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参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其采用清静无为之策,萧规曹随有现实因素

曹参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其采用清静无为之策,萧规曹随有现实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812 更新时间:2024/1/26 4:27:12

秦末大起义爆发前,曹参和萧何一样,都是沛县的公务人员。他的职务是狱掾,通俗点理解就。这一职务看似不起眼,但在那个时期连续出了好几位大人物:除了曹参,还有后来被项羽封为塞王的司马欣

在当时,曹参的职务比刘邦高,名声也不小:“居县为豪吏矣”,是沛县有头有脸的著名官员,可见在他这一岗位上表现得很不错。

刘邦带领沛县老乡们起事后,当时各路诸侯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秦朝统治、在乱世中谋求生存发展,此时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运筹帷幄的谋臣、征战沙场的将领。监狱管理人员出身的曹参,很快找准定位、及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

在进入关中之前,曹参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爵位经历了中涓、七大夫、五大夫、建成君,杀进关中后,被封为建成侯,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位居列侯,履历让人佩服。

曹参

楚汉相争期间,曹参被封将军,担纲主力参与平定三秦;汉二年(前205年)起,他跟随韩信征伐魏、赵、齐等地,击败龙且率领的楚军,同时还消灭了原齐国王室的多名田氏勋贵。 垓下之战期间,他留守齐地,“平齐未服者”。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重新分封列侯。曹参的战功被整理如下:“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因此,群臣都认为他的功劳应名列第一。但出于制衡军功集团的考虑,刘邦把留守关中负责政务的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则排第二,被封平阳侯、食邑1万多户。

也就是说西汉的开国功臣中,萧何和曹参是排在在前面的,只不过一文一武,曹参更多的是在武上立功居多。只不过这个排名让这对昔日的上下级兼好友之间有了嫌隙,后来在相处过程中不怎么对付,只不过两人从此之后也没有什么接触。

总而言之,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身经百战的曹参逐渐成长为沛县元老中的头号将领;更重要的是,在韩信独领一军后,曹参几乎一直如影随形,成功地帮助刘邦把这支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这就是刘邦能够多次畅通无阻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兵权的原因。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参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而是学习能力极强的宝贵人才。

而在治天下的阶段到来后,刘邦团队的主要任务随之变化。当时西汉王朝对内面临着两大任务: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正常发展,平衡皇权与相权、维持政权稳定。而曹参作为核心元老,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无为而治

但他的对策很简单,总结起来只有两个词:清静无为、萧规曹随。

在史学界看来,直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一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方针,而根据史料记载来看,首个明确运用这一治国哲学就是曹参。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曹参在齐地采取清静无为之术,好像是事出偶然。

起初,曹参担任齐国的相国,辅佐刘邦的长子刘肥,但他俩都没什么治国理政的经验。鉴于齐地向来是儒学的热土,于是曹参“尽召长老诸生”,召集了一百多位齐地儒生,向他们请教治国方略。

但很遗憾,那时的儒生们对于怎么治国也没什么主意,他们众说纷纭、意见形形色色,曹参差点被他们搅晕了脑袋:“参未知所定”。

正在头疼时,有人说胶西盖公有治国大才,于是曹参花大价钱请来这位高人。对方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从此曹参决定采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治理齐国,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刘肥

但实际上,这一选择背后有着现实的考虑。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可以发现,在曹参担任齐相的同年,齐王刘肥入朝时,差点被吕后用毒酒毒死;其后他听从内史的建议,以“为鲁元公主提供汤沐邑”为名,把辖区内的城阳郡献给朝廷,这才安然返回了齐地。

但这并不代表着刘肥从此就高枕无忧了。首先,他是刘邦的长子,但不是吕后所生,理论上仍会威胁汉惠帝的帝位;其次,他的封地齐国向来以“有钱”闻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富甲天下。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想要吕后彻底放松对齐地的警惕谈何容易。

如果刘肥遭殃,作为齐相、功臣的曹参,自然也没有好果子吃。因此,当时听了那些儒生的话后他看似“未知所定”,实际上应该是不满意才对,儒家的治国理念带有积极入世的色彩,显然会刺激到吕后;只有采用清静无为之策,才能维持中央与藩国的关系、保住曹参本人的地位和性命。

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原本征战沙场的军事家曹参,摇身一变成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政治家;终其一生,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处理君臣关系,他都遵循了这一理念。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吕后问病重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萧何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大汉相国萧何去世,远在齐国的曹参知道后赶紧让那个舍人收拾行李,说:“吾将入相。”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萧何在临终之际和汉惠帝刘盈有过一番交谈。“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所以,萧何去世之后,汉惠帝就派人到齐国迎接曹参入朝为相。

萧何死后,曹参入朝接班,也开始了自己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全新阶段。他的主要思路就是人们熟知的“萧规曹随”。

对于怎么处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当初的萧何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并且因此得到了吕后的认可。那么,曹参的最好办法,就是延续萧何的所有做法,“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古往今来所有政治家/领导最反感的,莫过于被人认为自己无能、只会捡前任的现成;于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几乎都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展现能力、又能扶植嫡系;而曹参一反常态,丝毫不忌讳沿用曾经的对手萧何的所有政策,给人造成一种自己没有野心、能力平庸的印象;

其次,作为军功集团的头儿,曹参用碌碌无为、照搬旧政向吕后等人表明,自己这些老伙计并没有扩大利益、改变权利分配的图谋,而是坚决围绕在以吕后、惠帝为首的皇室周围,为实现汉朝廷事业的蒸蒸日上而共同努力。

