化和思想,也是我国独有的宝贵的遗产,虽然衍圣公们在改朝换代之时经常有很多无法理解的操作,但换句话来说,他们也为保存孔子的血脉和尊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广大读者是这么认为的吗?欢迎留言评论哦,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孔子语录》

更多文章

  • “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宋朝只是个戏曲版,汉朝倒有个现实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油画《孟良与焦赞》评书《杨家将》里有一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说的是杨延昭部下两员大将孟良、焦赞结为兄弟,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事实上,孟良虽然史上确有其人,但关于他的史料有限,只记载他是杨延昭部将,“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而焦赞则是北宋枢密副使(后升任宰相)富弻的部将,和杨延昭毫无瓜葛。

  •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课程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历史课程,内容丰富,讲解生动,让我在学习中不断领略历史的魅力,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评价。首先,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熊逸老师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深入剖析,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的

  • “吃货”张小敬,可惜你没活在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网络热播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赚足了口碑,精美的服装造型,考究的细节设计,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为观众还原了一幅盛唐景象。相比起之前同样展示盛唐题材的《妖猫传》和《狄仁杰》系列,《长安十二时辰》的视角更加“平民”——除了长安城华丽的宏观视角,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一饮一酌等微观视角也有着重呈现

  • “看上去”很酷:被误会的锦衣卫,缉捕刑罚是副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锦衣卫的雅称,锦衣卫御用的小捕快,锦衣卫完整版免费看

    在三法司之外,明朝司法机构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存在——锦衣卫。锦衣卫不同于三法司,他游离于明朝的刑罚体系之外,而缉捕刑罚对于锦衣卫来说也只是副业。电影《绣春刀》中的锦衣卫形象锦衣卫的前身为仪鸾司,作为官署名称早在后梁朱温时期就已出现,作为皇帝的贴身保镖还有仪仗队存在。而在明朝,朱元璋登基的四年前,也就是

  • 苏轼笔下的海南沉香,有哪些神奇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苏轼的一生可以讲是极为坎坷,先是被贬至黄州,又被贬至惠州,在花甲之年又被贬到有着“南荒”之称的儋州 ,也就是现如今的海南岛。 那个时候的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因为天高皇帝远,此时家破人亡的苏轼已经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

  • 秦国最惨败仗:出兵50万大军,却被5万人打得溃不成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参与到了诸侯国的争霸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我们的印象中,秦军不说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也是屡次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场记录,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走在崛起道路上的秦军也曾经被敌军以少胜多,最终落败而逃。这场战役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魏国之间,被秦军视为耻辱的阴晋之战。秦国自分封以来,

  • 郑和下西洋带回两只麒麟,骗的朱棣稀罕不已,现画像公开逗笑众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和郑和看见麒麟,郑和下西洋朱棣字幕完整版,郑和算朱棣手下大将吗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他带着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品前往各个国家,希望能够建立友好关系。这个探险家返回时,他总是带回各种神秘的、令人惊叹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了明朝朝廷的珍品。有一次,当郑和返回时,他带回了两只令人震惊的麒麟。朱棣皇帝看到它们后非常惊讶,因为麒麟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被

  • 他是个差点死于小人之手,躲在车里侥幸入秦的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长平王,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秦赵长平之战骗局

    这个他自然不是旁人,乃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范雎。他也如同张仪一般,在游说六国时候,历尽坎坷,即便是进入秦国时,为了躲避魏冉也只能躲在车里,而也就是如此艰辛的行路,却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真正的说客的风采。而在决定秦赵两国国祚的长平之战,也正是依靠他的反间计,使得赵王临阵换将,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

  • 刘伯温预测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以为是650年,其实指的是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刘伯温的预言最终得到了证实。明朝在国运六百半的时候,确实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机,而最终也迎来了分裂和衰落的结局。 刘伯温的预测 在明朝建立初期,刘伯温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他才华横溢,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疑心越来越重,心中的芥蒂也愈加难以消除。

  • 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如何从矛盾的史书中寻找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李开元先生说,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一个有着层层夸张的混乱描述,这并不夸张——毕竟,当太史公司马迁编辑《太史记》来记录这些人物时,他们的浪漫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东方史学的创始人,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自然会广泛地研究不同的材料。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数据的内容可能在历史上对同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