刘盈

大家也都知道,没有人能劝说得了曹参,而汉惠帝刘盈也对曹参的行为很是看不惯,觉得曹参是看不起他这个小皇帝。但曹参毕竟是开国功臣,是相国,刘盈也不能直接就指责曹参不理政事,因此,汉惠帝试图通过曹参之子曹窋表达不满。

刘盈对曹窋说:“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曹窋休沐的时候回到家中,找了个机会隐晦地提到了这件事,想规劝曹参。曹参听了之后很是生气,直接命人打了儿子二百板子,并说:“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曹参

这件事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刘盈的耳中,等到上朝的时候,刘盈就问曹参:“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曹参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说点什么了,他脱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刘盈几乎没有思考就回道:“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曹参继续问道:“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刘盈思考了一会,说:“君似不及也。”曹参这个时候又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搬出了刘邦和萧何,以惠帝和自己不如这两位前辈为由,成功掐断了对方破坏现有稳定格局的苗头。惠帝说:“善。君休矣!”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既是西汉初年的客观需要,也是曹参等功勋集团明哲保身的聪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皇权与以相权为代表的的“臣权”达成了暂时的平衡共存,百姓也得到了难得的恢复机会。

因此,虽然曹参在相位上“混”了三年、天天喝酒,但在他死后,民间对他的歌颂不绝于耳:“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不瞎折腾,不搏出位,这样的政治家\领导者,古往今来都很难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勾践灭吴时,这位大臣准备了七个大招,招招见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勾践头上的光环太耀眼,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都忽略了与他同甘共苦的那帮大臣…而那帮大臣中,范蠡又太过完美,以至于那点余下的荣耀又几乎被他一人吸走…如此一来,就导致一些原本很牛逼的人,却缺了很多应有的曝光量…比如:文种…文种确实很牛逼!在勾践入吴为奴时,他为越国的守国大臣,相当于代理国君;在勾践从吴返越时

  • 诸葛亮一生做过三件错事!放走一神、信错一人、用错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就是在华容道千不该万不该放走了曹操,这一个举动让后来的乱世不得不延迟下去。有一说法是当时的刘备远远不及孙权等人,如果此时杀了曹操,魏国肯定会瓦解,那么孙权就会直接进攻刘备。当时假如在华容道镇守的是赵云或者张飞,而不是关羽的话,那么曹操肯定必死无疑。所以就有“诸葛智算华容,云长义释曹操”诸葛亮知

  • 有人说此人是大秦最后的武将,能横扫六国?却抵不过刘邦,他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手下最厉害的战神,王立群讲刘邦38集,刘邦大风歌全文

    章邯扫六国章邯真的能横扫六国吗?搜史君觉得这有点夸张了吧!秦灭六国经历了几代君王的努力,虽然说最后在秦始皇手里统一了六国,我想这和章邯还真没有太大关系吧!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多代秦国君王发展国力,不断改革,到了嬴政手里才能机会统一。[var1]为六国统一做贡献的秦将数不胜数,譬如白起、蒙恬、蒙毅

  • “曹操屠吕伯奢家案”非《三国演义》虚构,另外尚有不为人知细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凡读过《三国演义》者,应该对书里面描写的“曹操屠吕伯奢家案”不会感到陌生。一方面,曹操“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恩将仇报,把好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全家杀了个精光,心狠手辣、阴冷残酷,让人不寒而憟、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曹操那句遗臭万年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出自这个情节。不过,

  • 三国第一奇才: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师承庞、黄、鄷三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一代奇才谋士诸葛亮究竟师承何处,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诸葛亮自学成才;其二,诸葛亮师承司马徽;其三,诸葛亮出自庞德公门下。据《襄阳记》记载“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文中所提“德公”即为庞德公。孔明每次到访,独拜床下,所行为师生之礼。且襄阳记中还用记载,庞德公送诸葛亮、司马徽、庞统

  •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是保护传统还是歪曲历史,实情让人感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江陵端午祭申遗文本,江陵端午什么意思,端午申遗成功了吗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许多朋友或许正和家人品尝着甜粽子/咸粽子,享受着难得的假期。今天子渊就和大家聊聊我们邻国——韩国的“端午节”风俗。、[var1]▲韩国江陵端午祭一提到“韩国端午”,大家都会想到韩国在2005年11月25日成功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消息传出后国内群情激奋,

  • 秦国军队为何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是在战场上的表现极其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虎狼与广西狼兵,最霸气的秦国军队,秦国虎狼之师完整视频

    [var1]我们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军事上的变化非常明显。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军功制度。士兵可根据在战场上的表现建立军功,之后封爵。这种封爵不分出身和其他方面,只是看获得敌军首级的多少确定。获得敌军首级越多,爵位就越高。可以说在军功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

  • 三国霸主曹操掌握朝廷所有权力为什么不称帝?萨沙问答第187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三国霸主曹操掌握朝廷所有权力为什么不称帝?萨沙问答第187集曹丞相不是不想称帝,主要是当时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一点点来看。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第一,曹操非常想称帝,还想的发狂。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地位是百官之

  • 古代有一种文化,叫“感生说”,6位“感生”帝王,刘邦位列其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感生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们对生育原理的无知造成的,后来更演化成为,为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人。这些“无上”的光环,一般都出现在帝王之身,由此古时候,皇帝也被称之为“天子”。天子,也就是所谓的“天选之子”。据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被认可的感生说人物共有七例,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颛顼、尧、禹,最

  • 商鞅变法能成功,有一点肯定不能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商鞅变法为什么可以成功,商鞅变法成功了为何不得善终

    何谓变法?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对原有规则的打破重建,意味着对社会权益的重新划分…因此也可以想来,变法必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也会引起普通大众的一时难以适应…平地起雷,盘根错节,从来不易!而回望历史长河,迎难而上者却也不在少数,从战国时期魏国的李俚、秦国